① 莱斯·莱维多和罗伯特·M·杨格编:《科学、工艺和劳动过程:马克思主义研究》,1981年英文版。
② 乔治·卢卡奇:《技术和社会关系》,载《马克思主义与人类解放》,1973年英文版。
③ 菲尔·斯莱特编:《工艺学批判大纲》,1980年英文版。
④ 罗伯特·M·杨格:《科学是劳动过程》,载《人民科学》,1979年英文版第43、44期合刊。
① 卡尔·J·弗里德里希:《极权主义体制的演进理论和实践》,载弗里德里希、柯蒂斯和巴伯:《极权主义展望:三种观点》,1969年英文版。
② 鲁道夫·希法亭:《国家资本主义还是极权主义国家经济》,1940年英文版。
③ 同上作者:《历史问题》(1941),1954年德文版。
④ 弗兰茨·诺伊曼:《庞然大物──国家社会主义的结构与实践》(1942),1944年英文版。
① 乔·威·弗·黑格尔:《逻辑学》(1812),1929年英文版。
② 弗·伊·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16),1961年英文版。
③ 同上作者:1922年3月27日报告提纲。
④ 乔治·卢卡奇:《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民主中的任务》,1948年匈牙利文版。
⑤ 同上作者:《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年),1971年英文版。
⑥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空想》(1929),1936年英文版。
⑦ 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1960),1976年英文版。
① 爱德华·伯恩斯坦:《进化的社会主义──一种批判和论断》(1899),1961年英文版。
② 安德列·哥兹:《劳工战略》, 1967年英文版。
③ 弗·伊·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
④ 米哈伊尔·马尔柯维奇:《从富裕进入实践》, 1974年英文版。
⑤ 罗易·梅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和后果》,1971年英文版。
⑥ 斯维托查·斯托伊诺维奇:《理想与现实之间》,1973年英文版。
① T.克利夫:《俄国的国家资本主义》,1974年英文版。
② 艾萨克·多伊切:《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1954年英文版。
③ 同上作者:《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921—1929)》,1959年英文版。
④ 同上作者:《被放逐的先知──托洛茨基(1920—1940)》,1963年英文版。
⑤ 《第四国际文件》,1973年英文版。
⑥ M.洛维:《联合和不平衡发展的政策》,1981年英文版。
⑦ E.曼德尔:《今日革命的马克思主义》,1979年英文版。
⑧ 列甫·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1932—1933年英文版。
⑨ 同上作者:《被叛卖的革命》(1937),1972年英文版。
⑩ 同上作者:《不断革命及其成果与前途》,1962年英文版。
⑪ 同上作者:《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纲领》,1973年英文版。
真理(truth)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甲)“真理”通常意味着“与现实相符合”,(乙)评价真理(各种主张)的标准通常是,或是说,涉及人类实践;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赞成一种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概念和一种强调实践的真理标准。
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符合”通常是用“反映”或某种类似概念作比喻来解释的。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有两个方面。马克思谈到(1)被“反映”的事物的直觉形式和(2)内在或基本本质,但是,在第一种情况中所涉及的是一种说明的假设或方法论的起点,在第二种情况中这是描述或科学的适当性的准则。所以,就第一种情况说,马克思批评庸俗经济学只反映“各种关系的直接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18页),就第二种情况说,他所关心的恰恰是在思想上对它们的内在联系产生一种适当的表象或“反映”──这一任务涉及理论工作和概念转化,而不只是对现实的消极的重复。必须指出,通常理解的“反映”,
①涉及不以它为转移而存在的某种事物,而且是,
②根据某种投影原则或表象规则产生的。如果说前者是实在论的因素,后者则是与一种强调实践的论点以及下列思想一致的。现实没有无中介的表象。然而,如果前者在认识论上不会成为多余的(像在阿尔都塞那里它倾向的那样),现实事物本身对表象过程必然有某些约束。例如,一种实验的结果或它所产生的信念在因果关系上依存于被观察的结构。
马克思和恩格斯谈到“映象”和“复写”,列宁谈到“摄影”和“反映”。这些比喻很容易促使比喻的认识功能在说明原因的功能面前崩溃,上述(2)的情况在(1)的情况面前崩溃,以及认识和证实的理论在感知和解释的理论面前崩溃。实在论以事物不能简化的认识为前提,而且它承认这种认识的产生于社会的、因此在历史上是相对的(但不是判断上的相对主义的)性质。但是,在正统的恩格斯的“反映论”中,存在一种把真理物化和以解释和感知的方式说明反映的倾向,从而回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经痛斥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哪里,因为忽视人类实践在形成社会生活其中包括认识方面的能动作用。
正是这一论点以及认识客体不是绝对不以认识过程为转移(象自然科学中可能设想的那样)的有关思想,构成反对反映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参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条目)在认识论方面的出发点;按照这种理论,真理本质上被理解为主体的实践表现,而不是理论上客体的适当的表象。所以,根据卢卡奇的真理统一论,真理是在关于主体和客体在历史上的被意识到的同一性(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中实现的总体性;根据科尔施的实用论,真理是与阶级有关的特殊需要和利益的现世表现;根据葛兰西的一致论,真理是在历史上逐渐接近的、但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在一种实际的意见一致已经取得之后才终于实现的一种理想。这些理论和后来一些和它们有关的理论,都倾向(=
1 \* ROMAN I)判断的相对主义和(= 2 \* ROMAN
II)(集体的)唯意志论。因此,如果说反映论和客观经验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的一般弱点是忽视真理判断的产生于社会的历史性,认识方面的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弱点则是忽视这种判断对象的独立存在和超事实的功效。
现在谈一谈(乙)真理的标准。在社会经济领域内,既无法人为地建立,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一些封闭的研究系统(参看《资本论》第1卷序言);这意味着从经验上评价理论的标准不能是预言性的,所以应当只是解释性的。这样一种非历史主义的但仍然以经验为根据的标准,不同于德拉—沃尔佩和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参看实证主义条目)的无差别的经验标准、卢卡奇和阿尔都塞的理性主义的(但在其他方面很不相同的)标准、从葛兰西到哈贝马斯的人道主义理论的道德实践标准和从科尔施到科拉科夫斯基的主观实用主义标准(并参看辩证法;认识论;唯物主义条目)。
(RB)
参考书目
① 罗依·巴什卡:《辩证法、唯物主义和人的解放》,1983年英文版。
② O.德拉-沃尔佩:《逻辑是一门实证科学》(1950),1980年英文版。
③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选》(1929—1935),1971年英文版。
④ 列塞克·科拉科夫斯基:《卡尔·马克思和真理的经典定义》(1958),1968年英文版。
⑤ 卡尔·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1970年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