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曼德尔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1986)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既产生于对下列领域的革命性改造,也产生于对下列领域的逐步整合:
社会科学;
政治解放运动,主要是脱胎于法国大革命极左派的革命组织;
初级的、自发的工人运动,由独立于任何哲学或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工人自主形成;
马克思主义出现前的社会主义,包括致力于建立更美好社会的方案蓝图,以及通常停留在理论与思想层面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哲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理论和教育及慈善活动相结合(第一个“共产主义”公社的建立)。
在上述每个领域,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已有成果进行充分的吸收消化,接着对眼前积累的这些成果进行批判性考察。由此,他们从根本上转化了这些已有成果,同时保留了他们认为基本上是有根据的所有内容。
在社会科学领域,他们进行批判性吸收的主要对象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与法国的社会史学。当时,法国的社会史学已经发现并运用了“社会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概念。
在社会解放运动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继承了由巴贝夫主义与布朗基主义发展出来的革命行动与革命组织,并且将之与他们了解的第一批德意志革命组织的经验结合起来。这些经验推动了共产主义同盟的成立,马恩后来也加入了这个团体。废奴主义组织或是反对绝对主义并试图在意大利、爱尔兰与西班牙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组织提出的激进民主诉求,在马恩手中得到了整合。两人也努力地去总结第一个群众性政党“英国宪章派”的经验。
在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组织方面(绝大多数组织并非革命组织,甚至不是政治性组织),马克思与恩格斯尝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趋势、动力与未来、对将会导致它衰落与灭亡的矛盾进行开创性的科学分析(他们尤其将这种方法用来分析女权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初步指出的女性受压迫现象)。这种尝试最终表现为从根本上将空想社会主义改造为科学社会主义。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试图从政治行动的需要出发去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组织,即将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的组织与行动结合起来。
最后,马克思与恩格斯最希望带给早期的工人阶级自组织运动的,首要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纲领(原则)。这类纲领不仅强调社会主义目标,而且强调眼下的诉求;不仅强调革命政治行动,而且强调经济行动(工会,互助)与教育行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产生时,它包含了四种结合:
主要的社会科学相结合;
这些社会科学与人类解放计划相结合;
人类解放计划和现代无产阶级真正的自组织与自我解放运动相结合;
真正的工人运动和革命政治组织及行动相结合。
上述的结合过程仍在继续。它们并非教条。与其说它们以任何先验的、或是不言自明的偏见作为依据,倒不如说它们认为人本身正是人存在的终极目标,人的行动是唯一的衡量尺度。因此,这些结合过程总是要接受实践的不断检验。它们必须时常在新的经验或是新史料(有许多尚未被我们知晓)面前接受考验,
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包含的这四种综合已经是建立在庞大的知识基础上了。这些知识是从极其丰富的历史与经验数据提炼出来的,因此不能根据片面的新材料或一时的材料就头脑发热地进行质疑(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方式)。此外,如果后续事件表明了被质疑的观点本身是正确的,那么这些质疑就应当接受批评与修正。
更一般地说来,这些综合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人类历史上相继产生之生产方式的分析为前提的,并且离不开全面揭示特定社会之发展规律的能力。应当非常谨慎地对待任何拒绝作此类全面考察的片面方法。这种片面的方法几乎总是会造成错误的分析,造成经不起事实检验的预期。
此外,这四种综合通常意味着对最为先进的学术科研成果进行批评性的吸收,同时意味着对解放运动进行批判性分析(包括解放运动中希望建立革命组织的不同尝试、希望解决“社会问题”的不同尝试、工人阶级初步的自组织与自我解放尝试)。这种批判性的吸收会以辩证的方式在搜集材料与创新之间摇摆。
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中,由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理解现实(即社会进化)的方式,这种摇摆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不相信天赋知识,更别说直觉了。它不会片面地以工人阶级的“导师”自居,或是自诩为历史运动(阶级斗争的多种起伏)的“评判者”。它始终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学习。它意识到教育者本身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只有在集体的革命实践(一方面基于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基于无产阶级的现实实践)中,方可产生革命者与全体劳动者的自我教育。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