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美〕威廉·福斯特 -> 三个国际的历史(1955)

第二十八章 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九一七年三月)


发生革命的原因
反动的临时政府
党的革命的纲领
走向革命的和平道路
斯德哥尔摩(齐美尔瓦尔得)会议


  一九一七年一月全世界为俄国强有力的革命罢工运动的发展所震动。在巴库和尼什涅夫哥罗得发生了大罢工,到一月九日莫斯科已有三分之一的工人罢工。彼得堡的庞大的普梯洛夫工厂在三月三日也罢了工。布尔什维克组织了大规模的街头示威,到三月九日已有二十万工人在罢工,翌日并发展成为总罢工。工人举着旗帜——上面写着“打倒沙皇!”“我们要面包!”“打倒战争!”。三月十二日彼得堡的军队拒绝向人民开枪,到晚上他们中已经六万人参加了游行的队伍。工人们打开了折磨革命者的监狱,并且开始逮捕沙皇的将军和官员。在全国各地发生着同样的事情。到三月十四日革命胜利了。
  沙皇退位,临时政府建立。其中包括以杜马的主席地主兼保皇党人罗将科为首的一群反动派。这是一个短命的政府。几天以后成立了新政府,以李沃夫侯爵为总理,米留可夫为外交部长,克伦斯基为司法部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告完成。政权转入了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手中,正如列宁所说,这个阶级“在经济上早已统治着我国”[1]
  同时资产阶级的统治也面临着直接的威胁。早在沙皇退位以前,工人就仿效一九〇五年革命时期初次建立的苏维埃开始组织工人和士兵的苏维埃。不久以后差不多每一个市镇都有了它的苏维埃。党史说,根据列宁的分析,其结果是“两个专政特殊结合的局面,一个是实现着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实现着工农专政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结果就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
  然而苏维埃对资产阶级政府的挑战在当时还只是潜在的,因为苏维埃的组织除了极少数之外是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控制之下,苏维埃的领导者也很故意把政权放在资产阶级的手中。苏共党史解释这种形势还由于当时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都在苏维埃中夺取代表位置,并在苏维埃里组成自己的多数。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大多数领袖还在监狱和流放所(列宁侨居国外,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还在西伯利亚流放所),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却可能在彼得格拉街道上自由游逛。
  这次革命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布尔什维克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性。这路线主要是列宁制定的。这次革命证明了列宁的论点,即主要由劳动人民组成的常备军在革命时期是会站到革命者方面来的,它也给予第二国际的右派领袖们的谬论以迎头痛击,这些人认为在拥有现代军队的条件下,人民的武装起义是不能实现的。这次革命也证明了列宁的原理的正确性,他认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力量,在反对沙皇的斗争中基本农民群众是一支可靠的革命力量。这次革命也驳斥了孟什维克修正主义的倾向,就是把农民当作反革命的群众而撇开他们。最后,它证明了列宁以革命的方式来反对战争的伟大纲领的正确性。

发生革命的原因


  二月革命的背景是成长着的资本主义和与它同时日益扩大的无产阶级的力量。从一九〇〇年至一九一三年俄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62%[3]。虽然大部分基本工业,如煤、铁、石油、铁路等等,都属于外国资本家(法国、英国、比利时),然而俄国的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还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成长甚至更为迅速。
  俄国工人阶级面对着野蛮的封建的专制政体,因此阶级觉悟特别高,特别富有革命性,他们的这些特点在布尔什维克的天才领袖列宁的指导下发扬光大。工人为了一点可怜的工资每天要奴隶般地工作十一小时至十三小时,他们在工厂里受虐待,他们没有权利按产业系统或是在政治上组织起来,他们的罢工和其他的抗议运动均遭到血腥的镇压。监狱中关满了工人阶级的战士。农民也面对着同样残酷的统治;经常遭到剥削,土地被人巧取豪夺,租税沉重使他们无法生活下去,还经常处在高利贷者的铁掌之中。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只要政府认为合适,就会成百万地被征调到战场上去为帝国主义分子和沙皇的利益去送死。俄罗斯帝国土地上的许多民族也遭受无情的压迫,常常残杀犹太人。东正教的教会对这整套的掠夺和压迫的残酷制度给予完全的支持。
  然而,一九〇五年的革命失败后不久,战斗的工人阶级又开始斗争了。一九一四年一月彼得堡有十四万工人罢工,在巴库和许多其他的城市爆发了声势浩大而又顽强的罢工。在一九一四年上半年,尽管在有着野蛮的镇压的情况下,整个俄国罢工的人数不下于一百四十二万五千人。这个运动是如此强而有力,因此党史说,“革命高潮进程因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4]
  沙皇尼古拉第一欢迎这个战争,他认为它可能防止革命,但结果恰恰相反。俄国军队遭受可怕的屠杀,这是由于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领导无能,政府官吏的贪污腐化,人民中间饥饿盛行,工业和运输完全停顿,人民厌战,而布尔什维克对群众的正确领导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结果,革命。日俄战争产生了一九〇五年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一九一七年的革命。

反动的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在五月改组成联合政府,由立宪民主党人(主要的资产阶级政党)、孟什维克,以及社会革命党人组成。它的纲领是保存资本家和地主的利益,阻碍工人农民的革命要求。这个纲领和第二国际的右派修正主义者的总路线是完全一致的。
  政府的主要目的是要俄国继续参战。在这点上,它受到同盟国家积极地支持。这些国家在彼得堡都有代表团,包括了右派社会党的领袖,他们督促俄国政府不要停战,并要防止俄国革命向左发展。四月十八日俄国外交部长无耻地宣布“全国人民要求继续参加世界大战,直到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代表政府宣誓坚决推行原来的政策。为了实现这个保证,临时政府七月在前线发动了一个攻势,结果使俄国军队遭到毁灭。
  克伦斯基政府以召开立宪会议的承诺来敷衍工人和农民的一切要求,其实立宪会议是一再地延期。斯大林对这政府作出了正确的估计,他说,在它的统治下,农民将永远看不到土地,工人将永远掌管不了工业,俄国也得不到和平。同时,这个政府阉割了苏维埃,并使它们处于从属地位,这样秸束了列宁所说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政治迫害开始了,布尔什维克被迫转入地下。科尔尼洛夫将军在政府的反动的方针的鼓舞下,在八月组织了武装暴动,其目的在于恢复沙皇制度。经过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是通过布尔什维克的活动,这个危险的暴动才被镇压下去。

党的革命的纲领


  二月革命的时候,列宁在瑞士,他立即了解到这不过是斗争的第一阶段。在他的“远方来信”中,他告诉革命工人说,“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就在我写这封信的时候),你们在推翻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地主资本家的政权时,也一定会再次表现出这种英雄气概来。”[5]这是“不断革命”的理论,即最先是由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的革命时阐明的理论后来列宁在一九〇五年重新提出。托洛茨基说似乎最先叙述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的是他,这种说法完全是谎言。
  列宁和二十个布尔什维克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三日坐在一辆密封的车厢里从瑞士回到了俄国,德国人放过了这一群人,天真地以为他们会因此而得到什么好处。列宁一到彼得格勒就发表了他的著名的四月提纲,照亮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列宁的四月提纲给党规定了争取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从革命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第二阶段,即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天才计划。党本身所经过的全部历史,已把党准备好来执行这一伟大任务。四月提纲指出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政府,它所进行的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并号召工人一点也不要支持临时政府或者它的战争计划。提纲敦促双方在前线的士兵进行友好活动。
  在提纲论述从革命第一阶段向前过渡的问题时,在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过渡措施:号召土地国有化,地产充公,在工兵苏维埃的监督下把所有的银行合并为一个全国银行,在工业方面建立工人监督的制度。
  在政治方面,四月提纲号召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过渡到以无产阶级和贫农为基础的苏维埃共和国。它要求一切政权归于苏维埃,建议武装人民以代替目前的军队。它宣布“如果没有在历史上最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不可能以真正民主的方式来结束。”列宁并建议党的名称应改为共产党,因为这是党纲更为正确的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曾把他们建立的组织称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最后,列宁并且要求建立共产国际以代替威信扫地的、已经瓦解的第二国际。
  许多年以后,党会这样估价四月提纲:列宁在其有名的‘四月提纲’里完成了新的发现,这个发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的政治形式,不是像先前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那种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而是苏椎埃共和国。这一天才的发现,对于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九一七年十月的胜利,对于苏维埃政权在我国的胜利,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6]
  经过一番党内斗争,其间列宁曾经提出辞职(但后来撤回),最后中央委员会终于通过了列宁的革命的四月提纲,表示反对的只有加米涅夫、李可夫、皮达可夫几个人。在这整个有决定意义的时期中,这些人,常常和他们勾结在一起的是季诺维也夫,有时有布哈林,都站在反对地位,始终反对党的列宁政策。

走向革命的和平道路


  对于有专制政府的国家,列宁曾坚决地证明必须进行武装起义。他说,在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关于英国和美国能够进行和平革命的论点已失去效用。虽然如此,列宁在资产阶级的克伦斯基政权的早期活动中,很快地看出俄国和平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列宁就是根据这一点进行活动的。克伦斯基不能顺利地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来反对工人农民的革命力量。
  敌人说似乎共产党人在原则上是提倡暴力的,列宁揭露了他们的谎言。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控制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共产党那时一方面提出了“不要支持临时政府!”的口号,同时又执行一种和平的鼓动政策。正如列宁所说,必须“耐心地、经常地、坚持不懈地、特别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来查明他们的策略的错误。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发错误,同时宣传全部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7]
  党史在评论这个政策时说,“这就是说,列宁并没有号召实行起义反对当时博得苏维埃信任的临时政府,-没有主张推翻这个政府,而是力求用解释性的和征集力量的工作来争得苏维埃中的多数,改变苏维埃的政策,经过苏维埃而去改变政府的成分和政策。这是预计到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8]
  共产党运用这个政策在陆军、海军、工厂委员会、工会中争取到了多数。五月二十日在彼得堡工厂委员会的会议上有四分之三的代表支持布尔什维克。在许多其他的城市中,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中也从少数变成了多数。然而在六月三日全俄苏维埃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仍旧是少数派。政府关于在前线发动七月攻势的决定激怒了群众,加速了扩大党的队伍的洪流,并且使党的影响蓬勃发展起来。
  政府鉴于不可能以自由的政治争论来击败共产党,就决定以暴力来粉碎党及其背后的巨大的群众运动。街上的游行示威受到镇压,逮捕列宁的拘票也发下来了,好几个中央委员进了监牢,党的印刷所被破坏了。因此党被迫转入地下。在七月攻势的时候,在科尔尼洛夫发动叛乱、苏维埃从属于政府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自由也在各方面被剥夺了。
  临时政府废除了共产党和群众的民主权利,事实上就发动了内战。很清楚地看出,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工人农民满足他们对和平、面包、土地的要求的唯一方法只有武装斗争。共产党已认识到并接受了这个艰苦的最后通牒。正如党史所说,它“开始来实行准备武装起义,以期用武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而建立苏维埃政权。”[9]政府决定开始公开的斗争。俄国正走向十月无产阶级革命。

斯德哥尔摩(齐美尔瓦尔得)会议


  俄国革命在世界工人之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世界劳动群众中产生了深厚的热情,并空前地刺激了正在增长的和平情结。一九一六年底在奥地利,党的领袖维克多·爱德勒的儿子弗列德里克·爱德勒为了要发动群众争取和平,枪杀了总理史图厄格伯爵。在德国有饥饿暴动,社会民主党内产生了分裂,成立了一个以狄特曼为首的中派的独立社会民主党;在国会中整个社会主义的集团反对军事拨款[10]。在法国,反战的工团主义者和左派社会主义者在军事工业中发动罢工。英国的军火工人也进行了多次罢工。在意大利的工人中展开了强烈的反战运动。美国的资产阶级在一九一七年四月六日使美国投入战争,但是也面临着以社会党为首的群众的强烈的反对,这是由德布斯、路登堡、威根克涅哈特及其他的左派分子发起的。
  这种反战情绪广泛地发展导致了一九一七年的广泛的和平运动。已从布鲁塞尔迁至斯德哥尔摩的社会主义国际局通过荷兰—斯堪底那维亚委员会号召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美国的社会党积极地参与这个运动。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国际社会主义委员会(在齐美尔瓦尔得)支持这个建议。最后国际社会主义局、彼得格勒苏维埃和荷兰—斯堪底那维亚委量会同意一九一七年八月十五日为开会日期。
  建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会议得到各国社会党的广泛的支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国、美国和其他各国的党派都同意参加。但联盟国家的政府因鉴于胜利在望,以为这个会议是走投无路的德国所进行的和平试探,因此都反对这个会议。他们的工具右派社会民主党也就诅咒这个会议。美国的刚普尔斯特别肆无忌惮地谴责这个会议,英国海员工会的负责人威尔逊宣布该工会拒绝派代表到斯德哥尔摩去。
  在伪善的“为了民主而拯救世界”的借口下参加大战的美国政府给斯德哥尔摩会议以第一个打击:拒绝发护照给美国的社会党的代表希尔奎特、李、柏格。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政府很快地效颦,结果会议竟落了空。
  同时在国际社会主义委员会中的齐美尔瓦尔德分子在是否应当参加即将来临的大会问题上分成了两派——列宁是主张抵制这个会议的。九月五日至十二日他们自己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会议。列宁没有出席。因为在建议召开大会的问题上原则不明确,这次出席齐美尔瓦尔得分子的会议的人数非常少。会议只是重复了在齐美尔瓦尔得会议和昆塔尔会议上早已接受的原理。会上通过的宣言拥护俄国革命,号召战斗性的群众罢工和争取社会主义和平的总斗争,并宣布“国际无产阶级争取和平的斗争同时也意味着拯救了俄国革命”[11]
  当时齐美尔瓦尔得的左派坚决反对领导这运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中派半考茨基主义者。他们使左派分子格里姆失去了主席的职位,因而运动的领导权落入安吉利加·巴拉班诺夫之手,他那时还属于左派。左派反对右派和中派的领导不肯支持结束战争的革命政策,反对他们赞成注定要失败的右翼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反对他们不愿意同第二国际决裂而建立革命的第三国际的路线,并反对他们在整个一系列的其他政治问题上的混乱和保守。列宁当时已经得出最后的结论,新的国际将不顾这些动摇分子的抗拒而建立起来。




[1] “列宁全集”,第二三卷,第三一一页, 一九五八年人民出版吐服。

[2] “联共党史”,第二三五页, 一九五四年人民出版社版。

[3] 卡耳著“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第二卷,第二四页, 一九五二年纽约版。

[4] “联共党史”,第二〇九页,一九五四年人民出版社版。

[5] “列宁全集”,第二三卷,第三三一页,一九五八年人民出版社版。

[6] “苏联共产党五十年”,第一四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7] “列宁全集”,第二四卷,第三页,一九五七年人民出版社版。

[8] “联共党史”,第二四五页,一九五四年人民出版社版。

[9] “联共党史”,第二五七页,一九五四年人民出版社版。

[10] 罗尔文著“工人与国际主义”,第一六〇页。

[11] 盖金和费歇尔著“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第六八一——六八二页。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