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第四国际

苏共纲领草案

(法国)尔·梅尔兰



  根据提交给二十二大的纲领草案现在的一代人将在共产主义下生活。已荒谬地变成共产国际的苏联共产党为准备资本主义各大国和不发达国家的劳动人民所制定的目标(前者的目标大致是“恢复与革新民主”;后者是建立“民族民主国家”)与最近莫斯科会议使用的说法比较起来是微小得多了。

  不单是谈到苏联或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这种措辞上的不相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   *   *   *   *


  卫护赫鲁晓夫战略的好心人(在这方面,各国共产党的政策丝毫无异于斯大林的观点。)将会说: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局限性是由客观形势造成的。这是所有共产党的领导人惯用的论据。

  可是人们怎能相信这些人呢?他们造成了西班牙革命的失败、他们破坏了法国、意大利和希腊在1945年夺取政权的斗争、他们也曾反对过——幸好未成功——中国、南斯拉夫、古巴、和阿尔及利亚这几国革命的发展。

  事实上仅举法国为例来说,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把劳动人民发动起来团结在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的周围。我们在五月号“劳动者真理”中就指出过:法国共产党的政策不仅是乌托邦的,而且是机会主义的。因为这一政策没有考虑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危机的必然性。关于这个问题苏共文件的内容是适应这样的理论:通过扩大民主的办法,以和平和议会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在1945年曾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关于资本主义不太发达的国家问题,我们已经指出过:苏联人于1960年在莫斯科曾对中国人作了若干让步。这些让步到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还保持着。可以再次指出:文件谈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性并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但是,文件对各国共产党一点也未谈到经常便利它们采用古巴式的发展。然而在世界上还存在着像印度尼西亚、拉丁美洲、阿尔及利亚等许多地区,在这些地方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从今后已列入事实之中,因而,不管客观形势如何,路线仍然是无原则地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联盟和根据历史阶段进行革命。

  显然,我们不会天真地期望苏联共产党领导会接受不断革命论。但是,像往常一样,草案也带给革命战士一些蕴藉。草案中可以读到这样的段落:“以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主要内容的现时代,是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斗争的时代,是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革命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崩溃、殖民主义体系消灭的时代,是越来越多的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胜利的时代”。

  这段话只是一种托词:它与另一段话是互相矛盾的:

  “各国人民应当集中力量来及时地制止帝国主义者,使他们不可能动用杀人武器。主要的是防止热核战争,不使它爆发。而这是现在一代人能够做到的。”

  从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被推给了下一代,换言之,被推到遥远的将来。

  苏联人的温和态度并不是出自任何人道主义。苏联共产党领导人表现的这种机会主义使不止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共产党进退维谷。因为苏共领导人害怕革命的发展会给苏联的官僚主义制度招致更加严重的困难。

  官僚机构把它所喜欢的任何理论都让别人看作是列宁主义,都冠之以著名的“和平共处”的政治名词。这种理论除去要求不同社会制度国家达成合法的、令人满意的协议外,不幸还必然导致维持在国际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现状。

  因此,与前几届代表大会相比,特别是与八十一国党声明相比,在斯大林主义影响下的国际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在纲领草案中丝毫没有改变。

*   *   *   *   *


  我们想批判一下纲领中谈到与苏联有关的段落。这是一个提出在二十年内实现的计划,分作两个互相衔接阶段:

  十年以后,苏联将在(甚至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上超过美国。苏联将是世界上工作日最短(每周30—36小时,随后还要缩短)报酬最高的国家。

  二十年间,苏联的工业产量将增加五倍。电气化将全部完成。至1970年苏联电力的年产量将达一万亿度;至1980年将达三万亿度。相当于法国的46倍。

  二十年后,苏联钢铁产量每年达二亿五千万吨。(美国于1960年产钢九千万吨,法国:一千七百三十万吨)

  各种消费品的生产也将迅速增长。

  十年以后工业运输和农业将全部机械化。

  二十年内,大规模实现自动化。

  农产品的产量在十年内将增加一倍半,而在二十年内就要增加两倍半。

  工人的实际收入在十年内要增加一倍,农民的实际收入要在二十年内增加三倍。

  在1980年前,住宅、城市、交通、午餐、取暖、煤气将实行免费供应。

  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谁能不为之而高兴呢?

  人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这些目标是否可能实现。时间是相对的短了一些。而计划经济虽经受到官僚主义的破坏依然有着实在的惊人的潜力。托洛茨基主义者是第一个预见到苏联将在物质和文化上的迅速发展。然而,这个文件的乐观主义似乎也太过分一些。根据这个文件第二个十年(1970—1980)过程中生产增长速度要比第一个十年要快得多。然而人们已经看到最近时期增长率正在缓慢下来。众所周知苏联领导人曾经多次不得不以更小的目标来重新调整计划。

  我们不想强词夺理,我们预见的计划在总的方面很可能都将实现。

  文章的编辑者们想把综合这些成就,提到理论概括的高度:

  “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时,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技术水平将大大提高;人人都将在物质上得到充足的保证;所有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将变成生产效率高、收入高的经济单位;苏联人对设备完善的住宅的需求将基本上得到满足;繁重的体力劳动将消失;苏联将成为工作日最短的国家”。

  “在第二个十年里(1971年—1980年)将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全体居民得到丰裕的物质的和文化的财富;苏维埃社会将紧紧地接近于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将逐步过渡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这样,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在这十分重要的一段文字里,共产主义一词被混用。很有必要在再重新看一下下列著作中的经典定义:卡尔·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以及布哈林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合著的“共产主义ABC”等。

  根据这些作者的定义: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应该有一段称为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改造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社会的低级阶段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才是名符其实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上以全部生产资料的国有化为特征。在分配上,扣除更新机器和社会基金等款项以后,每个无产者可以从社会得到与其“个人的劳动数量”完全相等的报酬。

  尽管马克思承认价值规律有一定的作用,却没有研究过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会有货币、商品和市场的存在。

  人们可以立即知道,苏联今天还没到达这个阶段,它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因而怎能谈得到不久将来的共产主义呢?再者,无论马克思还是列宁都未考虑过可能在单独一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事实证明了他们反驳斯大林的理由:斯大林竟然宣布说苏联在1936年已经是社会主义了。实际上苏联还不存在共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集体农庄和合作社另成一种所有制。还存在着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他们的利益并不是一样的。正是这种形势说明要维持工人国家的状态。苏联所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显然是城乡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在1961年远远没有解决,在农业问题上还有不同派别的斗争。在本刊上一期里,我们业已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几乎已形成了好几派,赫鲁晓夫表示赞成维持现状。我们至少可以说,在农业问题上,草案写得很笼统、含混、不可思议。真正的困难草案并未谈到。

  这样,主席团的起草人在写道“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产生的国家已变成全民的国家,变为代表全体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机构”时,是掩盖了苏联的现实。

  这一切是如此的矛盾,以至他们不得不补充说工人阶级还要保持领导作用。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苏联社会中仍有紧张的社会关系存在。

  当谈到国家消亡问题时,文件是极度混乱,国家在消亡同时又在加强,人们愈接近共产主义时代,愈想到要加强党。而显然如果苏联已到了共产主义前夕,正是应该建立相反的进程。

  莫里斯·多列士正确地批评德普勒(按:法国统一社会党领袖)用社会主义的词句形容非社会主义的东西,我们也可按照多列士的说法来说:苏共领导则以共产主义形容远非共产主义的情况。

*   *   *   *   *


   苏联在谈自己的目标时的夸张,而在谈其他党目标时的节制,深刻反映了官僚机构的这样这一种政治路线:几乎只需要从苏联和工人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来等待革命,这样就是用字眼来美化了现实。毫无疑问,各工人国家的成就可能鼓舞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但这种鼓舞只是辅佐性的东西,只是其他因素中的一种因素。决定性的东西是: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上的政策,而不是相反的的东西。

*   *   *   *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对纲领草案的研究证明:在很大的困难中一直进行不断的争辩的领导人在渴望更美好的生活、有更多的民主的苏联群众的压力面前作了让步。纲领中关于消费资料的生产、行政管理的下放、党内生活的某些灵活性等等段落就是这种让步的证明,但是,这仍然不是苏维埃民主的纲领。相反,这是一个要使苏联群众相信官僚机构在未来几十年的社会中有合法作用的纲领。我们在下一期文章中再谈纲领的政治作用和新党章的问题。不过,我们现在就能说:我们远不会相信官僚机构为领导苏联所作的这番新努力有什么成就,我们深信,在未来的岁月中,苏联劳动人民的要求将日益增涨。

  正是应该在这方面我们期望能“回到列宁”的阶级战略和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上去。

(译自第四国际法国支部刊物《劳动者的真理》1961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