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传记·回忆·评论

21世纪社会主义再起——反思列宁主义的历史与未来

﹝美国﹞保罗勒布朗(Paul Le Blanc)

2013年6月8日
陈宗延 译


  下面的内容,来自2013年6月8日,保罗勒布朗(Paul Le Blanc)在“21世纪社会主义再起”(Organizing for 21st century socialism)悉尼研讨会上的发言,这场研讨会由“社会主义联盟”(Socialist Alliance)主办。
  原文链接:Organising for 21st century socialism --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Leninism


  我的报告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将解释为什么列宁主义仍然值得讨论,这不只是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更是为了帮助我们改造当下的世界,就在21世纪的此时此刻。我也将说明,当我使用列宁主义这个词汇时,所指究竟为何,然后我会触及一些历史上的争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当能启发我们,如何在今日的政治活动中运用前人的智慧。第二部分,我将提供一些想法,关于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在实际政治中应用列宁主义,并对这一思想传统做出贡献。

列宁主义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激情和喧嚣充斥街头的时代,社会运动者们忙于梳理自己的经验,并搜集各种有用的讯息,并且从那些被称为革命者的前人身上,吸收想法和学习典范。有鉴于此,对列宁主义的关注想必也是不可或缺的。
  从一场逝去已久的大革命中学习,并不能让我们通晓所有必备的知识,以便在今天建立起政治组织、发起运动和抗争,最后创造革命。列宁以及他的同志,所处的时代与我们非常不同,不论是政治、科技和文化,都与我们的时代有极大差异,况且,列宁当然也做过一些错误的判断,对于这些我们应当引以为戒而非照单全收。
  有必要从列宁主义中学习的原因在于,列宁和他的同志在与资本主义的暴虐战斗时,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曾经产生过有力的影响,帮助劳动者和被压迫的人们赢得大大小小的胜利。然而,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劳动阶级也依然存在,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压迫更以新颖的姿态继续上演。这正是为什么诸如占领运动、阿拉伯之春、反财政紧缩等群众运动轮番兴起的原因。既然如此,重新思考列宁反抗资本主义的战略,也许并不是没有意义。
  对部分左派人士而言,将列宁自己的思想与俗称的“列宁主义”对立起来,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我不同意这样做,我会花几分钟的时间说明原因。
  当然,“列宁主义”并不是只有一种版本。斯大林(Stalin)在他那本成书于1924年、且流传广泛的著作《列宁主义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Leninism)里写道:“列宁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他的意思是,如果你宣称自己是个马克思主义者,那么对于列宁说过的话,你就不能质疑而只许接受。这种唯我独尊式的表述,值得和其它版本的诠释做比较,我们可以参考列宁另外三名同志的意见,这些人是布哈林(Bukharin)、季诺维也夫(Zinoviev)和托洛茨基(Trotsky)。历史学家罗伯特塔克(Robert C. Tucker)在他那本杰出的斯大林传记里指出,布哈林和季诺维也夫是将列宁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补充,以及针对俄国现实情况的应用。托洛茨基更提出警告:“任何将列宁主义教条化的举动,都与列宁主义反对教条、富于创造力、具批判性格的精神格格不入。”反观斯大林的说法,“列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却将列宁的思想当作唯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斯大林写于1924年的小册子,提供了一种过度简单和形式化的列宁主义版本,塔克中肯地评论道:“以仿佛开示教义般的文风和自命权威式的口吻所写下。”
  讲到这个,就不得不提起一篇1977年的精彩文章《斯大林、列宁与“列宁主义”》(Stalin, Lenin and “Leninism”),作者是瓦尔德蒂格拉塔纳(Valentino Gerratana),一位对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Gramsci)的研究有重要贡献的学者。在文章里,作者强调:“当列宁还在世的时候,虽然由于出色的政治才能而拥有可观的个人影响力,却从来没有被视为绝对正确的权威,尔后绝对正确、不容质疑的‘列宁主义’是被人为建构出来的,此种版本的列宁主义让自称代表它的人获得极大的权力,斯大林就这样以列宁主义的名号做幌子,摧毁了真正的列宁主义,为自己的独裁统治铺路。格拉塔纳转述了斯大林的激烈批评者,共产党反对派成员里奥廷(M. N. Riutin)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写下的话:
  将列宁的思想化约成体系化、公式化的只字词组,并建构为一套现成理论的做法,不仅排除了列宁思考中的偶然因素,更割裂了列宁思想的最后结果和产生过程,以及伴随着思考过程所必经的摇摆、假定、错误和修正。我们必须认知到这个事实,列宁的思想是以未完成的形式存在着,当他苦心孤诣的思考着新方向时就中断了。因此,那些人为建构列宁主义的后继者们,其实是在打造空中楼阁。
  列宁并不自外于同代人的思想。他属于列宁研究者拉尔斯立(Lars Lih)所称“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精英”的一员。自我封闭版本的“列宁主义”教条与列宁本人思考政治的方法南辕北辙。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说列宁推动了一套独特政治取向的发展,值得我们特别留意,为了讨论上的方便,不妨以(真正的)列宁主义称之。
  列宁思想的出发点非他独创,与马克思(Marx)、考茨基(Kautsky)、卢森堡(Luxemburg)等人并无不同,列宁相信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实践必须和劳动阶级的运动紧密相连,只有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变革,才能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并免除压迫,社会主义代表经济由社会全体公有和民主管理,为了所有人的需求进行生产。
  这个基本大方向是列宁多数思想的基础,就是这些思想构成了列宁的“列宁主义”。我在编纂名为《革命、民主、社会主义》(Revolution, Democracy, Socialism)的列宁文选时,曾经试着呈现列宁政治思想的广度。它们包含了劳工运动的方方面面:阶级意识和文化、工会、社会改良运动、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选举运动、建党战略、联合战线、跨阶级联盟(以工农联盟最著名)、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交互作用、帝国主义和民族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等等。
  当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式与当时大多数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者有所不同。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徒与其它派别的区隔,是拒绝与资本家阶级和工会官僚妥协,决心将列宁著作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进行到底。这表示列宁和他的同志在俄国建立的政党组织,与考茨基作为其中一员的社会民主党类型的政党之间,存在关键的不同要素。尼尔哈丁(Neil Harding)、拉尔斯立(Lars Lih)和奥古斯特尼米兹(August Nimtz)等研究者都认为,列宁的思想与马克思之间有深刻的一致性,在这个脉络下才能理解列宁思想的丰富。就连德国社民党内的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Bernstein)都曾对哲学家悉尼胡克(Sidney Hook)说过:“你知道吗?马克思本人有强烈的布尔什维克倾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列宁的思想和政治活动必须放在他的同志和其它思想者的脉络下,才能适当地理解。将列宁视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唯一代表,而非诸多优秀同志中的一员,无助于了解列宁思想的理路,更不符合历史事实。我们当然可以说列宁是当中的佼佼者,但绝对不应该把他的同志视为一群应声虫和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这是荒谬的。在我们这些立足于托洛茨基传统的人当中,有个十分不好的倾向,那就是把除了列宁以外的布尔什维克都当作庸才,他们没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没有老老实实地向“老师”列宁看齐。
  以为可以用这种方式理解一场革命,或相信这种模式可以建立起一个有行动力的革命组织,都极为不恰当。
  对那些喜欢将列宁拱上至尊地位的人而言,季诺维也夫(Zinoviev)和加米涅夫(Kamenev)是两个很好的箭靶。拉尔斯立则不同,他是致力于反对这种态度的人中最热心的。他在与班路易斯(Ben Lewis)合编的《季诺维也夫与马尔托夫:赫勒大会的激辩》(Zinoviev and Martov: Head to Head in Halle)里几乎毫不保留地为季诺维也夫辩护道:“卢纳察尔斯基(Lunacharsky)的两段评论在我看来说得很对:他称呼季诺维也夫‘是个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本质有深入理解的人’,同时更是一个将‘满腔热情’奉献给党的人,拉尔斯则补充道,季诺维也夫‘在思想上对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信不疑,但仍有部分民粹派色彩。’这些评论并不表示季诺维也夫不曾犯错,许多与他共事的革命者都指出过他的错误,例如阿尔弗雷德罗斯默(Alfred Rosmer)、维克多塞尔日(Victor Serge)、安格里卡巴拉巴诺夫(Angelica Balabanoff)等人,然而过度聚焦于此却有失公允,因为这些缺点只构成了季诺维也夫作为革命者的一小部分。
  拉尔斯也为加米涅夫打抱不平,在1917年,加米涅夫一度是列宁严厉批评的对象,当时他被斥为食古不化的“老布尔什维主义”。几年前,拉尔斯在《俄国历史期刊》(Russian History)发表了一篇挑战主流想法的文章,题为“老布尔什维主义讽刺的胜利:1917年4月的争论及其脉络”,拉尔斯不认为列宁在1917年4月时就顺利地将党导向为十月革命做准备的路线,他写道“当时加米涅夫似乎认为自己在这场争论中胜过了列宁”,而且拉尔斯认为事实与加米涅夫的看法相符。一个人无论同不同意这种解读,应该都很乐意承认,作者为此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正面贡献。
  我对来自列宁方面的诠释更感兴趣,列宁优秀的革命同志兼亲密伴侣克鲁普斯卡亚(Krupskaya),实地经历了这场争论,出自她手笔的《回忆列宁》(Reminiscences of Lenin)里记述了列宁说过的话,可以看出他在1917年初的想法:“毫无疑问,未来的这次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并且这个词的意义会更加深刻:按其内容来说也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革命。未来的这次革命一定会进一步表明,一方面,只有严酷的斗争,即国内战争,才能把人类从资本压迫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只有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才能成为而且一定会成为绝大多数被剥削者的领袖。”[1]
  克鲁普斯卡亚这样形容《四月提纲》的发表:“在这个提纲里,他对时局作了估计,明确地指出奋斗的目的,并规定了达到目的的道路。听报告的同志们起初有些惶惑不安。许多人觉得伊里奇把问题提得太尖锐了,谈社会主义革命为时还早。”[2]她还记述了当时列宁的《提纲》登载在布尔什维克机关刊物《真理报》(Pravda)上的情形,在文章下面紧接着加米涅夫的文字,“声明他并不同意这份提纲,加米涅夫的文章强调这份提纲只是列宁的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真理报》或中央委员会的立场。加米涅夫宣称,当时列宁的提纲并没有被布尔什维克的党代表们接受,党代表们接受的是中央委员会的决定。”[3]
  克鲁普斯卡亚总结道:“一场布尔什维克组织的内部斗争开始了,它并没有持续很久。”一个礼拜后,列宁的立场在布尔什维克当中赢得了多数。这个版本的说法与其它许多见证者所述一致,这些人包括孟什维克尼古拉苏哈诺夫(Nikolai Sukhanovc)、拉裴尔阿布拉莫维奇(Raphael Abramovitch),立场由孟什维克转向布尔什维克的亚历山德拉柯伦泰(Alexandra Kollontai),以及立场由布尔什维克转向孟什维克的伏丁斯基(W.S. Woytinsky)。
  按照拉尔斯对这场争论的叙述,当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值得多加注意。第一,当列宁对政治问题的看法与党的领导集团相冲突时,他并没有被某种“民主集中制”限缩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对列宁来说,坚持革命原则永远比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重要,这对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和革命组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第二,同志彼此之间在党的机关刊物上就重大问题进行公开辩论,这对体现在早期布尔什维克政治生活中的列宁主义而言,绝对不陌生。在拉尔斯最近撰写的一篇文章里,引用了布尔什维克组织工作者弗拉基米尔涅夫斯基(Vladimir Nevsky)所写的1925年布尔什维克党历史,这些文件告诉我们,民主集中制代表“完全的民主”,里面还写到党在1917年时“布尔什维克的组织生活充满真正的无产阶级民主气息”,且“可以畅所欲言,生气勃勃地交换各种意见”,一切都在“没有任何官僚态度的情形下进行着,总之,全部成员都积极参与组织内所有事务。”
  第三,加米涅夫为之辩护的“老布尔什维主义”,是全党共同发展出来的既定路线,虽然列宁现在反对它,但这个路线过去是被列宁和其它同志们共同认可的。不论是布尔什维克或孟什维克一翼的俄国社会主义者,都认为等待着俄国的将会是场“资产阶级革命”,仅是在未来某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预备阶段。但是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活动更多地建立在不妥协的阶级斗争上,与倾向和资本家阶级结盟的孟什维克越来越水火不容,布尔什维克的战略已经隐隐指向与农民共结工农联盟反对资本家的路线。列宁的四月提纲之所以能在1917年胜过老布尔什维主义,迅速赢得党内争论,最好的解释就是由全党多年活动打下的政治基础与列宁的主张不谋而合,绝非因为党员对列宁的个人威信盲目服从。

共产国际


  谈到列宁主义,往往使人想到某种行事风格,今日各路社会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们,大多十分负面地看待它。此项不受欢迎的特质,就是极端排他的宗派主义,这种宗派主义被当作是列宁和他的同志在建立共产国际时的中心思想,并且于1919到1926年季诺维也夫担任共产国际主席时一直延续着。有些批评者也将之贬为“季诺维也夫主义”。但平心而论,这些饱受批评的其实确是列宁的政策,尤其是加入共产国际的“21个条件”。
  这份在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文件,以一段重要的说明文字开始。由于俄国革命成功带来的威望,共产国际在越发激进的各国工人阶级之间广受欢迎,因此吸引了许多其实不认同革命马克思主义纲领的政党,这些政党中有些仍在第二国际改良主义者的领导下。对共产国际而言,这代表有“被立场摇摆、三心二意的政党冲淡革命色彩的危险,上述政党尚未跟第二国际的意识形态决裂。”而正是第二国际的意识形态,导致向帝国主义战争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和对革命组织的镇压也因此而来。
  为了避免被这种有害的意识形态冲淡,共产国际定下了非常严格的加入条件,排除了著名的改良主义者们,坚持加入的政党必须严守组织纪律,且不得与第二国际领导下的政党与工会有所牵连。
  有些批评者以此攻击列宁和共产国际,将他们当作极权的化身。这种忽略当时历史脉络的态度,完全无视“21个条件”产生的背景,以及共产国际草创时期诸多革命者的奋斗。约翰里德尔(John Riddell)和他的同事们对此进行了工程浩大的研究,这些研究包含了共产国际的革命者如何与其它党派建立联合战线,为克服宗派主义作出了贡献。这证明上述对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批评是肤浅的。
  我并不是说21个条件是完全正确不可批评的。为了给予它正确的评价,无论如何也必须认真看待当初那些条件被接纳的理由,而在历史的那个当下,这些条件可能比反对者所认为的更有合理性。
  最重要的是,不论是共产国际、第二国际甚至马克思的国际工人协会,当时所面对的具体情况已经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就某些方面来说,我们超前它们许多,但在另外一些相当重要的地方,这三个过去的社会主义国际更胜我们。我们仍然可以从列宁主义的传统中学到很多。但必须以富批判精神和创造力的方式将它应用在我们所面对的特殊情况。这种态度是列宁政治方法的核心。

当今时代的国际主义


  现在我将进入报告的第二部分,一些为了在21世纪建立社会主义,应该如何运用列宁主义并对其作出贡献的想法。
  去年我在伦敦做了一个简报,内容是关于如何在美国推动一个革命党的发展。我仍然认为我当时表达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当时有一名同志作出了非常好的批评。我当时的想法,关注的是美国的具体情况,我还是觉得运动须以当地活动和各国国情为依归,但同志的批评也很正确,我的分析缺乏国际层次的面向,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很大的缺点。我是有谈到反对战争和帝国主义的问题,但也仅止于此而已。
  对认真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国际主义不光如此,国际主义不只是在理论或口号上宣称支持其它国家的工人和被压迫者,它意味着当我们在分析每个国家的政治问题,都必须了解资本主义是个全球体系,且我们在行动上也应该尝试更多有创意的方式,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兄弟姐妹互动,一同反抗压迫和追求经济正义,不论胜利或挫败,发生在一个地方的抗争都会为世界上其它地方带来冲击。从一个地方学到的教训,能够为其它地方的抗争带来非常有用的助力。来自别处的经验,不但能够激励我们,更能够提供我们洞见,以便拟定我们面对自身问题的对策。在里德尔和他的同事对共产国际草创时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国际主义原则在列宁时代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个更加全球化的时代,在当下和可见的未来,工人阶级的跨国组织和团结必将成为击退资本霸权、并终结它的关键。
  近来,澳洲的革命者们对国际主义做出许多新颖的贡献,比方说组织了今天的讨论会,以及架设了《连结:社会主义复兴国际期刊》(Lin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ist Renewal)这个网站。早期的“世界社会论坛”(World Social Forum),也在全球群众运动高涨的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透过因特网,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互相传递,通讯更加快捷,助长了更多信息的生产。我认为,世界各地的革命者们,应该更积极地寻找方法,促成各种网络或面对面的合作、交流,让分散各处却互相关联的运动能互相合作。革命国际主义不能只是口号,它应该成为我们活动的重心。

从政治团体向群众政党的转变


  如何让社会主义小团体发展成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政党和运动,是许多革命者面对的挑战。我们当中为数不少的人都认为,将自己的小团体当作未来革命党的核心或胚胎,这种心态是很糟糕的。当群众性政党形成时,势必纳入来自广泛阶层的成员,而不是靠少数几个团体结合就能够产生,这些来源广泛的人们,可能从未隶属任何团体,过去也不曾以社会主义者自居。这些群众性政党的新鲜血液,将结晶自无数斗争经验,以及结合劳工文化和激进政治传统的想法、讨论和创意行动。一个真正的、符合列宁构想的革命党要建立起来,只有当工人阶级中存在一个有实质影响力、有阶级意识的先锋阶层时,才是可能的。我们革命社会主义者的主要任务,是尽一切我们所能,透过群众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与其它进步人士真诚合作,唯有如此才能促进这个先锋阶层的结晶过程,为将来建立一个群众革命政党创造条件。
  很显然的,现存的社会主义小团体应该尽可能彼此合作,以求共同整合为一个更大的革命组织。有时候不同团体间的原则差异不大,此时整合就是个很自然的过程,以便将来在为建立真正的群众革命政党创造条件时更有力量。但也有时候团体间的差异之大,使得融合困难重重甚至根本不可能,团体之间可能对创建革命党的方式和时机有不同意见,也可能对是否与某些资本家阶级的政治力量暂时结盟看法分歧,甚至对民主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认知不一。这些基本方针的差别,都意味着组织上的统一并非易事,但纵使在这种情形下,不同团体间却仍然有列宁所谓“共同打击”的可能,有时也可以直接采取联合战线的形式。
  当俄国正掀起1905年起义浪潮之时,列宁反对将所有政治团体消弭彼此差异,统合成单一组织的号召。“为了革命,”他写道,“我们的理想决不应当是使一切政党、一切派别汇合成一个革命的混合物。”他认为过去许多“仓促达成的不成熟的‘战斗团结’”,试着“把极不相同的分子粘合在革命人民的各委员会里”,最后往往什么成果也没有,“只会引起相互摩擦和痛苦的绝望”。[4]反观之,如果不同的团体之间聚焦在某项争取民主权利或经济正义的具体抗争,并着眼于如何取得确实的成果,那么要在彼此之间就一项中程目标达成共识便没那么困难。只要彼此间在立场上仍有重大差异,列宁坚持“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分进,但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合击,而且现在就可以这样做”——这场革命风暴之中。[5]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际运动的经验有可能消除彼此的歧见,这对不同团体之间的整合很有帮助。在俄国革命进程中就有这样的经验,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找到很多其它的先例。
  澳洲今日的情势,让一些团体有可能超越“共同打击”,尝试走向组织上的统一,这应能加强革命社会主义者的力量。这是个非常让人振奋的挑战,在众人的热切关注之下,它将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经验,并且为其它国家的革命者所用。

坚守原则不忘灵活应变


  与上述议题有关,我们还应该提到列宁政治方法的另一个重要成分,他将对简单明了的基本原则(革命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持和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灵活应用结合在一起,许多与列宁熟识的孟什维克批评者,对于列宁极度不喜在他人面前展现知识,且热衷于向他人学习的性格印象深刻,列宁尤其乐于向同侪革命者、进步人士、工人和农民学习。他深知向那些愿意同他人分享看法的人倾听和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是在人与人互相交流下集体创造的。他甚至向他在政治上的对手学习,英国的自由派人士霍布森(J.A. Hobson)的著作,深深影响了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则影响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The State and Revolution),持民粹派立场的社会革命党人也让列宁十分激赏,以至于原封不动地照搬了他们的土地纲领,而当1905年革命时,面对有些宁愿唱革命高调却不在乎实际工人运动的布尔什维克同志,列宁这样斥责他们:“我的老天,你们真该向孟什维克学学!”
  就许多方面来说,列宁的理论取向都不是封闭的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列宁视理论为行动的指南,而且强调现实跟理论相比,总是更为复杂、变动和炫目,因此理论必须对应现实不断发展,将实际政治运动的经验纳入其中。唯有这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让我们了解当今如此多变的资本主义,以及形形色色、时时变迁的工人阶级生活经验。今日的工人阶级已不像过去那么单纯,在职业种类和工作形态上都有很大的改变,一些过去不被认为属于“劳工”的职业,很多正在日益无产化。阶级的形成与族群、种族、性别、宗教和文化亦脱不了关系。善用列宁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全球化带来的最新动态,以及认知到一般被称为“身份政治”的诸多议题,与阶级政治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是一段列宁在《怎么办?》(What Is To Be Done)的经典段落,值得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此提醒自己:
  社会民主党人的理想不应当是工联书记,而应当是人民的代言人,他们要善于对所有一切专横和压迫的现象作出反应,不管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地方,涉及哪一个阶层或哪一个阶级;他们要善于把所有这些现象综合成为一幅警察暴行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图画;他们要善于利用每一件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世界历史意义。[6]
  这段一百多年前写下的话,如今看来依然正确。

民主的核心地位


  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前两年,列宁就在他的著作里强调,民主的核心地位与工人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是契合的。这里也同样值得大幅引用列宁,藉由他的文字,可以让我们更明白该如何在21世纪为社会主义斗争:
  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民主制,就是说,只有充分实现民主,把最彻底的民主要求同自己的每一步斗争联系起来,才能获得胜利。……我们应当把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同实现一切民主要求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策略结合起来;这些民主要求就是:建立共和国,实行民兵制,人民选举官吏,男女平等,民族自决等等。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所有这些要求的实现只能作为一种例外,而且只能表现为某种不充分的、被扭曲的形式。我们在依靠已经实现的民主制、揭露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彻底性的同时,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剥夺资产阶级,因为这是消灭群众贫困和充分地、全面地实行一切民主改革的必要基础。在这些改革中,有一些将在推翻资产阶级以前就开始,有一些要推翻资产阶级过程中实行,还有一些则要在推翻资产阶级以后实行。社会革命不是一次会战,而是在经济改革和民主改革的所有一切问题上进行一系列会战的整整一个时代。这些改革只有通过剥夺资产阶级才能完成。正是为了这个最终目的,我们应当用彻底革命的方式表述我们的每一项民主要求。某一个国家的工人一项基本的民主改革都未充分实现以前就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完全可以设想的。但是,无产阶级作为一个历史阶级,如果不经过最彻底和最坚决的革命民主主义的训练而要战胜资产阶级,却是根本不可设想的。[7]
  民主的核心地位不只与争取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有关,对社会主义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实践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我的《列宁与革命党》(Lenin and the Revolutionary Party)以及一些其它的书写里,我对于“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和真正涵义做了大量的讨论,列宁曾经以讨论的完全自由和行动的团结一致定义之,许多其它的解释亦是如此。从文件档案的纪录中可以发现,布尔什维克的组织有充分的内部民主。我们刚刚才说明过,这种内部民主正是在斯大林的统治下被摧毁的。这个悲剧,极大部分应当归因于苏俄在内战中所遭到的孤立和破坏,以及俄国经济的落后和贫穷。以上不利的条件导致了对民主的限制,这些原先被视为暂时措施的政策,很不幸的都延续了下来,也让在斯大林集团铁轭下的共产党内部民主荡然无存。

组织风气和干部培养


  在数不胜数的反斯大林主义组织中,虽然他们往往自承以革命社会主义为宗旨,但在列宁主义和“民主集中制”的名义下,他们的行事作风往往与列宁在历史上贯彻内部民主的实践背道而驰。这种内部民主的特质,是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在1917年领导革命迈向胜利的原因。许多社会主义小团体中内部民主的不复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来自于这些小团体的自我认知。他们很多以近乎宗派的方式运作,以自己为中心创造了一个假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自诩为“革命先锋”(或自诩为在政治上最正确的精英分子,革命先锋只有在他们的领导下才能形成)。这种对未来的一厢情愿,经常表现为极力维持自身组织的威信,以及对意识形态纯粹性的坚持。这种做法很可能会产生过于严格的规制,并扭曲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尤其是讨论的完全自由)。
  如果我们认清现实,承认目前尚不存在一个真正的革命党,哪怕是革命党的胚胎亦不存在,因此我们的任务应是为革命党的诞生创造前提条件,这样的认知会引导组织形成比较健康的内部风气,这种内部风气也会影响我们与团体外人士互动的态度。最重要的,是在同志和进步人士之间激发更多的想法、经验以及创意,只有这样,才能让挑战资本主义的力量得以茁壮成长。有许多历史数据可以证明,类似这样不自我设限的跨团体互动,纵使以地下活动的形式,仍然在俄国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的诸多革命团体之间存在,当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逐渐成形的年代,正是革命者之间内部民主文化的黄金时期。
  尤金尼亚列维茨卡雅(Eugenia Levitskaya),一名来自那个年代的革命者,这样回忆道:“我将自己的记忆翻来覆去,想遍每个我经常来往的同志,不曾有人做过一个不礼貌的动作,或说过一句贬损的话语,更没有欺骗和谎言。当然,彼此之间难免摩擦,不同派别之间的意见分歧也少不了,但也仅止于意见分歧,每个人都以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革命者所组成的大家庭里,对待彼此也越来越和善、越来越友好。”(同样的场景,我们也可以在数年后另一个不同的脉络下看到,经验老练的革命者坎农(Cannon)这样说:“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秘诀在于,实际参与那个当下尚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不要静待它的实现,要在此时此刻就实践它,在阶级社会的框架下,让我们尽最大可能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生活;虽然处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但我们仍要用社会主义的高标准要求自己。”[8]
  俄国革命者的这种同志情谊,在高尔基(Gorky)写于1906年的小说《母亲》(Mother)里亦有生动地阐述。塑造这种文化的推手,列宁在《怎么办?》(What Is To Be Done)里,谈到1902年时的组织理念:“在紧密团结的同志之间,有着高度的互信。”就算是在20世纪20年俄国共产主义者之间最激烈的论战中,列宁引述了当时与他意见冲突的同志托洛茨基语:“党内的意识形态斗争,并不意味着互相驱逐,而是以互相说服为目的。”
  我认为这种优良风气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决心在革命组织内克服所有种族、性别、性向歧视,以及所有其它陈腐观念的努力。这个过程往往并不容易,会产生令人难耐的紧张与冲突。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对待民主程序,并保持着必要的同理心和敏感度,这些对维持一个组织内部的平等和向心力是必要的,也唯有如此组织才能大步向前迈进。
  上述这种健康的组织风气,有助于我们完成革命政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那就是干部的培养。我使用干部这个词,在这里意味有经验的行动者,富有政治修养,胸有成竹,精通组织技巧,能够为革命组织招募新的成员并训练之,并且能对包含广泛的诸多社会运动产生具体贡献。这意味着了解一些关于阶级斗争以及其它解放运动的历史知识,以及清楚认识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现实,懂得如何审酌情势,知道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传递上述知识给他人,善于组织讨论会和抗议行动。我们需要在更多的人群里培养这些能力,众多坚强干部的产生,对将群众运动导向社会主义革命可能性的斗争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而赢得政权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Lukács),在距今九十年之遥以前,就为列宁的思想下了一个精辟的脚注:“以现实的态度看待革命”,这意味着依此建立起“坚实的指导原则,并让这些指导原则落实在每天的实践里,不论这些事务属于政治或经济,牵涉到理论还是战略,是鼓动亦或组织。”换句话说,当列宁在做任何政治思考或行动的时候,他的判断都围绕这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该如何才能赢得政权。绝不是仅在姿态上或理论上如此宣称,而是要真的做到它。
  我们革命社会主义者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是说服人们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也不是对资本主义的不公提出抗议,更不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对统治者形成改良的压力。我们的也并不满足于以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对事件提出解释而已。然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翻转权力关系,让有组织的、有阶级意识的劳动大众取得政治权力,并由他们自己建立起民主的社会主义。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以能否促进这个最终目标为评判准则。
  一个如同上面所引大段列宁文字所形容的,以革命民主为取向的革命政党,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究竟该做些什么的问题,我想再补充两个概念作结。第一,我们必须将每个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运动,整合进最终使工人阶级赢得政权的战略之中。第二,需要对我们争取它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定义,描述一下它的形貌,这同样有助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实际运动。
  列宁和他的同志们早先发展出来的“老布尔什维克”战略认为,工农联盟将启动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并为将来可能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这个战略思想被化为三个比较大众化的口号,并以此进行宣传和动员:(一)规范每日最高工时八小时,(二)将土地平分给农民,(三)举行立宪会议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就是著名的“布尔什维主义的三只鲸(支柱)”,这个称号是以俄国民间故事中,整个世界是由三只鲸鱼支撑的传说改编而来的。
  属于你们澳洲和我们美国的“三只鲸”又是什么呢?在今天的社会下,要让工人阶级赢得政权的关键战略是什么?我们又将如何给予这些战略适当的表达,让它们在每一个实际运动中,与群众内心最深处的愿望相呼应?在21世纪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将是每个国家的革命社会主义者最大的挑战。
  另一项能够指导我们进行斗争的指标来自于,去思考那个我们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社会,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许多老派的马克思主义者,似乎已经习惯于以轻蔑的态度看待这种思考,他们一贯地认为我们不可能为未来社会画出“蓝图”,这必然是种乌托邦,这种批评是有一定合理性。然而,随着今日现实的发展,我认为有必要修正这种看法。
  这数十年来,我们不止一次见到自称是社会主义的政党在执政时背弃原本的承诺,转而推动所谓“脚踏实地”的政策,以各种方式拯救或维持资本主义。比如说推动社会福利改革,或者在另一种情况则正好相反,废除各种社会福利措施。如果我们不想重蹈覆辙,那么就有必要好好思考,并且向那些可能的支持者们详细解释,所谓社会主义政策究竟有什么内容。
  如果人类有办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僵局,并找到能够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体制,那么我们就应该将这个体制的模样具体说出来,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模样,而我们将如何达成它。这个社会应当免于贫穷和失业的威胁,且人人可以享有充足的教育、医疗和住房,足够的公共建设(例如大众运输)也必不可少,空气和水不会受到污染,自然资源应当被珍惜而不是无止尽的滥伐。在这个社会之下,每个人都拥有自由和公平,个体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经济生产应当在人民的民主监督之下进行,以确保社会资源被运用在人们需要的地方。
  当我们在说明这些目标的可行性时,应当分析社会目前的实际情况,强调在这个基础上它们是能够做到的。这可以为我们当下的运动提供目标,让运动从此时此刻的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却能够超越这个框架,引导我们走向真正民主和自由的未来。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可以与今天的运动和明日的胜利结合在一起。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方法与托洛茨基的《过渡纲领》十分相像,但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里就描绘过类似的战略:
  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暴力的干涉,即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它们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和没有效力的,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却会越出本身,成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所不可避免的手段。
  找到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实际的社会主义方案来替代资本主义,是我们必须克服的挑战。为了加强群众的意识、让这些替代资本主义的方案成为现实,建立组织是运动是必要的。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的,以现实的态度看待革命,让前仆后继的革命者们长久盼望的新社会,能够在21世纪揭开序幕。




[1] [苏]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回忆列宁》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49页。

[2] [苏]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回忆列宁》第一卷,第562页。

[3] [苏]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回忆列宁》第一卷,第563页。

[4] [俄]列宁:《关于起义的战斗协议》,《列宁全集》第二版修订版第9册,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6—257页。

[5] [俄]列宁:《关于起义的战斗协议》,《列宁全集》第二版修订版第9册,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2页。

[6] [俄]列宁:《怎么办?》,《列宁全集》第二版修订版第6册,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7页。

[7] [俄]列宁:《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第二版修订版第27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8页。

[8] 英文内容可参考: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cannon/works/1953/hbaswab.htm#:~:text=The%20true%20art%20of%20being%20a%20socialist%20consists,to%20the%20higher%20standards%20of%20the%20socialist%20fu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