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传记 -> 路易斯·费希尔《列宁的一生》 |
上一页 下一页 ︱ 字号:大 中 小 |
十三 列宁的意志力 托洛茨基结束了自己关于“既不签订和约、也不进行战争”的发言,坐到了座位上之后,冯·屈尔曼男爵很快就清醒了过来。他对当前的局势正式作出断定:“我分析了当前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加入四国同盟的各国)现时同俄国正处于战争状态。”托洛茨基对此回答说:“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诚实的人会说,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当前情况下继续进行军事行动是保卫祖国。我深信,德国人民和奥匈帝国人民对此是决不容许的。”①会议于18点50分结束。俄国代表们同对手进行了短促而没有什么作用的争论之后,于次日离开了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 ①《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平谈判》俄文版第209一210页。
四国同盟的代表们,其反应是各不相同的。霍夫曼报告说:“切尔宁的助手之一——冯·维泽纳大使,这位外交官像往常的表现一样,对局势毫不了解,甚至竟给维也纳打电报说,同俄国已经缔结了和约。”在德国的一些城市里,许多公共建筑物和住宅上都挂上了旗帜来庆祝和平。旗帜挂了几个小时,后来被下令卷起。至于说霍夫曼自己,他则打电报通知大本营说:“停战已自动结束。”最高统帅部回答说,赞同他的意见。这意味着东方的军事行动又恢复了①。 虽然如此,屈尔曼反对恢复战争。他在中央国家的代表们于托洛茨基发完言后立即召开的会议上陈述了已见。他认为,对于并不拥有任何军事实力的苏维埃不必去重视它。德国的所有军队和弹药可以毫无顾忌地调到西线,以便“使西方国家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他所以特别坚持这样的战略,是因为他知道,“奥匈帝国……将全力反对在东方继续进行战争。对于保加利亚,也不能指望它在这方面会有多大的热情。至于想侵占更多领土的土耳其大概会更愿意签订和约,因为和约可以使它有很大的可能进行兼并。”②德国的代表们带着自己的意见分歧回柏林去了。 ①霍夫曼《错过了机会的战争》德文版第215页。
②屈尔曼《回忆录》德文版第545—546页。 两个“半神半人”、首相和某些不太重要的人物集聚在霍姆堡(皇帝疗养的地方)。他们在2月13日进行了整整一天的谈判。皇帝本人偶而去看一看他们。他知道谁将占上风。屈尔曼(他感觉到了两个“半神半人”对他的敌对态度,他知道他们想把他从外交部排挤出去,而他则想继续担任外交大臣,其部分原因是他不想因自己的去职而使他们感到高兴,另一部分原因是他想实现自己同伦敦进行秘密和谈的计划)故意以缓和的口气陈述了己见,他说:即使苏维埃政府在和约上签了字“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最简单的作法就是对托洛茨基的声明不作任何正式决定”,并把军队调往西线。 这样一种软弱无力的否定立场是与鲁登道夫(他得到了兴登堡的支持)那钢铁般的决心不相称的。鲁登道夫由于牢记着俄国幅员辽阔这一情况,便不想进行“广阔的军事行动”。他需要的是给俄国以“短促而猛烈的打击”。恺撒批准了对俄国的入侵。 在布尔什维克的阵营里也有一种钢铁般的意志,这就是列宁的意志。但是他的论敌给他带来的忧虑比鲁登道夫遇到的要多。这场斗争的历史至今还散发着恶臭: “党和政府的敌人——叛徒托洛茨基和反党集团‘左派共产主义者’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到白卫分子)一起共同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来反对列宁和斯大林,反对签订和约……叛徒托洛茨基和‘左派共产主义者’实际上是为德帝国主义者效了劳,并在国内…… “1918年1月27日(2月9日),德国在叛徒托洛茨基的帮助下,同……反革命的中央拉达缔结了单独和约……德帝国主义者在同反革命的中央拉达签订条约的那一天,向苏维埃代表团提出了最后通牒:要么继续进行战争,要么接受割地的和约。1918年1月28日(2月10日),托洛茨基背叛性地破坏了和谈。尽管弗·伊·列宁和约·维·斯大林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给苏维埃代表团作出了立即签订和约的指示,但是苏维埃和平代表团的领导人叛徒托洛茨基却公然违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指示,向德国人声明,苏维埃政府拒绝签订和约,同时还通知德帝国主义者说,苏维埃共和国继续复员自己的军队,并且将不进行战争。这样一来,德国帝国主义者就找到了借口,来用武力进攻年轻的、还不巩固的苏维埃共和国。”① ①《苏联大百科全书》1951年莫斯科第2版第6卷第86页。《苏联大百科全书》1927年第1版中关于布列斯特和约这一词条对托洛茨基则根本没有进行这样的责难。
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最厉害的时候,历史就是这样写的。在这一词条中谎言太多了,无法将其全部列出。只要指出几个明显的捏造就够了:列宁和斯大林不可能以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对托洛茨基作出立即签订和约的指示,因为中央委员会曾经投票反对立即签订和约。德国人并没有向苏维埃代表团提出最后通牒,因为无论是官方的俄文速记记录(《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和平谈判》),或者是其他任何一个现今的报告、情报或《回忆录》,都没有提到有这样一个最后通牒。当时屈尔曼抗拒了恺撒的命令,并没有提出最后通牒。但是,那些按照斯大林的旨意来改写历史的人却需要一个虚构的最后通牒,以便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托洛茨基违背了他向列宁许下的诺言,尽管德国人提出了最后通牒,他还是没有签订和约。 1963年在莫斯科出版了一本《弗·伊·列宁在对外政策方面的活动》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重复了关于托洛茨基进行背叛活动的说法,但是他却自相矛盾:在第91页上他引证了列宁的话:“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再让步。”①而在第111页上他却伪造历史,硬说“虽然中央委员会作出了决定”,但是托洛茨基在布列斯特却拒绝签订和约。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27页。——译者注
托洛茨基发表了“既不签订和约、也不进行战争”的声明后回到彼得格勒时为他举行的招待会,充满了对他完全赞同的气氛。2月11日,彼得格勒苏维埃讨论了托洛茨基的声明,并以压倒的多数票(只有1票反对,23票弃权)通过了苏维埃主席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提出的一项决议案:“彼得格勒苏维埃完全支持俄国代表团于1918年1月28日(2月1O日)在布列斯特所发表的声明。” “叛徒托洛茨基”的“既不签订和约、也不进行战争”的发言全文刊登在1月30日(2月12日)的《消息报》上。第二天,《消息报》编辑部发表了题为《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头是这样写的:“好啦!俄国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说工农俄国继续参加两个敌对集团……为公开追求侵略和掠夺而进行的世界战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俄国也不能够同意接受奥-德帝国主义者打算强迫它接受的那些条件。” 《消息报》明显地采取了托洛茨基的立场。 1918年2月14日,托洛茨基向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它在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是苏维埃政权的最高机关)作了报告。他在分析了自己在布列斯特的行动后提高声音说:“同志们。我认为我们的行动是正确的!”接着又补充说:“……我不想说,德国对我们的进攻已经排除了。但是我认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使德帝国主义难于发动进攻。不过我们能够说的只有一点,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已经成了一个民穷财尽、陷于绝境的国家,如果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里能够振作起那些最革命、最富有生命力的人们的精神的话,如果我们能够为保卫我们的革命而进行斗争的话,那这只是由于现在所出现的这一形势,只是由于我们退出了战争和拒绝签订和约。”①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在讨论后提出了一项决议案:执行委员会完全赞同自己的代表们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所采取的行动。决议案被一致通过。② ①托洛茨基《十月革命史》俄文版第98页。
②彼得格勒《真理报》1918年2月15日和161日。 [注]1918年1月,苏维埃俄国根据列宁所签署的一项法令,改用西方的格里高里历法(新历,系教皇格里高里十三颁布,即现在的公历。——译者注)。这项法令于1918年旧历2月1日生效(这一天相当于新历2月14日),后来,所有的日期就都只使用新历了。本书中的日期用的都是新历,即使对于在这个法令以前所发生的事件也是如此。例如,发生在1917年旧历10月25日的布尔什维主义革命,注明的日期则是1917年11月7日。 2月18日,托洛茨基坐在列宁的办公室里。他们在同弗·亚·卡列林(他是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产业人民委员、苏维埃赴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代表团的参加者)进行谈话。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于1917年12月参加了列宁的政府。在他们的领导人中,一个被任命为农业人民委员,另一个被任命为司法人民委员。在和平谈判的最初阶段,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是支持列宁的。他们的党得到了农民的强有力的支持。据托洛茨基说:左派社会革命党的一位有影响的中央委员玛丽亚·斯皮里多诺娃①最初曾坚决支持签订和约。她说:“农夫不想进行战争,因此不论什么样的和约他们都将接受。”托洛茨基说:“在我第一次从布列斯特回来期间她对我说:‘马上签订和约吧,并且把粮食垄断制废除吧。’”②左派社会革命党人逐渐改变了立场。有一个时期他们曾经支持托洛茨基的中间性的公式(“既不签订和约、也不进行战争”),可是后来他们就更远地离开了列宁的立场,并同左派共产主义者一起,共同进行关于革命战争的宣传鼓动。当秘书把一封电报交给列宁时,列宁和托洛茨基正在同卡列林讨论这个问题。列宁看了电报后,面色阴郁了一下,然后把电报交给了托洛茨基。他们很快结束了同卡列林的谈话,只剩下了他们两个人。电报是留在布列斯特进行联系工作的苏维埃将军萨莫伊洛③打来的。 ①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斯皮里多诺娃(1884—1941)是俄国左派社会革命党的组织者和领袖之一,1918年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叛乱的思想领袖,后脱离政治活动。——译者注
②托洛茨基《论列宁》俄文版第84页。 ③亚力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萨莫伊洛(1869--1963)是苏联军官,中将,教授。——译者注 电报注明的日期是2月16日,电文是:“今天19点30分,霍夫曼将军向我正式宣布:苏维埃共和国缔结的停战协定将于2月18日12点结束,战争状态将重新开始。2月17日早晨我将同委托我负责的委员会一起前往巴拉诺维奇和明斯克。”① 这就是说,苏维埃俄国在接到中断停战的通知书时就已经同恺撒的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了。中断停战的决定只是在两天以前才通知俄国的,而没有按照12月15日所签订的停战协定的规定,应该在7天以前通知对方。列宁对托洛茨基说:“这就是说,他们到底欺骗了我们。他们用巧妙的办法赢得了5天的时间……这只野兽什么也不放过。就是说,现在只要德国人同意保持原来的条件,那我们就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上签字了。” 托洛茨基反驳说,“应当在霍夫曼转入实际进攻的情况下”我们才在条件上签字。托洛茨基断言,这样作,会丧失一些领土,但是“为了一方面使德国工人,另一方面使法国和英国工人知道这个情况”,丧失一些领土也是需要的。 列宁对托洛茨基强烈地提出了不同意见。② ①《和平淡判》俄文版第1卷第263页。
②托洛茨基《论列宁》俄文版第85页。 过了几分钟,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召开了会议。列宁和季诺维也夫坚决主张立即签订和约。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表示反对。列宁投票赞成恢复和谈。托洛茨基投票反对。列宁的决议案以7票对6票被否决。在中央委员会晚上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托洛茨基通知说,得文斯克已被德国人占领。德国人在广阔的战线上大举进攻。这时托洛茨基就有了他所需要的说明德国入侵的证据,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列宁、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要求恢复和谈。乌里茨基、洛莫夫和布哈林反对。托洛茨基提出要德国说明它的要求。交付表决的问题是:“是否应当马上向德国政府建议立即缔结和约?”这项提案在7票赞成(列宁、斯米尔加、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索柯里尼柯夫、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5票反对(乌里茨基、洛莫夫、布哈林、越飞和克列斯廷斯基)和1票弃权(斯塔索娃)的情况下被通过。会议委托列宁和托洛茨基拟出对霍夫曼的回电文稿。① 电文是由列宁起草的。托洛茨基作了一些修改。电报对德国方面只是在开始军事行动两天以前才发出停止停战状态的通知提出抗议。电报接着说:“人民委员会认为自己是在当前形势下迫不得已才作出自己愿意正式签订和约的声明的……”② 电报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签名后,于2月19日8点12分由皇村无线电台发出,第二天霍夫曼回答说:“无线电报不能被看作爪式文件,因为那上面没有真正的签名。因此我被授权请人民委员会对无线电报作出书面证明。这个证明应当送给驻扎在得文斯克的德国最高统帅部。”③俄国方面也就照办了。 ①《列宁全集》俄文第2版第22卷第605页的第114注。
②参看《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349页。——译者注 ③《列宁文集》俄文版第11卷第26页。 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进行着作战的准备。2月22日《真理报》以大号标题宣布:“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它号召工人和农民起来保卫“世界革命的红色堡垒”——彼得格勒。 列宁照旧需要克服主张进行革命战争的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抗拒。此外,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对签订和约采取了不可调和的立场。在2月21日召开的人民委员会的会议上,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投票反对接受协约国的援助。法国驻俄国大使约瑟夫·努兰斯于2月21日打电报给托洛茨基:“在你们抗击德国的斗争中,你们在军事上和财政上可以指望得到法国的帮助。”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掀起了一阵喧嚷:他们不想在法帝国主义的帮助下同德帝国主义作战。人民委员会的会议被停下来让各党团举行会议。第二天,托洛茨基请雅·沙杜尔能派人送来一份正式照会,重申一下努兰斯的建议。这样一份照会交给了托洛茨基。当天晚上托洛茨基在布尔什维克的中央委员会的会议上报告了这份照会。在中央委员会的会议上讨论问题时,布哈林、洛莫夫和乌里茨基发表意见,认为同帝国主义者进行谈判在原则上是不能容许的;斯维尔德洛夫,克列斯廷斯基和斯米尔加发表意见,认为利用帝国主义者的帮助,在原则上是可以容许的,而从英帝国主义者和法帝国主义者那里取得帮助实际上是不合适的。托洛茨基和索柯里尼柯夫发丧意见,主张搞到武器。列宁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但他派人送来了一张含有讥笑意味的字条:“我赞成从英法帝国主义强盗那里搞到马铃薯和武器,请把我这一票加上。”中央委员会以6票对5票通过了托洛茨基提出的决议案,认为可以接受帮助,但有一个条件,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对外政策方面保持自己的完全独立,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承担任何政治义务。”在这之后,布哈林提出了退出中央委员会的声明。2月22日人民委员会也投票赞成从“盟国”那里弄到武器和食品。① 列宁被反对派激怒了,尤其是反对派在涉及生死存亡的具体危机时刻竟捍卫起抽象的原则来,这就更使列宁发怒,他像任何时候一样,对持异见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2月21日,《真理报》发表了一篇有3200字的文章,第二天又发表了一篇有1000字的文章,这两篇文章用的都是列宁的笔名:“卡尔波夫”。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论革命空谈》。列宁写道:“革命空谈就是……不顾客观形势而一味重复革命口号。”②接着是带原则性的政治声明:“我国报刊过去经常说:在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取得了胜利,而邻国还保存着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必须做好进行革命战争的准备工作。 ①《列宁全集》俄文第2版第22卷第607一608页上的第119注。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353页。——译者注 这是毫无疑问的。”①但是,实际上苏维埃在被迫复员军队,对此“连一个反对复员的意见都没有提出过”。原因是清楚的,原因就在于“经过3年战争经济遭到极度破坏的落后的小农国家的社会结构。复员几百万军队,开始按照志愿原则建立红军,——事实就是这样。……旧的军队已经没有了。新的军队刚刚开始诞生。”②列宁继续说,有些人断言,“德国人无法进攻。”这“就等于说,‘我们知道,德国政府最近几个星期就会被推翻’。实际上,这一点我们并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因此这种说法就是空谈。……只有在根本不可能单独媾和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立即进行战斗,但决不是因为这是一个正确的策略,而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了将来任何时候人们谈到我们时都不会提起‘鼓吹革命战争的革命空谈断送了革命’这个沉痛的事实,我们应当反对革命空谈,必须反对革命空谈,一定要反对革命空谈。”③ 第二篇文章的标题是《论疥疮》。这篇文章开头是这样两句话:“疥疮是一种折磨人的疾病。而当人们害了革命空谈这种疥疮时,观察它一下都会觉得很难受。”④为什么列宁又回到了头一天他在《真理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的主题上来呢?他说:“假如这种疥疮今天没有蔓延到(多么缠人的病呀!)新的地方,我是不会想起这一点来的。”⑤这里指的是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2月22日的会议上反对利用协约国的帮助。列宁选用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种立场的错误:伊·普·卡利亚耶夫是一个大学生,社会革命党的一个战斗组织的成员,他受党的委托,于1905年2月4日杀害了尼古拉二世的叔父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因此于1905年5月10日在施吕瑟尔堡要塞被处以绞刑(当年列宁的哥哥因企图谋杀沙皇也曾在这里被处以死刑)。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353—354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3H、355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358、361、364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372页。——译者注 ⑤同上,第373页。——译者注 列宁写道:“假定说,卡利亚耶夫为了刺杀暴君和恶棍,从一个大坏蛋或大骗子或大强盗那里搞到一支手枪,答应用面包、金钱和烧酒作报酬,能不能因为卡利亚耶夫为了搞到杀人武器‘同强盗作交易’而谴责他呢?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说:不能。如果卡利亚耶夫不能从别的地方用别的办法搞到手枪,如果他做的事情的确是正当的(是刺杀暴君,而不是为了杀人越货),那么,他用这种办法搞到手枪就不应该受到非难,而应该得到赞许。”① “可是,如果被剥削被压迫者阶级的代表在这个阶级推翻了剥削者之后公布了和废除了一切秘密的和掠夺性的条约,遭到了德国帝国主义者的强盗般的进攻,那么能不能因为他‘同’英法‘作交易’、因为他用金钱或木料等换取他们的武器和马铃薯而谴责他呢?能不能认为这种交易是不正当的、可耻的、肮脏的呢?不,不能。”② 在战斗进行得激烈时刻,根深蒂固的创伤(哥哥的被处以死刑)使列宁想起了卡利亚耶夫进行的那次成功的谋杀。但是列宁感觉到他所设想的那个个人为了神圣的目标而同魔鬼订立的协定有不足之处,于是他开始从历史上寻找类似的事件。这样的事件被他找到了,他便在文章的末尾补充了个附言:“北美人在18世纪末的反英解放斗争中曾利用了竞争者——同英国一样的殖民强盗西班牙和法国两国的帮助。据说现在有些‘左派布尔什维克’竟坐下来写论述这些美国人作了‘肮脏交易’的‘学术论文’……” ③愤怒使列宁产生了幽默。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373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374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375页。——译者注 德国人在向彼得格勒挺进。如果首都一丢失,那新制度就只剩下莫斯科这一个无产阶级的堡垒了。列宁的头脑、笔杆和语言一直没有休息。2月23日10点30分,苏维埃政府收到了德国对列宁和托洛茨基于2月18日打出的无线电报(在那封电报里,俄国表示愿意签订德国强迫其接受的和约)的答复。电报走得比德国军队慢。鲁登道夫的“短促而猛烈的打击”还没有达到目的。在2月23日霍夫曼打来的这封等了很久的电报中所提出的和约条件,与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时提出的和约条件相比,要苛刻得多:德国人“在里夫兰和爱斯兰建立巩固的政府之前”,要先在这些地方建立德国的“警察机关”;俄国必须同被德国人占领的乌克兰缔结和约;俄国的武装力量必须从芬兰和乌克兰撤走;俄国要缴纳沉重的赔款;俄国的一些领土要被土耳其兼并;禁止布尔什维克在德国及其占领地区进行宣传。 当这些条件到达彼得格勒的那天,列宁一连在3个会议上讲了话: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会议上,在布尔什维克中央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中央的联席会议上以及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它除了布尔什维克,还包括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和社会革命党人)的会议上。 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会议上列宁表明,如果革命空谈的政策还将继续下去的话,那他就退出政府和中央。他说,这是“最后通牒”。并说,“我提出最后通牒是万不得已的”。列宁、季诺维也夫、斯维尔德洛夫和索柯里尼柯夫主张立即接受德国的条件(德国要求在72小时内作出答复)。布哈林、乌里茨基、捷尔任斯基(波兰人)和洛莫夫反对。托洛茨基声明,既然党内在这个问题上不一致,那他对投票赞成战争将不承担责任。使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斯大林竟像当日的托洛茨基(“叛徒托洛茨基”)那样,居然赞成拖延和谈。他建议立即恢复谈判,但暂时不签订和约。列宁回答说:“斯大林说可以不签订和约,这是不对的。”①于是斯大林便投票赞成列宁的建议。 中央委员会在7票赞成(列宁、斯塔索娃、季诺维也夫、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索柯里尼柯夫和斯米尔加)、4票反对(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和布哈林)、4票弃权(托洛茨基、捷尔任斯基、克列斯廷斯基和越飞)的情况下通过了立即接受德国建议的决定;中央委员会一致决定:由于没有其他出路可供选择,只好立即进行革命战争的准备;还一致决定(有3人弃权):向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苏维埃选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意见征询。② 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党团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党团的联席会议上,列宁说:“德国革命延迟爆发决不能怪我们俄国无产阶级。德国革命一定会到来……”他补充说,应当签订和约,同时应当修筑铁路、妥善安排粮食问题,从而“建立一支坚强可靠的军队,来保卫我们的革命,到那时,德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无疑是会及时赶到的”。③会上没有进行表决。 由于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到2月24日凌晨3点钟才开会。大家都意识到了此时此刻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时间已经到了。列宁第一个发言,他在发言中非常有力地、令人信服地重述了近几天来他所使用的那些论据。④孟什维克的领袖尤·奥·马尔托夫和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发言反对签订和约。亚·格耶代表无政府主义者一共产主义者宣布“在两条战线上使用恐怖手段和进行游击战争”——显然,他是既反对德国人,又反对像列宁那样的保守的布尔什维克的,他说:“与其在德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活着,还不如死去为好。”怒不可遏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和恐怖手段的鼓吹者波·达·卡姆柯夫,在其发言中讥笑那些向德国的要求屈服的人是胆小怕事。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380页。——译者注
②《列宁全集》俄文第2版第22卷第608页上的第122注。 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387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391—395页。——译者注 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把问题提出表决。大部分反对签订和约的布尔什维克在表决前都离开了会议厅。布尔什维克党团提出的决议案在116票赞成、85票反对、26票弃权和7票没有参加表决的情况下被通过。①这就赋予了人民委员会以全权来缔结和约。 2月24日,苏维埃的外交信使带着苏维埃政府对德国政府提出的和约条件的正式答复离开了彼得格勒。2月25日凌晨,由索柯里尼柯夫(首席代表)、越飞、彼得罗夫斯基、卡拉汉和契切林(副外交人民委员)组成的苏维埃和平代表团动身前往布列斯特。开始时,索柯里尼柯夫和越飞拒绝参加代表团。索柯里尼柯夫是赞成签订和约的,但他不愿意亲自参加和约的签订工作,而越飞则是根本反对签订和约的。他们两人都服从了中央的特殊决定。② 在新谢利耶车站,发现桥被炸毁,这样,代表团就无法再往前走。他们给列宁拍去了电报,请将代表团的情况通知德国统帅部。列宁怀疑这会不会是代表们由于动摇而搞的诡计,便给他们拍去了一封电报:“我们不完全明白你们的来电。如果你们犹豫不定,那是不允许的。请派出军使,并尽快去德国人那里。”③随后列宁向铁路行政部门询问了代表们乘坐的是哪几次列车,外交信使是谁,以及列车运行的时间。 ①《彼得格勒真理报》1918年2月25日。
②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8卷第84页。——译者注 代表们一会儿步行,一会儿又坐手摇车,终于到达了普斯科夫。这个城市沉浸在一片黑暗和混乱之中,但是索柯里尼柯夫和同志们很快就发现这个城市已被德国人占领。德国人也发现了他们。在经过各种不幸、混乱和解释之后,德国人才让他们在那里过夜,并让他们于第二天去往布列斯特。在布列斯特,苏维埃的代表们要求德军停止进攻。但是按照最高统帅部的指示行事的德国全权代表冯·罗森贝格大使声明,这不可能。他还通知俄国人说,在签订条约之前,只给他们3天谈判的时间。布尔什维克的代表们决定不进行辩论,也不打算降低对方的条件,就签订条约。当3月1日德方把条约的最后条文交给他们时,他们才知道,条约的条件不仅比中央国家在布列斯特谈判时提出的那些条件更为苛刻,而且其残酷性甚至超过了霍夫曼在2月23日提出的那些条件。虽然如此,为了制止德国的入侵,俄国人还是同意立即签约,但同时着重指出,和约是在刺刀尖的逼迫下签订的。代表团的秘书卡拉汉把有关情况给列宁发去了两封电报。在第一封电报里通知说,和约正在签订;在第二封电报里,询问回彼得格勒的火车情况。但是第二封电报比第一封先到。于是列宁立即向所有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发出紧急命令,他一方面引证卡拉汉的电报,一方面解释说,电报“很可能意味着和谈已被德国人破坏”。于是他向“各级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建议,“应防备德国人立即向彼得格勒以至在各条战线上发动进攻”。①在这之后不久,卡拉汉的第一封电报来了。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8卷第86—87页。——译者注
虽然俄国人在3月1日就准备签订和约,但是德国人却借口技术上的需要,确定在3月3日来签订和约。而在此期间,德国军队却毫无阻碍地大举进攻。在3月3日举行和约签订仪式时,索柯里尼柯夫指出德方提出的条件比以前更为苛刻了,并对于在没有弄清楚阿尔达汉、卡尔斯和巴统这些地区居民的真正意愿的情况下就夺走这些地区,将其给予土耳其的作法进行了谴责,他声明,这个和约是“用手中的武器强迫接受的”。最后,索柯里尼柯夫不禁说出了这样的预言:“我们丝毫都不怀疑,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这一胜利是临时的和暂时的。” 霍夫曼将军颤抖起来,他高声地说道:“还是那些妄想!”① ①格·索柯里尼柯夫《布列斯特和约》1920年莫斯科俄文版第31页。
和约于3月3日17点30分签订完毕。 沃罗涅日-库尔斯克战线。1919年8月1日。苏维埃俄国陷入了国内战争。列夫·托洛茨基担任海军人民委员和全国武装力量总指挥。负责编辑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和平会议的官方速记记录的阿道夫·越飞请托洛茨基为这个文件汇编写篇序言。托洛茨基同意了。他觉得有必要让子孙后代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托洛茨基写道:“我们是为缔结和约而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去的。为什么要缔结和约?因为我们不能够打仗了。”其实即使不举行和平会议,德国人也能够毫无顾忌地从东线撤走自己的军队。但是,“他们不了解我们”。托洛茨基概述了谈判的进行情况,说明了为什么他要中断谈判,为什么俄国既退出战争,但也不缔结和约,以及会议的顶点是什么。他接着叙述了德国的进攻。托洛茨基写道:“但是,回顾过去,现在可以满怀信心地说,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谈判的临时中断和德军转人对我们的进攻,归根结蒂,并没有使欧洲革命事业有所损害,反而有所帮助。在德国人占领了得文斯克、雷瓦尔和普斯科夫之后,英国和法国的工人们自然就不会去相信关于布尔什维克同霍亨索伦进行暗中合作这样的事了。这在很长时间中使协约国的匪徒们难于对我们发动进攻。”托洛茨基夸大了他的那种作法的意义。但是他的结论是十分恰当的:“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托洛茨基是布列斯特会议的最卓越的参加者。但是,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英雄是列宁。列宁在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所制定的政策指导着托洛茨基的全部行动。列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善于使自己个性的一个方面完全服从另一个方面。列宁作为一位作家、宣传家和思想家,在革命前的时期中他从来都不使用归纳法。他的武器是演绎法。他从马克思那里拿来一种现成的真理之后,就选择材料和论据使之符合于这种真理。他不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旧约,他只是对之加以评述,而这种评述就成了新约。当列宁还没有掌握政权时,他的这个方面一直支配着他。这是因为,革命否认经验,革命向现存的条件挑战。但是为了保存住革命,列宁不得不降到地上来。 列宁作为一位国务活动家,他根据现实条件进行观察、估量、思考并得出结论。政权没有使他头脑发昏,而是使他头脑清醒。其他大部分布尔什维克,起码在苏维埃政权的初期,都曾企图使自己革命前的“我”同自己革命后的“我”达到一致。列宁太珍视政权了,所以他在掌握政权时不把精力耗费在如何使自己前后一贯方面。他的职责要求他对情况进行冷静的客观的估计,要求他具有清醒地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他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存空想,不空喊口号,不装假,不骄傲,不死守过去的理论,不对过去的立场和主张恋恋不舍。口头上,他对斯大林所说的欧洲革命的“潜力”作了应有的评价,但在实际上他对这种“潜力”并不抱任何指望。他是根据具体形势来判断问题的。1918年的形势要求需要以高昂的代价来获得和平。一开始他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愿意付出这种代价。而他则以此挽救了他所建立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