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卡·马克思
对波斯的战争
[112]
英国不久前发动了对波斯的战争,根据最近的报告,他们打得很猛烈,以致波斯的沙赫被迫投降。要了解这场战争的政治原因和目的,必须回溯一下波斯历史上的某些事件。由自称是古代波斯皇帝的后裔的伊斯马伊耳于1502年创建的、保持大国的强盛和威望达两百多年之久的波斯王朝,1720年左右,在波斯东部各省的阿富汗人起义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阿富汗人侵入了波斯西部,有两个阿富汗王公还高踞了几年的波斯王位。可是不久,他们便被著名的纳迪尔赶走了。起初,他是波斯王位的一位觊觎者手下的统帅。后来,他自己据有了王位,不仅制服了起义的阿富汗人,而且以他对印度的四海驰名的入侵大大促进了已经开始衰落的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从而为英国在印度建立统治打下了基础。
在1747年纳迪尔-沙赫死后波斯处于一片混乱时,产生了阿罕默德·杜兰尼领导的独立的阿富汗王国;这个王国合并了赫拉特、喀布尔、坎大哈、白沙瓦等公国和后来为锡克教徒[113]占领的所有土地。这个拼凑得极不牢固的王国在它的创建人死后就瓦解了;它又重新分裂为原来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独立的、各有其自己首领的、互相之间干戈不息的阿富汗部落,这些部落只有在必须共同对付波斯的场合下才不得不联合起来。阿富汗人和波斯人之间的这种由于种族不同而产生的、被历史传统加深了的、并且经常被边境纠纷和相互责难保持着的政治对立,似乎同时又被宗教对立合法化了,因为阿富汗人是逊尼派伊斯兰教徒,即正统的伊斯兰教徒,而波斯则是异端的什叶派的堡垒。
尽管波斯人和阿富汗人之间存在着这种尖锐和普遍的对立,他们毕竟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以俄国为敌。俄国最初入侵波斯是在彼得大帝时代,但是这次入侵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在这方面取得更多成功的是亚历山大一世;他通过古利斯坦条约[114]夺去了波斯的十二个省,这些省大部分位于高加索山脉南面。以土库曼彻条约[115]告终的1826—1827年的战争,使尼古拉又从波斯夺去了若干地区,而且禁止波斯船只在波斯自己的靠近里海岸边的领水内航行。过去领土被占所留下的记忆、现在波斯所忍受的压迫以及对将来可能再遭受侵略的忧惧,都同样地促使波斯产生对俄国誓不两立的仇恨。至于阿富汗人,虽然他们同俄国从来没有发生过真正的冲突,可是他们一向认为俄国是他们宗教的夙敌,是要把亚洲一口吞下的巨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都把俄国当做天然的敌人,就使得这两个民族都把英国看做自己的天然的盟友。因此,英国为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势力,只需扮成波斯和阿富汗之间的善意的调停者,坚决反对俄国人的入侵。假友好加上真抵抗,别的就什么也不需要了。
然而不能说这种优越的地位被利用得很成功。1834年挑选波斯王位继承人的时候,英国人不得不支持俄国所提议的一位王子,次年,当这位王子同他的竞争者进行武装斗争时,又不得不给以资财上的支持并派英国军官去积极援助[116]。被派到波斯去的英国使臣都受命警告波斯政府不要受人挑唆:不要发动对阿富汗人的战争,说这种战争除去浪费资财外,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可是当这些使臣坚决要求上级授权来防止对阿富汗人一触即发的战争时,英国政府却提醒他们注意1814年的旧条约中的一项条款,根据这项条款的规定,如遇波斯与阿富汗发生战事时,英国人在未得到进行调解的邀请之前不得加以干预。英国外交代表和印度英国当局认为俄国在策划这场战争,因为这个大国想借波斯政治势力的向东扩张而为俄军迟早侵入印度开辟道路。但是这些理由对当时领导外交部的帕麦斯顿勋爵似乎没有起任何作用,至少是作用很小,于是在1837年9月波斯军队侵入了阿富汗。波斯军队在打了一些小胜仗以后,直抵赫拉特城,他们在城下扎下营寨,并在俄国驻波斯宫廷大使西莫尼奇伯爵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围攻战。在这些军事活动进行的全部期间,英国大使麦克尼耳却被相互矛盾的训令缚住了手脚。一方面,帕麦斯顿勋爵命令他“避免讨论波斯与赫拉特的关系问题”,说这些关系似乎与英国无关;另一方面,印度总督奥克兰勋爵又希望大使劝阻沙赫不要继续军事行动。在这次出征的最初时刻,爱里斯先生召回了在波斯军队中服役的英国军官,但帕麦斯顿又把他们派回去了。当印度总督再次命令麦克尼耳召回英国军官时,帕麦斯顿又撤销了这道命令。1838年3月8日,麦克尼耳前往波斯军营自荐居间调处,但不是以英国的名义,而是以印度的名义。
1838年5月底,从开始攻城已经过了将近九个月,帕麦斯顿才向波斯宫廷发出了一个威胁性的照会,第一次对赫拉特事件表示抗议,第一次全力痛斥“波斯同俄国的联系”。同时,印度政府派兵从海路开赴波斯湾,下令夺取不久前为英国人占据着的哈腊克岛。稍后,英国大使从德黑兰转到埃尔斯伦,而前往英国的波斯大使则不准入境。在此期间,赫拉特虽遭长期封锁,但未屈服,波斯人的每次进攻都被打退,1838年8月15日沙赫被迫撤围,匆忙地把军队撤出阿富汗。英国人的活动本来可以就此结束,但是事情的演变却奇怪之至。英国人不满足于制止了波斯想侵占一部分阿富汗领土的企图,——他们认为这一企图是在俄国的示意下和为了俄国的利益而产生的,——决定把整个阿富汗攫为己有。著名的阿富汗战争[117]就这样开始了。这个战争的结果是英国人的惨败,而谁该对这次战争负实际责任,迄今也还是一个大秘密。
成为目前同波斯开战的理由的事件,同阿富汗战争之前的情况很相似,即波斯人向赫拉特进军,而这次进军的结果是占领了该城。但是说来令人奇怪,英国人这次以盟友和保护者的姿态支持的恰恰是在阿富汗战争时他们极想推翻而未能推翻的多斯特-穆罕默德。这次战争是否包含着同前次战争同样异手寻常和出人意料的后果,尚待分晓。
卡·马克思写于1857年1月27日左右
作为社论载于1857年2月14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4937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注释:
[112]本文标题是根据马克思的手稿加的。——第127页。
[113]锡克教派是十六世纪旁遮普地区产生的宗教派别。锡克教徒关于人类平等的教义(旨在调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成了从十七世纪末叶展开的农民反对印度封建主和阿富汗掠夺者的斗争的思想体系。后来,锡克教徒中分化出封建的上层,它的代表领导着这个在十九世纪初包括整个旁遮普和一系列邻近地区的锡克教徒国家。——第127页。
[114]古利斯坦条约是1813年10月24日(俄历12日)签订的。这个条约结束了1804—1813年俄国和波斯的战争。条约正式规定把下列各地区划入俄罗斯帝国:达格斯坦、格鲁吉亚连同舒拉格尔省、依麦列梯亚、古里亚、明格列里亚和阿布哈兹,此外还有卡拉巴赫、干扎、舍金、希尔万、杰尔宾特、库宾、巴库等诸汗国以及塔雷什汗国的北部。俄国享有在里海保持舰队的特殊权利;条约还规定双方商人可以进行自由贸易。——第128页。
[115]土库曼彻条约是1828年2月22日(俄历10日)在土库曼彻村签订的。这个条约结束了波斯的沙赫为夺取外高加索的俄国土地而引起的1826—1828年的俄波战争。条约规定了俄国和波斯的新的国境线,基本上是以阿腊克斯河为界。埃里温汗国(跨阿腊克斯河两岸)和纳希切万汗国的领土划归俄国。规定俄国商船可以自由航行千里海和俄国有在里海拥有舰队的特殊权利。俄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以及同波斯贸易往来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条件。——第128页。
[116]在波斯王位的继承人阿巴斯-米尔扎于1833年10月死去以后,他的儿子、已被任命为阿捷尔拜疆统治者的穆罕默德-米尔扎被宣布为他的继承者。在穆罕默德的年迈的祖父费特赫-阿里-沙赫于1834年10月死去以后,有好几个人出来争夺王位。英国公使坎伯尔想使新的沙赫依靠英国,于是供给穆罕默德从塔夫利兹向德黑兰进军所需的军费,帮助他登上王位。穆罕默德-沙赫的军队是由英国军官林赛指挥的。——第128页。
[117]指1838—1842年英国人为了对阿富汗进行殖民奴役而发动的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1839年8月喀布尔被占领,但是由于该地在1841年11月爆发了起义,英国人被迫于1842年1月开始向印度撤退,后来变为仓惶溃退。4500名英国兵和12000名随军服务人员中只有一人逃到了印度边界。——第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