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马克思逝世之际——1883年世界对他的评论》(1973)
译者的话
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前夕,翻译《马克思逝世之际》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浮想联翩,百感交集。一百年前,马克思主义已经在欧美各国广泛传布,社会主义运动正在向横广的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的逝世在那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而在东方,在中国,人们还不知道马克思。那时,饱经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民正在黑暗中摸索和苦斗。马克思曾经讴歌过的太平天国革命,虽然给封建专制主义和西方殖民主义以有力的一击,但事实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担负不起扭转乾坤、振兴中华的重任,新兴的无产阶级则尚未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中国还缺乏马克思主义扎根和生长的土壤和环境。中国人第一次见到马克思的名字,是在他去世十六年之后。[1]中国人民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则是在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这已是马克思逝世三十多年后的事情了。但是,可以无愧地告慰于马克思的是,在纪念他逝一百周年的时候,他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已在我们这块文明古国的土地上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言过的“中华共和国”已经象巨人般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他们所憧憬的“亚洲新纪元的曙光”正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对此,马克思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的。译者正是怀着这种崇敬而自豪的心情,不揣自己理论、历史和翻译知识的浅陋,勉力以赴,试译此书的。译文中不妥而谬误之处,敬希读者和专家指正。
在本书与读者见面的时候,谨向菲利普·丰纳教授致以深切的谢意。丰纳教授十分关心本书的出版,并给予帮助。他在我国访问和讲学期间,亲自推荐此书,特地为中译本写下了充满友好情意的序言。丰纳教授年逾古稀,仍热情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事业,这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借此机会,也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黄绍湘教授表示感谢。黄教授热心本书的出版,并亲自翻译了丰纳教授的中译本序言。杨松华同志初译了部分内容,誊写了全部译稿,为本书的译作做了许多工作。在译校过程中还得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许多同志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尚希说明的是,本书是一部历史文献资料汇编。马克思逝世时,欧美各国的社会主义报刊和民主进步报刊悼念他,歌颂他;同时也有一些反动报刊或者故意不提他的去世,或者幸灾乐祸地攻击他;也有一些报刊发表了曲解或否定他的学说的文章。这是毫不足怪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就说过,他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中伤者的谤言无损于马克思的光辉。为了便于读者、特别是研究者全面了解当时持不同观点的人们对马克思的评论,本书对少量否定以至攻击马克思的文章一并译录。这一点请读者阅读时注意。
王兴斌
1982年3月14日
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 参阅高放著:《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80页。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