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洛朗·若弗兰:《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史》 译者序 10年前在巴黎弗兰克书店发现刚出版的《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史》,翻开就被吸引住了。从那一刻起,就想把它译出来,献给中国读者,尤其献给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世界的中国青年一代。但由于昂贵的国外版权费和国内出版问题,一直使我望而却步。直到20世纪的最后一年,终于鼓足勇气向法国驻华使馆寻求帮助。承蒙法驻华文化专员罗歇·戴鹤白先生(M.Roger DAR-ROBERS)的热情介绍,才顺利地与该原著出版社法国瑟伊出版社联系上。该社国外版权主任罗瑟莉娜·巴伊女士(Mm.Rose-lyne Bailly)竟十分利索地破例将该书的中文版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简体字版权)批准签署给译者,使我久久难以相信。 尽管此书出版颇费周折,但在本院吴崇恕(院长)、金家兴(前教务处长)、熊平凡(科技处长)、高华(教务处长)和同事黄颂、颜善文、黄红发、严亚明等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问世。顺向国内外有关机构和友好人士致以衷心的谢意。 译者同样感谢法国的另两位女性:我忠实的朋友阿格妮丝·梅里克太太(Mm. Agnès Méric)一如既往地鼓励我支持我完成这项工作;在我院实习的中文学士戴丽娜·德勒波特小姐(Mlle. Léna Deleporte)帮我校对了法文难点。最后还要感谢妻子宫恩慈女士,逐页反复朗诵,往往因一字而反复推敲、斟酌并誊正译文,直到清晰流畅易懂。 作者在写作该书时,法国已有上百种关于五月风暴的文著出版了,但作者并未把写作建立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而是重新采访与运动有关的一切人,上至部长、巴黎警察局长和各组织领袖,下至普通干部、学生、工人,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实录风格,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也剔除了许多关于运动的讹传和错误的记叙。若弗兰先生这种严肃认真的治史态度和把历史学和社会学、社会史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颇值得我国一些惯于综合、热衷抄来抄去的史学工作者们学习,此其一。其二该书的写法也颇新颖:全书按运动进程分“学生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3编24章124节,均冠有生动鲜明的小标题,循日甚至循小时地记叙,全书正如法国的古老箴言“历史就是一部小说,尤其在法兰西”,且并未削弱其学术性、专业性,这对于习惯于时间单位模糊且过于理性枯燥的中国历史著作来说,的确值得借鉴。书后附有全面而准确的资料提要,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指南。当然,该书并非完美无缺,作者毕竟是资产阶级学者,即使属于左派,其观点和用语并非是不带任何感情的“纯客观”,有些观点是错误的,如对马克思的“青年并不是一个阶级”的理解及托克维尔的唯心的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历史观。尤其对当时作者对越南共产党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其历史方法论明显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相信读者自会分辨。 还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该书的书名——1968年5月 法国的“文化大革命”,何以称这场“风暴”为“文化大革命”呢?因为这场“风暴”改变了法国,自1968年5月后,法国人的思维、感觉、谈吐、服饰,或者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家庭生活、度假、休闲都与以前不同了。从那以后,法国“人人关心的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权力归谁所有,而是社会的实际改变”。“另外一种生活的要求比另外一种民主政治制度的要求要好得多”。所以说“五月风暴”“在是政治以前已经是文化的”。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名曰“文化”,实则完全是政治的,把法国的“五月风暴”称作“文化大革命”是十分贴切的。同时,法国的“五月风暴”,当时确实是多少受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译者并非法文科班出身,纯属自学,虽然在巴黎呆了好几年,法文还是个蹩脚货。对法国史也是只知皮毛,可谓才疏学浅,又处于无人合作的环境,独立译完实属自不量力,尽管钻研精神和认真态度可能弥补一些,且尽可能采取直译,以期体现原著的思想和风格,但译文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行家里手不吝赐教。 万家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