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红”色的转折——苏联东欧变局(刘荣锦,1992)

二十三、苏联经改历程


23.1 1985年至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
23.2 1990年5月至1991年8月:经改方案之争


1985年至1990年2月苏共中全会


  (一)私营经济发展。1986年11月19日,政府通过《个人劳动活动法》(LAW ON INDIVIDUAL LABOUR ACTIVITY),翌年5月1日起生效。法例容许市民开办私营工场,但禁止雇工(一同居住的家人除外);禁止从事纯贸易活动;禁止从事“对社会其他利益有损”的活动。国营部门职工只准在工余时间参加经营。经营牌照以五年为上限。经营范围受法例明文限制。[54]
  1987年6月,苏共中全会通过经济改革方案(详后),但没有给予私人财产法律地位。
  1988年5月26日,政府通过《苏联合作社法》(LAW ON CO-OPERATIVES IN THE USSR)。法例规定,合作社可拥有私人生产数据,不设价值上限。(事实上,既然1986年11月的法例容许私营工场,私人生产数据自然存在。《合作社法》进一步在法律上加以确认,间接给予私人财产法律地位。)合作社社员数目不设上限,但必须参加经营。社员收入同时以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为标准。法例更容许合作社雇用兼职工人。经营范围比《个人劳动活动法》的规定有所拓阔。[55]
  1988年12月29日,政府通过法例把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收窄。例如,不准提供医疗服务,不准酿酒等。1989年10月中旬,国会修订《合作社法》。主要改动为:政府规定合作社产品价格的权力有所增加;地方政府被赋予更大权力界定合法经营范围;重申不容许纯贸易活动,这类活动必须在1990年1月1日前完全停止。[56]显而易见,私营部门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政府便重新加以收紧。再者,政府亦不愿意正式给予私人财产法律地位。1989年12月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把私人财产合法化问题搁置。
  以下是私营部门的状况(表23.1):

表23.1:苏联私营部门
 合作社/工场数目在职人数产值
1987年10月8,00088,000350篇卢布(1987),相等于净物质生产0.1%
1988年//60亿
1989年7月133,0002,900,000129亿(1989年1月至6月)
1990年/5,000,000超过国民收入7%
按:国营部门职工人数约1.3亿。

  资料来源:1990年各项数字,《经济学人》,1990年10月20日号引用官方统计数字;其他数字,钟斯及莫斯哥夫,同,页28-29。

  可见,虽然私营部门増长率很高,它在1990年以前占国民经济比重微不足道。
  (二)国营部门改革。1987年6月,苏共中全会通过《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及《苏联国营企业(联营公司)法》。[57]《基本原则》属于一份空泛文件,没有实际效用。例如,价格改革原则上被肯定,但延至1991年才付诸实践;内容为政府适当时候提价,给予低收入人士补贴。
  《企业法》则作出多项具体规定。国家订购代替生产指标,完成国家订购任务后,企业可自销其余产品。按原来计划,到1990年,国家订购占企业产量比重应下降至50%。但1990年的实际数字仍高达90%。[58]换句话,企业产、供、销方面得到的自主权十分有限。银行发放信贷以企业盈利能力为标准,企业财政独立,自力更生。(除增加企业留利外,这些规定显然属于意愿多于有实际的约束力。)土地要作价计入成本。企业增加工资和发放奖金的权限大幅提高。
  (三)农业。1988年3月16日,苏共中全会决议,土地保留为国家财产,但容许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和个人向国家租赁土地经营。租赁合同可达五十年或以上;租赁权利更可世袭。农场资产在租赁期间的增值额归承租者所有。[59]不过,在没有配套措施下(例如,政府没有为农民开辟农业物资供应渠道),农民裹足不前,缺乏动力从事承租经营。
  (四)外国投资。自1987年,苏联容许苏外合资、合作经营。但由于缺乏配套措施(如没有给予外国投资者保障),到1990年5月,立项数目仅1,400个,投产比率低于15%,单项投资额最多不超过二百万美元。外资以西德占最多数,其次为美国。
  显而易见,直到1990年初,苏联经改乏善足陈。政府名义上推行耕地租赁制和容许外国投资,却不实行配套措施,显示它其实并不热衷改革,改革成为一纸空文。尽管《企业法》给企业增加留利,把部份财权下放给企业,但国家订购合同到1990年仍占企业产值90%。这显示中央主管部门对企业的传统控制没有放松多少。
  1988年12月人大二次会议上,总理雷日科夫提交一份分两阶段实行的五年经改方案。方案以经济市场化为目标;经济杠杆代替行政指令;容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60]1990年中,雷日科夫政府把方案修订,与著名的“沙塔林五百日方案”分庭抗礼。

1990年5月至1991年8月:经改方案之争


  1990年5月24日,雷日科夫向国会提交新五年经改方案。内容包括:①7月1日起,面包价格(自1955年一直维持不变)增加两倍;1991年1月起,多种食品及消费品大幅提价;零售价分为三类,六成半为固定价格(以食品为主),二成半设上限,其余成半自由浮动。②把国营企业变为股份公司,1993-95年开始逐步私有化。③容许私人财产(较早之前,国会已于3月6日通过法例,批准私人拥有工厂及雇工,突破1989年12月人大二次会议回避私人财产问题的立场)。④工资与物价指数挂勾。⑤破除垄断。⑥中央银行独立。⑦放宽外国投资限制。⑧设立新税收制度。[61]以上方案比提交人大二次会议的方案彻底得多,确认私人财产及承认有需要把国营部门私有化。
  方案公布后,马上引发恐慌性抢购。5月29日,国会搁置就方案进行投票;6月14日,更把讨论搁置到9月(7月面包加价因而暂缓),但授权戈尔巴乔夫利用总统行政命令着手把方案各项建议付诸实践,包括出售国家财产、鼓励私营企业等。
  6月15日,刚于5月成为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透过亲信米·博哈罗夫(MIKHAIL BOCHAROV)公布一个“五百日”方案。按方案设计,经改分四阶段进行。头100日为准备时期,结束所有国营企业补贴,订立私有化法例。跟着150日把国家财产私有化。再后150日把价格完全开放。最后100日通过国家投资把经济稳定下来。[62]
  7月1日,政府批准居民开设外汇存款账户,容许居民在外汇店购物。8月4日,批准成立外汇市场,1991年1月1日开业,每周最少开市两天。(按:1988年开始,随着外贸权下放,企业及其他单位可以进行外汇调剂,由政府安排不定期交易。)1990年底,卢布有四种汇率:官方汇率(1美元兑0.56卢布),只用于统计及计算第三世界欠下苏联的卢布债项;游客汇率(1美元兑6.2卢布);黑市汇率(当时为1美元兑25卢布);及1990年10月底新设的商业汇率(1美元兑1.8卢布),用于贸易和投资交易。[63]
  8月26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成立联合委员会,研究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和重新制订联盟条约。委员会的焦点集中在经改问题,提出“沙塔林五百日方案”(沙塔林(STANISLAV SHATALIN)为社科院院士)。
  沙塔林方案有几个特点。一、国家财产转移共和国,再由共和国出售。二、征税权下放给共和国,中央财政来源由共和国和中央政府协商决定。三、把土地私有化。四、私人财产(包括土地在内)可自由转让。五、建立西方银行制度。六、各项改革大致上于同一时间推出,类似波兰的“休克疗法”。
  改革分四阶段进行:首99日,把国营和集体农场解散,土地转给农民(按:根据笔者手头资料,未能确定是有偿转让或是无偿分配);终止企业补贴;不批准大型投资项目上马;把国防及克格勃开支先后紧缩10%和20%,以削减财赤。第100日至第249日,加速进行私有化过程。共和国政府开始把价格放开。工资与物价挂钩。第250至第399日,除关键产品如面包、汽油等外,开放全部价格。最后101日,首三阶段无可避免地会令经济滑坡,最后阶段为复苏期。500日结束后,转到私人名下的企业应占工业七成,占运输业、建造业、零售业及服务业八成。[64]
  西方传媒强调沙塔林方案与雷日科夫方案的主要分别,在于前者给予私人财产与国家财产法律上完全平等的地位。[65]其实,如前所述,雷日科夫方案同样对私人财产和私有化予以承认及接受。两个方案所不同者主要在于两方面。首先,沙塔林方案把经济权力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共和国。其次,雷日科夫方案主张改革循序渐进。
  9月11日,戈尔巴乔夫表示支持沙塔林方案,但希望能把沙、雷两个方案合并。同日,俄罗斯国会通过接受沙方案,决定于11月1日实行(由于得不到中央政府同意,这项决定终于成为一纸空文)。
  在戈尔巴乔夫要求下,联盟国会成立特别委员会试图把两个方案合并,由阿甘别吉扬主持。
  17日,戈尔巴乔夫态度出现反复,公开表示土地私有化问题应由全民投票决定。24日,国会搁置经改讨论,指示戈10月15日前提交新方案。总统运用行政命令着手进行改革的授权延长至1992年3月31日。
  10月初,政府向国会提交两条银行改革法例草案。草案建议成立向国会负责的中央银行,董事局(BOARD OF GOVERNORS)由共和国中央银行代表组成。[66]8日至10日,苏共中全会召开,决议把小企业私有化及过渡到市场经济。[67]中全会对沙塔林方案加以反对。戈尔巴乔夫告诉会议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会越出“社会主义”的界限。[68]较早之前,戈于7月举行的苏共廿八大上说,过渡到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潜能。
  10月中旬,戈向国会提交特别委员会制订的折衷方案,名为《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内容包括:放开价格,自由价格占消费品及个人服务70%;鼓励小型私人企业;成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容许外资收购国内企业及按租赁制开发天然资源;削减国防及保安开支;把卢布变为可兑换货币等。方案措辞空泛,亦没有明确程序表。[69]
  11月初,政府通过《苏联投资基础法》(“FOUNDATIONS FOR INVESTMENT ACTIVITIES IN THE SOVIET UNION”),保障外国投资。[70]29日,戈尔巴乔夫在电视重申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表示自己虽然对私人财产予以肯定,这不包括土地在内。31日,俄罗斯国会原则上肯定把土地私有化;12月3日,附加规定,农民获得土地后十年内不得转让。[71]
  1991年1月1日,政府大幅提价,价格自1962年维持不变的肉类和牛奶先后加五倍和四倍,汽油加价两倍,卷心菜加价五倍,鱼类加价四倍半等。[72]月初,戈尔巴乔夫发出总统行政命令,把经营状况差的国家土地转给新设的土地基金,由基金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戈再一次重申他个人反对把土地私有化,认为问题应交由全民投票决定。[73]
  同月,政府把50及100卢布大额钞票取消,希望藉以稳定卢布币值。月中,帕夫洛夫接替去年12月25日人大会议期间心脏病突发的雷日科夫出任中央政府总理。
  4月2日,政府引入三级价格体制。基本用品维持国家固定价,该日起提价20%至200%不等。耐用必须品(衣服等)设上限价。其他产品价格自由浮动。自由价格占总数三成。据帕夫洛夫说,价格平均提升约60%。政府同时增加工资及退休金,挂钩率为85%。[74]
  23日,国会通过帕夫洛夫提交的“反危机”经改方案。内容包括:1992年10月前把所有价格放开;把卢布变为可兑换货币;外商可自由汇出硬货币利润;终止所有已立项但未开工的中央投资项目;1991年年底前把三分一小企业(主要为服务性企业)私有化,1992年年底前私有化比率上升至三分二;共和国可继续把土地售予农民(但方案没有正式对土地私有化加以肯定);设立国家财产基金把大x中型企业出售,首先出售10%;等。[75]
  同日,戈尔巴乔夫联同九个共和国领袖(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摩尔达维亚及亚美尼亚除外)发表联合声明,原则上支持“反危机”方案。[76]
  5月29日,戈尔巴乔夫特使耶·彼马科夫(YEVGENY PRIMA-KOV)把一份新经改方案交予布什总统顾问团。该方案以“反危机”方案为基础,但把私有化、签发出口许可证等权力下放给共和国,因而获得十三个共和国支持。[77]
  6月,有份参与制订沙塔林方案的亚夫林斯基(GRIGORY YAVLINSKY)和哈佛大学一些经济学家合作,制订所谓“大交易”方案。18日,帕夫洛夫要求国会给予政府紧急权力,以贯彻“反危机”方案。他批评亚夫林斯基方案为“一张漂亮的纸张”。又说“我认识一些哈佛的先生们,他们不认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能期望他们能为我们解答所有问题。”[78]
  这期间,国会举行闭门会议。会议上,克格勃头头克留奇科夫(VLADIMIR KRYUCHKOV)在谈论亚夫林斯基计划时,指责西方签下空头的经援支票,是为了把苏联社会解体。内政部长普戈(BORISPUGO)和国防部长亚佐夫(DMITRYYAZOV)也先后批评“大交易”方案。[79]
  27日,帕夫洛夫表示亚夫林斯基方案过于依赖西方援助。[80](按:“大交易”方案建议西方首先挹注70亿美元入一个“稳定基金”。按波兰的经验,以后每年所需援助可能高达300亿美元。[81]
  28日,国会通过法案成立私有化部门,规定私有化范围包括国内全部企业。7月1日,国会通过私有化法案,规定合作社在认购国营企业股权有优先权。按法案预计,到1992年年底,私有化比重占50%;1995年达75%。[82]8日,国会通过破产法。[83]7月初开始,政府发放失业救济金,首三个月给予全薪津贴,跟着六个月给予半薪津贴。[84]
  7月4日,戈尔巴乔夫表示,不论“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都未能解决所有问题,首次显示不完全坚持“社会主义”的立场。[85]
  综合上述,自1990年2月苏共中全会以来,经改进度仍步履蹒跚。实际付诸实行的措施基本上限于价格改革(1991年1月及4月先后两次提价;1991年4月引入三级价格体系)。直到八·一九政变前,系统性的私有化未起步。从“反危机”方案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尽管中央反对,共和国经已开始把土地售予农民。
  政府以价格改革先行显然是受到财政压力影响。不论在雷日科夫1990年5月提交国会的方案,或在帕夫洛夫的“反危机”方案,价格改革的步子都比其他方面的改革为快。“反危机”方案事实上接受了沙塔林方案的价改步伐。
  如前所述,雷日科夫1990年5月的方案同意把国营企业转为股份公司,1993-95年开始逐步进行私有化。“反危机”方案把私有化速度加快,计划1992年底把三分二小型企业出售;又打算出售10%大型企业(但没有订下时间表)。雷、帕两个政府先后同意加快私有化步子,显然是受到经济崩溃的压力所致。要在国家四分五裂的情况下挽回经济,政府必须取得各个共和国,尤其是俄罗斯的合作。俄罗斯是激进改革派大本营,所以,政府只有迫于无奈就私有化问题多番让步。另方面,经济崩溃加上世界力量格局的转变,令苏联处于任由西方集团支配、摆布的恶劣位置。加快私有化速度是乞求外援的先决条件。虽然雷日科夫政府和帕夫洛夫政府都不愿意过于依赖西方援助,但它们亦不能不接受苏联经济的命运从今开始受西方经济体系主宰这个残酷的现实。




[54] 同注19,页31-2。

[55] 同注19,页31。

[56] 同注19,页5。

[57] 同注19,页32。

[58] 同上注。

[59] 同注19,页6-7。

[60] 同注19,页41。

[61] 同注19,页42-3。

[62] 同注19,页38。

[63] 同注19,页44-45及69。

[64] 同注19,页69。

[65] 同注19,页47。

[66] 梅恩,同,页,7。

[67] 同上注,页8。

[68] 同注66,页17。

[69] 同注66,页18。

[70] 同注66,页69。

[71] 同注66,页75。

[72] 同注66,页86。

[73] 同注66,页88-89。

[74] 同注66,页91。

[75] 同注66,页97-103。

[76] 同注66,页98。

[77] 同注66,页147。

[78] 同注66,页164。

[79] 同注66,页152。

[80] 同注66,页189。

[81] 同上注。

[82] 马里斯及云劳思,同,页50。

[83] 根据表28.15的数字作出的粗略估计。由于:(1)表28.15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差额不限于对经互会贸易;及(2)表28.15的数字为当时价格,而80.35亿这个数为1980年现时价值,故无法计算出准确数字。

[84] 同注66,页191。

[85] 同注66,页192。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