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者与校对者的对话
H:
本篇讲的是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通货膨胀的那段历史,有关政治问题到底由经济问题决定,还是反之的讨论。当时的国民党的经济问题,就文章的观点来看,不仅发生于阶级间的剥削,还伴随着资产阶级与美国的苟合。令我诧异的是,即使是托派视角的文章,在文章的最后几段依然展现出一种类似民族解放论的论调,认为需要在政治上,中国自行把握一些经济权力是很有必要的。很好奇这是否是一种当时社会环境下历史的局限性?我不是很懂经济学,无法做出更加深入的评析,仅止于此。
L:
你说的可能是这一段:
对美国愿意打开大门,唯恐美帝的资本不高兴来中国沦中国为菲律宾第二。对农民实行残酷的榨取政策,且以军队镇压并攻击一切农民自卫的力量,口头上虽仍不放弃几十年来一贯的老调“耕者有其田”。对工人一向主张付以“最低工资”。对大资产阶级多开方便之门,引导与美帝发生密切关系。对中小资产阶级多方阻碍其发展,以国营与专利等手段抢夺其利益
但我觉得这一段的描述没啥问题,是客观事实。
同时,作者立即指出:
正因为这个政府代表中国大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大买办的利益,所以它几十年来实行的经济政策在方式上或有变更,但在原则上并无任何差异
然后,作者假设如果采取另一条经济路线,阶级矛盾是可以缓和的。但真的能够走另一条路吗?作者再次否定:
一个旧的命定在历史上挣扎且死亡的阶级,它所执行的经济政策,不能超过本阶级的“头”,即不能与本阶级的生命相左
这样的解释没什么问题。只有那种向统治者“建议”、“劝谏”、“恨铁不成钢”的左翼论述,会误导读者,因为字里行间暗示或干脆明示统治者“本来”是可以另走一条路的,只取决于它的意愿,而推动它改弦更张(专用名词“左转”),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
“我国目前经济现象中的一个特点,是一方面物价上涨,一方面工商业无销路。战时……通货虽然年年膨胀,但膨胀的通货,只提高了物价,不但不能增加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反之,社会购买力随物资缺乏程度的加深,而比例减低。……胜利后收复区物资流入后方,……但后方购买力究竟太低,数月后……后方物价,在若干方面,反较收复区为低。……由于后方购买力的薄弱,……遂使收复区的暂时过度繁荣,瞬即消失。……胜利后……掉换率为二百比一,因此收复区的一般购买力即大大减低,……我们现所面临的,并非周期性的经济恐慌,……经济危机……确已十分严重……我国现所面临者,是一新旧交替问题。……我国现无一确定的经济政策,一般人都以此责备政府,但言论界又何尝有一种确定主张?……”(中央银行月报最新二卷一期,“我国当前经济危机的分析”邬志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