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德国革命中的工人阶级政治(2008)
2018年第二版序
(由“红色雪绒花”根据德文译出,特此致谢!)
在这本传记出版十年后,里夏德·米勒已经不再像我在第一版序言里介绍的那样,是一位“被遗忘的革命者”了。本书的再版这一事实体现了人们对这一题材抱有确凿无疑的兴趣,米勒的著作也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关于十一月革命的三部曲[1]自2011年以来已经被再版了好几次,部分关于苏维埃理论(Rätetheorie)的讲话与文章也由加布里尔·库恩(Gabriel Kuhn)翻译成了英文。[2]2014年,本书的英文版得以面世,[3]而法文版则将于2018年8月与该版本一同出版。这些翻译与出版工作的进行,不仅让里夏德·米勒其人能被德语区以外的人们所知晓,还使得“革命工长(Revolutionäre Obleute)”组织以及产生工人运动的工会基础,这些在冷战期间被史学家们几乎绝口不提的事物,能够慢慢地在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这本传记的英文版的出版还为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将一些新发现的文件自2012年起首次公开:里夏德·米勒和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之间所涉内容广泛的往来信件。在信中,米勒对德国1923年十月造成众多伤亡并导致德国共产党被禁止活动的失败的汉堡起义[4]发表了看法。米勒批评此次行动混乱且缺乏准备,正如他在1919年和1921年批评左翼中尝试发动起义的少数人时一样。这些以往不为人知的信件向我们展示了米勒一生中的最后几年,以及这段时间里他与德国共产党之间尴尬的关系。米勒离开德国共产党并非像之前人们所推测的于1921年,而是在1925年。在1921年,米勒已经失去了他在德国共产党全国工会中心[5]的领导职务,此后,他继续以共产主义者的身份奋斗了四年,直到他在1925年夏天第一次用“无党派”来描述自己。这是个全新的发现。最后,这些新的信件明显地展示出里夏德·米勒在1923/1924年左右的身份转变,他从一名革命的积极分子变成了一名历史学家与编年史作家,以及在1928年转向小型的左翼工会DIV[6]。联想到1921年米勒被他的“故乡”——德国五金工会[7]排除在外,这一迄今为止仍不清楚的事件让米勒大为失落,后者便不难理解了。
作为米勒的个人档案的一部分,这些往来信件被我于2012年夏在莫斯科的俄罗斯国家社会史和政治史档案馆(RGASPI)中发现。虽然这些信件有一部分已经在本书的英文版中被引用过了,我还是想将它们第一次全篇展示出来,作为本书的附录。
相应地,我将不对这些稿件进行修改,只有在出现印刷错误或者已被其他更新的资料来源所纠正的地方,我才会小心地进行改动。同时,我将避免在新版本中引用新的文献,尽管自2008年以来已经出现了如下几本重要的相关著作:
2016年,阿克塞尔·魏佩特(Axel Weipert)研究了柏林地区苏维埃运动的后期,即在1919/1920年左右米勒和其他人希望进行“第二次革命(Zweite Revolution)”的时期。迪特马尔·朗格(Dietmar Lange)在他关于1919年五月的罢工的作品中也涉及到了这部分。[8] 魏佩特描述了1919/1920年左右苏维埃的继续存在,而朗格在《大罢工与开火命令》(Massenstreik und Schießbefehl)中调查了为镇压1919年3月柏林罢工所使用的准军事级别暴力的情况。最近,爱尔兰历史学家马克·琼斯(Mark Jones)也开始研究这段罢工经历,并将成果整理在他的著作《始于暴力》(Am Anfang war Gewalt)中,以求对魏玛共和国的诞生过程作出一个全新的诠释:暴力在这里不是为了在内战中对抗左派而被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建立国家的暴力(Staatsgründungsgewalt)”,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是通过暴力行为而被建立的。[9] 由于许多伤亡的平民被错误地归为“斯巴达克派”,琼斯反对将镇压视作一场内战,他的这一论点不仅涉及埃米尔·尤利乌斯·贡贝尔(Emil Julius Gumbel)在现代作出的解释,也与里夏德·米勒有关。在米勒的著作《德国内战》[10]中,他早在1925年便指出,自由军团的暴力是魏玛共和国的立国之本,并且已经像后来冷战期间的史学家们所倡导的那样,因为平民的伤亡而抛弃了“斯巴达克派”和“秩序的暴力”二元对立的叙事。
刚刚提到的这些出版物显示,此处由于篇幅所限而未能谈及的十一月革命,已经重新成为了一个话题。[11]在它的100周年纪念日的前夕,它终于不再像亚历山大·加拉斯(Alexander Gallas)在2010年所说的那样,是一场“被遗忘的革命” (Vergessene Revolution)了。现在看来,1918/1919年德国革命更应当被视作是一段当代史,在史学界与政治活动中掀起新的讨论。希望这一版的出版能够为此做出贡献。
在这里,需要对卡尔·迪茨出版社(Karl Dietz Verlag)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那些在我2012年于莫斯科进行调研期间提供的机构与个人:罗莎·卢森堡基金会(Rosa-Luxemburg-Stiftung),俄罗斯国家社会史和政治史档案馆(RGASPI)的工作人员们,以及赫伯特·米斯利茨(Herbert Mißlitz)。2012年,我在RGASPI遇见了米斯利茨,他自发地帮助我一同阅读写满了西里尔字母的俄文档案,并在下班后带我游览莫斯科。不幸的是,他于2016年12月毫无预兆地英年早逝。我将永远怀念他。
2018年6月
于柏林新克尔恩区
[1] 指里夏德·米勒撰写的《十一月革命史》(Eine Geschichte der Novemberrevolution),分为三卷,第一卷《从帝国到共和国》(Vom Kaiserreich zur Republik),第二卷《十一月革命》(Die Novemberrevolution),第三卷《德国内战》(Der Bürgerkrieg in Deutschland)。——译者注
[2] 他的战友恩斯特·多伊米希(Ernst Däumig)的两篇文章也已被一并翻译,参见加布里尔·库恩:《一切权力归苏维埃!1918-1919年德国革命文献汇编》(All Power to the Councils –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German Revolution of 1918 – 1919),奥克兰2012年版,第25-78页。——作者注
[3] 即本书,拉尔夫·霍夫罗格:《德国革命中的工人阶级政治——里夏德·米勒、革命工长组织与苏维埃运动的起源》((Ralf Hoffrogge: Working Class Politics in the German Revolution – Richard Müller, the Revolutionary Shop Steward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uncil Movement),Haymarket出版社,芝加哥2015年版。——作者注
[4] 德国汉堡起义,指1923年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后,德国经济形势恶化,10月11和16日在萨克森和图林根先后成立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左派联盟”工人政府,施特雷泽曼政府宣布戒严,并镇压萨克森和图林根的革命运动,德共中央号召全国总罢工并决定举行武装起义。10月21日,汉堡地区共产党组织举行会议,决定于23日武装起义。23日,在台尔曼领导下,工人占领了郊区的警察所,夺取武器弹药,控制了工人住宅区,并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派国防军镇压,经过3天战斗,起义最终失败。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左派联盟”政府于11月被解散,11月23日共产党亦被禁止活动。——译者注。
[5] 全国工会中心(Reichsgewerkschaftszentrale,RGZ),由德共领导的共产主义工会中心,1920年年底成立。——译者注
[6] 指德国产业联盟(Deutscher Industrie-Verband,DIV),简称“产盟”,1924年3月由“左”派共产主义者与无政府工团主义者创建,1929年发生分裂,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瓦解。——译者注
[7] 德国五金工会(Deutscher Metallarbeiterverband),是一个独立的金属加工业工会,1891年成立,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被取缔。——编者注
[8] 阿克塞尔·魏佩特:《第二次革命——1919/1920年柏林苏维埃运动》(Die Zweite Revolution – Rätebewegung in Berlin 1919/1920),柏林2016年版;迪特马尔·朗格:《大罢工与开火命令:1919年柏林总罢工与三月暴动》(Massenstreik und Schießbefehl: Generalstreik und Märzkämpfe in Berlin 1919),明斯特2012年版。——作者注
[9] 马克·琼斯:《始于暴力:1918/1919年德国革命与魏玛共和国的开端》(Am Anfang war Gewalt: Die deutsche Revolution 1918/19 und der Beginn der Weimarer Republik)。柏林2017年版——作者注
[10] 前文提到的里夏德·米勒撰写的《十一月革命史》的第三卷。——译者注
[11] 如果希望对史学界关于十一月革命的研究与编纂进行概览,可以阅读沃尔夫冈·尼斯(Wolfgang Niess)的《德国历史编纂中的1918/1919年革命:从魏玛共和国到21世纪的阐释》,(Die Revolution von 1918/19 in der deutschen Geschichtsschreibung: Deutungen von der Weimarer Republik bis ins 21. Jahrhundert)柏林2012年版。——作者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