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台湾自主工会运动史 1987-1989
第十章 工会、政党以及政治
·
10-1 民主进步党
·
10-2 工党与劳动党
·
10-3 工会与政党的关系
随着1986年民进党成立,1987戒严法解除,以及1988年蒋经个总统逝世,台湾的政治情势产生非常快速的变化。大众参与的社会、小区及劳工运动纷纷出现,国民党政府响应民众要求,开放了更大的政治空间。
台湾冲的劳工运动,从诉求来看,主要是经济性的,他们最主要的诉求是改善劳动条件。虽然工运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特定的政治目的。但是,随着工会运动的壮大,工运无可避免地已成为一股潜在的政治力量,并吸引了新政党的注意。政党的政见很快就做了改变以迎合工会运动者的要求。
10-1 民主进步党
成立于1986年年底的民进党,是台湾近年来第一个公开出现的反对党。民进党是由许多想要挑战国民党独占权力的政治团体所组成。一般认为,民进党主要是代表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中产阶级反对者。
党的第一份宣言中,确实为工人要求更多的利益、更安全的工作场所以及更强的工会权利,但许多工会运动者批评民进党具体的劳工政策,对美国保护主义的立场暧昧不明,并且跟工运没什么联系。民进党内在独立问题上是有所分歧的,主要由年轻一辈所组成的“新潮流系”坚决主张台独,以“美丽岛系”为中心的老一辈人士则主张自决,此外还有一些人则反对独立。自决是一个暧昧的立场,它的结果可能是独立,也可能是不独立。美丽岛系与新潮流系不同,他们并不认为国民党来台湾是一种“侵略”。
在1987年与1988年的劳资争议浪潮期间,一些工会干部便抱怨他们并没有看到民进党有什么具体的支持。更糟糕的是,在这些争议中,有些老板本身就是民进党党员。依照劳支会会长郭吉仁的说法,民进党在台湾民主运动中,确实是一个先锋党,但却远离随即产生的“自发性”运动,如劳工运动。由于工党与劳动党的成立,民进党在1988年也成立了劳工党部,这代表着民进党努力将劳工权利放进其工作计划中。
10-2 工党与劳动党
工党是在1987年,由一些较进步的反对人士及知识分子所创立的。这些知识分子不赞同民进党温和政策,并且认为需要一个公开代表工人阶级、较为左倾的政党。工党成立以来,便致力于劳工问题。但是没过多久,领导层就发生意识型态上的争执,1988年5月,一群创始成员决定退出。这个群体一直是劳工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有不少工人和工会干部跟随它。1989年3月29日,他们成立了劳动党,公开在宣言中主张社会主义。
劳动党创办人之一的罗美文,他是现任的党主席,也是远东化纤产业工会的领袖以及前工党副主席,他批评工党的领导阶层只热中于在现有的选举制度下获得席次,而不是真正要透过壮大工运发展一个,以代表工人利益的政党。批评者认为工党在涉入劳工议题时,喜欢提供法律咨询和处理个别的劳资争议,而无心于发展工运。
工党高雄党部助理秘书蔡晋东对此提出说明,他说:工党最主要的对务是提供工人法律咨询。对于劳资争议的案例,党的原则是在法律范围内,透过谈判来处理,使工人能得到在法律规定的权益。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谈判并不能让工人得到所有法定权益。要完全获得通常是很难的(例如积欠的工资),蔡晋东觉得,作一些让步对工人会有的好处,但这不该被看作是搓圆仔汤或者出卖工人。如果工人每次都坚持完全得到他们所要求的东西,那么谈判将陷入僵局,争执也会恶化。
工党主席王义雄曾经这么说:“我们参与任何争议,都尽到『煞车』的职责。我们设法使资方的要求更合理,但我们也考虑这些要求的公平性。如果我们只站在劳工这一边,我们将伤害到整个社会,”
[28]
一些工会干部、劳动党的运动者,以及其它的批评者,指责这种作法是把工人拿来买空卖空。他们认为工党在一些劳资争议当中,事实上是站在老板那边。此外,工党走的法律路线也被批评为不切事实,因为台湾的法律偏向资方的利益,并且受到与资方利益相同的政府和司法单位不公平地解释和运用。
劳动党主席罗美文指出,资方的动作让劳工了解他们在现有法律政治胜利下所受的不公平待遇。他建议劳工应当继续运用像罢工和集体行动这些完全合法且更有效的方法,为自己的权利战斗。
反对工党的人还认为,工党的领袖阶层比较注重工人以外的阶级,例如知识分子及资本家。一些工会干部不晓得工党与民进党到底有什么差别,他们称工党是个“小民进党”。
工党的领导人则反驳说,一个政党的目标及任务在于扩充党员及赢得选举。像劳动党那样在狭隘的政策中打转,绝不可能在国会中有什么斩获的。
在工党1987年11月发表的纲领中,对经济的看法是:
本党认为应该随着经济生产犭发展,调查生产关系,改革政治制度。在现阶段上,工党尊严正当的私有制与市场机能,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扫除种种不合理的束缚,鼓励劳动者以集体的力量与资本家平等交易。在政治上,谨守民主政治规范,针对时弊,主张直接民主,以保、伸张劳动人民的基本民权,遏止特权官僚滥用职权,让人民当家作主,发挥真正的自治权力。
1989年5月劳动党所提出的党纲,则带有较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
社会主义正是针对资本主义的这些本质性的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主张,其最终目的是改变所有制和改造社会,惟我们认为台湾现阶段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请适合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
尽管情情2非常复杂,但是这些政党的出现,确保了工会运动不再像过去那样,被某个政党(国民党)名正言顺地统治及操纵。这也逼使地方政府和政党不能再控制工会运作,而要保持中立。
10-3 工会与政党的关系
工党的分裂、引发工运干部,对于工运与政党之间机构关系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政党究竟代表多少程度的工人利益。
自主工联与劳支会不相信有哪一个政党会把工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自主工联的领袖刘庸坚决主张,工运应该和政党分开。他认为工会应游说政党制定有利劳工的政策,但不要直接与政党挂勾。他认为工会是工人的组织,会将工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但政党则有多方面的考虑,这些考虑有时会与工人利益产生冲突。
劳支会的郭吉仁抱抾类似的看法。对他而言,政党无法成为工人组织。政党必须考虑到其它阶级,而不能只考虑工人阶级。更进一步地说,为了建立自身的政治力量,政党必须参与选举以获得意见的席次。也就是说,政党会把资源挪用到工运以外的地方。因此,政党不可能永远代表工人的最佳利益。
一些进步的工运人士也指出,在我们谈论工运要不要与政党合并之前,应该先记得国民党仍控制着台湾大多数的工会。
另一方面,桃竹苗兄弟工会和工联会则积极介入政党的成立工作。兄弟工会的成立与工党地方党部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连。工联会则在南部提供工党重要的地方支持。工党分裂以后,这两个联盟的许多成员转入劳动党的建党工作。
劳动党的罗美文觉得,工运应有意识型态以及清楚的方向,而不只是为经济利益而战。工人阶级的政党可以运用所有必要的资源投在一个目标上。他说,他参与工党是有意把工党往工运的方向推,但不幸失败了。
依照局面外人的说,虽然两党都很小,但工党在分裂以后便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而劳动党的力量则有待考验。自主工会与进步政党之间的良性关系乃是工运壮的根本。如果工会干部与劳工组织者不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解决工会与政党的关系以及台湾的统独问题,那么要达到一个整合的自主劳工运动,距离还是很遥远。
[28]
《新新闻》,1989年,6月12日,第55页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