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罗莎·卢森堡 -> 罗莎·卢森堡书信集
致伊曼纽尔与玛蒂尔德·乌尔姆夫妇
(1918年1月于布累斯劳)
蒂尔琛!
我只想就蒲鲁东[1]作一点儿说明,因为很不幸,昨天太不舒服了,根本讲不出话。再说,我也不能给你完整的讲稿,这在旁观者看来或许会显得可疑。
好了,你在米尔柏格的书中可以查到蒲鲁东生平和著作年表。必要的话不妨查查狄尔的书(要么德意志国会图书馆,要么皇家图书馆里,一定能找到他的蒲氏三卷本)。
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用在你的讲稿中:(1)“直接交换”理论,这是蒲鲁东理论及实践系统的核心;简而言之,废除货币而保留商品生产。就是说,蒲鲁东相信,正是货币的使用掩盖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交易(劳动力交换工资)的“不公”:只须引进这一主张,让商品交换直接以劳动时间为依据,这样其中内含的剥削就再无可能了。自然啦,彻头彻尾的乌托邦思想。
依蒲鲁东的观点,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并不止于生产工具的资本私有化,更在于工资付酬的欺诈;货币的使用使之成为可能的欺诈。因此,他引进简单票据查核每件商品所含的劳动时间;一单平衡的交易必将导向整体的经济平衡。
他全然忘了,无产阶级并不向资产阶级出售商品,而是出卖其自身惟一的商品——劳动力。结果,剥削依旧,尤其当劳动力报酬以其价值和生存费用为依据时。这个乌托邦最致命、最反动之处在于,它将劳动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经济欺诈上,使他们从政治斗争,从夺取国家权力的斗争中背过身去。这被视为失望于法国大革命中纯政治斗争的众多反动之一。
顺便说一下,别忘了,这一理论并非肇始于蒲鲁东,早在二三十年代,英国的欧文已经提出了这种设想(参《哲学的贫困》恩格斯序)。蒲鲁东不过是阐述该理论的最亮眼的一位。
(2)二月革命中该理论的实践:建立“交换银行”的尝试,及其很快自然而然的破产。蒲鲁东理论加上路易·勃朗[2]的“劳动组织”,构成1848年革命的主流。与这两类乌托邦经济试验相对立的布朗基派[3],是唯一一个真正的革命无产阶级组织,它直接以二月革命时的社会革命和夺取政权为导向。
顺便一提,“交换银行”也在英国试验过,我想大概是1936年在曼彻斯特。自然,几个月内它也告破产了。
(3)虽说蒲鲁东的理论完全站不住脚,加上1858年经济危机爆发,但直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蒲鲁东对法国以至整个拉丁国家劳工运动一直影响深远。在第一国际,马克思不得不首先对抗以托伦(后来成为叛徒、议员)为首的蒲鲁东主义。这你大概得再查查耶克的《第一国际史》。蒲鲁东的理论显然比他本人影响更大,直至19世纪80年代,随着公社的坍毁,法国劳工运动的新基石一一马克思主义登堂入室,才将蒲鲁东理论推向后台。
尽管如此,别忘了,蒲鲁东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并不在于他那套商品交换和货币的错误理论之幽微处,而在于他将劳工运动的注意力从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导向纯粹的经济补救。尽管如此——再说一遍——别忘了,历史的评价:蒲鲁东,和路易·勃朗以及所有经济派别一样,是失望于法国大革命及雅各宾派统治的一种可以理解的反动。直到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建立了政治、经济间的正确关系(带来了我们今天所见证的光荣战绩……[4])。
(陶媛 译)
注释
[1] 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1809—1865),法国乌托邦社会主义领袖,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其最著名的作品为《贫困的哲学》,就此马克思著《哲学的贫困》对其进行批驳。
[2] 路易·勃朗(1811—1882),法国社会主义者,1848年参加法国大革命,其后反对巴黎公社的创立。
[3] 奥古斯特·路易·布朗基(1805—1881),在狱多年的法国革命者,探索通过政治叛变促成革命的道路,曾参加1830和1848年革命。
[4] 结尾颇具讽刺意味。卢森堡认为,正是党向工会运动的倾斜,对其开展更为革命的行动造成了阻碍。
感谢 清明人士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