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看来,国际代表大会已经多次讨论过军国主义和战争的问题,重申一下以前所作的决定也就够了。(有人喊:“对!”)但主要由于爱尔威的所谓反军国主义的宣传,法国同志要求我们把这项问题列入议程,所以不得不再一次来讨论。爱尔威在《他们的祖国》这本书中,对军国主义和爱国主义并没有谈出什么新的东西。这些话,在前几次大会上纽文曷司已向我们讲过了,(有人喊:“对!”)而历次大会都以压倒的多数否决了他的决议案。
我们的观点现在仍然没有改变。爱尔威说:“祖国是统治阶级的祖国,与无产阶级无关。”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述过同样的思想,即“无产者无祖国”。然而,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已经说明他们不再同意这种观点;第二,在这几十年过程中,他们对欧洲的民族问题,尤其是德国的民族问题,采取了某种决不是否定的立场。我们并不反对祖国本身,因为无产阶级对祖国应当享有比统治阶级更多的权力,我们是反对祖国现存的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秩序。(有人喊:“完全正确!”)议会同样是统治阶级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机构,但我们到议会中去不只是为了反对阶级统治,也是为了改变现存的秩序。我们不只是否定,我们也作一些肯定的工作。只有在完全自由和独立的基础上,只有依靠祖国的语言,才能有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身受异国压迫的各族人民才力求获得民族的独立。我们在奥地利看到了这种情形,我们在波兰人争取民族复兴的斗争中也看到了这种情形。
一旦俄罗斯成为现代的国家,它也会发生民族问题。(卢森堡表示反对)我知道您的看法不同,但我认为您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每一个受别国统治的国家,首先要争取本国的独立。阿尔萨斯一洛林反对脱离法国,是因为它在百年来与法国发展了共同的文化,享受了大革命的全部胜利果实,因此,它在文化上和法国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对本民族并无任何损害。
爱尔威认为不论德国受法国统治或法国受德国统治对无产阶级都无所谓,这种思想是荒谬的。(喊声:“对呀,这简直不能叫作思想。”嘲笑声)要是爱尔威真想向同胞宣传这种思想,我担心他会受到严厉的申斥。(有人喊:“对!”)我们在1870年已经看到,战争时期的民族情绪是何等激昂。当时群众都把拿破仑当作祸首,虽然实际上祸首是俾斯麦——后来才知道,他伪造爱姆斯急电而挑起对方宣战。当时我们认为双方政府在战争问题上同样有罪,于是在表决军事预算时弃权,从而也引起群众对我们的不满。爱姆斯急电这件事,当时我们还不知道。[1]有人认为,防御性战争和进攻性战争有时是很难区别的,我认为这种看法完全不对。现在并不是那样的情况,因为备战的情况在任何时候都逃不过消息灵通和富有观察力的政治家的耳目。黑幕政治已经过时了。
试从实际的观点出发,来分析一下爱尔威所理解的反军国主义问题。我不知道爱尔威的策略在法国是否行得通,我担心,要是战时在法国采取爱尔威的手段,如总罢工、后备兵不应征、公开起义等等,好处是很少的。我坦白地说,在我们那儿,采取这些手段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不应当提出来讨论。德国的情况究竟如何,可以从卡尔·李卜克内西的例子中看出。虽然李卜克内西在其著作中明确地跟爱尔威划清界线,认为爱尔威的策略是行不通的,但他仍然以叛国罪被控。我不知道,据爱尔威本人看来,他的反军国主义鼓动是否也值得怀疑。德国的军界和德国总参谋部非常注意他,至于好战派,在我国的确还没有什么实力,在政界也还没有什么基础,但凡是能够削弱可能成为他们的未来对手的一切事情,它都欢迎。(有人喊:“听呀,听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也使德国的权威人士不希望有战争。毕洛夫侯爵曾亲自对我说过,政府知道欧洲大战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结果,因此政府将尽量设法避免战争。
根据上述理由,我们也不能赞成饶勒斯和瓦尔扬所拟的决议,他们在结论上对爱尔威主义作了可疑的让步。这一点根本不需要谈。其实,我们在反对军国主义和战争方面是一致的。我们德国人反对军国主义和战争已经有40年,我们比任何人都坚决。(有人喊:“对!”)相反地,倒常有人向我们举出饶勒斯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饶勒斯说:“在法国,人们恰好也是这样来恭维您。”)是的,你们把我说成“伟大的爱国者”,说我拥护一切战争,即使并不是防御性的。的确,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摩洛哥危机时期,我们为了防止战争,在国界的两边都作了极大的努力。在两国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之前,我们社会民主党人不能完全放弃武装力量,武装力量应当仅仅用于防御的目的并建立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民主的基础则可以防止武装力量被拿来滥用。由此可知,我们在德国竭尽全力反对一切形式的现代军国主义——包括海军和陆军。但除此之外,我们不能使自己迷惑,从而采用那些可能给党的活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给党的存在招致不幸后果的斗争方法。我希望,一般讨论结束之后,我们在分组委员会上能取得一致意见。(热烈的鼓掌)
----------------------------
[1]1870年威廉一世从爱姆斯(德国的疗养地,当时威廉在那里休养)拍给拿破仑三世的急电,被首相俾斯麦窜改了。俾斯麦的目的是诱使法国向德国宣战,以便把宣战的罪过转嫁给法国。果真,俾斯麦的捏造成功了(电文被改成侮辱性的词句)。普法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战败,帝国垮台。——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