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克鲁普斯卡娅 ->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 -> 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1915)
职业教育及其发展。职业教育性质的改变
学徒制的瓦解对于许多工业部门(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全部卷入大工业而带有半手工业、半手艺性质的工业部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例如法国1902年进行的调查,就用文件具体地说明了学徒制的瓦解对一系列的生产部门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学徒制过去在法国起着重大的作用,因为法国之所以能在世界市场上取得胜利,主要是依靠产品的精美和艺术加工。
这种现象在其它各国也有。为了扶持民族工业,政府和私人开始设置许多工业学校和手工业学校,授予学生职业教育(从前学生是在手工业者作坊受到这种教育的)。这些学校的目的往往直接就是扶持小生产。
例如奥地利在十九世纪40年代曾经组织了“民族工业者联盟”。这个联盟在1847年曾把学校里学生的作品拿来举行了第一次展览会。这次展览会的章程说:“每一个想使自己的前途有所依托的年轻人,都应该利用自己的学徒时期去踏踏实实地学习手工业,这样才能在小生产进行的斗争中站稳脚跟,并在手工业和机器工业之间、民族工业和外国工业之间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这一斗争今后将日益残酷”。(惹奴著:《职业教育L’enseignement professionnel》,1901,第12页)
手工业型的职业学校遭到了独立的手工业者的反对,有时还进到受过专门训练的临时工人的反对。他们把职业学校的学生看作未来的竞争者。有时,手工业者甚至想关闭职业学校,比如说,里昂的布德尔钟表职业学校就曾碰到过这种事情;凡是关闭学校不可能的地方,就不让职业学校出卖学生的劳动产品。在法国,这一传统已牢固地固定下来;甚至于职业学校学生所做的新产品,不管质量怎样好,或者是全被毁坏,或者是成年累月地堆放在地下室里,听其坏损。在瑞士―职业学校出售学生的产品,但是售价很高,以免和独立的手工业者竞争。职工联合会对职业学校也抱否定态度,并且千方百计地反对设立这种学校。他们一般都力图限制学习手艺的门路,以便减少受过教育的工人对劳动力的供给,并且严格控制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我们发现,美国的工会联合会对当时美国设立的商业学校(Trade Schools)也抱着同样的肯定态度。
但是,适应生产要求而建立起来的职业学校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性质。它们不再是单纯地向手艺匠学习的场所了。由干绘图、造型、机械以及其它理论课程进行得很好,从而使教学提到了很高的水平。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是在小作坊里向手艺匠学不到的。美国的实业学校(Lndustrial Schools)、法国的市立职业学校和民族职业学校以及德国、奥地利、瑞士的许多专业学校都属于这种类型。
拉法格在《大百科全书(Grande Encyclopedie)》一书中曾经谈到这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在手艺匠领导下的作坊的学徒制被职业学校所代替,这种学校的数量日益增加;校内设有奖学金、助学金,并且为了学习的目的组织优秀的学生到各工业城市去旅行。这样一来,有一段时间受同业工会监督、随后又由私人管辖的学徒制,现在就失去了它的私人性质而力求变为社会机关,在一些得到社会当局直接公认的教师和教授领导下进行活动”。
这种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已经不是独立的手艺匠,而是从事大生产的“受过教育的”工人、技师、监工、助理工程师等等。
但是这种职业学校还远远不够理想。这种学校多半脱离生产,这使它们打上了一定的烙印。在这种学校里,因循守旧之风往往很浓。例如法国很多职业学校至今使用的机器还只是法国出产的,而法国有关的工业部门早已使用德国和美国出产的比较完善的机器了。
大多数职业学校都设有作坊,但是这些作坊的设备往往不好。美国的实业学校虽然例外,但它们也未能利用一切新的技术成果。有些国家(如奥地利、瑞士、英国)的技术博物馆在这方面常常给些帮助,但是做得不够。
工人都很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新型的职业学校里去。当然,能够这样做的只是一些收入较多的工人,因为他们可以在几年当中不需要子女赚钱养活他们;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新型职业学校里去的还有小资产阶级。
目前,由于工业上非常需要在职业学校毕业的受过技术训练的工人,工厂主对这种工人就非常重视。他们不仅付给这种工人优厚的工资,不仅使他们享受特权,而且还通过参与分得利润以及其他一些方法来使这种工人的利益同工业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这样一来,这种工人大多数都养成一种资产阶级心理。他们的利益往往与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相矛盾。他们是一群工人贵族,在很多方面颇与参加职工联合会的英国工人贵族相似。这一群受过技术训练、具有技术能力的工人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约占全体工厂工人的四分之一,在法国为数稍少。现代的工人贵族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旧的工联主义。旧的工联主义多少是一个闭塞的组织,它一方面既与资本家有矛盾;另方面又与其他的工人群众有矛盾,可是现代的工人贵族既不与前者有矛盾,又不与后者有矛盾。在组织上,它属于一般的工人组织;在思想上,它从不把工人阶级的利益跟资本家的利益分开。工人贵族的代表人物由于自己的知识稍为丰富一些,由于多受到一些教育,由于一般的具有比较优越的条件,因此他们往往是工人组织的领导人物和负责人,于是他们就把自己所特有的妥协精神和机会主义的精神带到这些组织里来了。战争极其生动地揭露了这一现象:例如,德国工会联合会的领袖就完全同资本家一个鼻孔出气了。分而治之是资产阶级的拿手好戏。
从工人阶级的利益来看,产生一群特殊的工人贵族当然是不好的现象,工人阶级希望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一般技术教育水平,而不是工人阶级中部分人的一般技术教育水平。
最近十年来,资本家对受过教育的工人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尤其是那些在经济上发展得到迅速的国家(如德国),资产阶级和政府当局也都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技术水平。在这方面,可以作为特征的是到处都设置了一些技术夜校。
在法国、英国、美国,进入这种学校学习是自愿的,并不强迫,在英国甚至还要缴学费。夜校符合许多工人想从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队伍进入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队伍的愿望。在法国,夜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尽管在这种学校里绘图是主要的课程。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地方,所追求的是狭隘的职业目的。夜校取得了成绩,但是到年终时学生人数却少了一半多。这就说明白天进行了紧张的劳动之后,再到夜校去学习是多么困难。
英国的情况更为有趣。那里有所谓国民中等技术学校。现在伦敦的每一个区都设有这种中等技术学校。这些学校总数大约十个。这简直是一些宫殿。在一条洛金街上,中等技术学校一周开设五百多种课程,学生将近一万五千人。
“每一所中等技术学校都包括工业学校、音乐学校、朗读班、商业学校、职业学校(至少有十五种不同的职业)、家政学校、缝纫剪裁学校等等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同时,这种学校也是一个俱乐部,经常组织盛大的联欢会,演出戏剧,举办音乐会,每周室少一次;中等技术学校里都有宽大的礼堂、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富丽堂皇的阅览室、体育馆、游泳池、游艺室、吸烟室以及价廉物美的食堂等等”(惹奴著:《职业教育》(L’enseignement professionnel),第150页)。每个人都可以学任何一种课程,只要付出一小笔费用。
美国的补习学核(Continuation Schools)具有更多的技术性质。这种学校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工作进行得很好,校内附设有很好的教学工厂,拥有最新式的机器,等等。
在奥地利和德国,进补习学校是义务的。
在德国,补习学校(Fortbildungsschule)最初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学校里的教学充满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学校的目的主要是给开始迅猛地在青年中发展的社会民主运动作“解毒剂”。然而由于迫切需要受过技术训练的工人,于是大家就把注意力日益转向绘画、制图、几何学、计算、商业簿记学、撰写应用文方面去了。当时法国人嘲笑德国补习学校的教学大纲说:“学术味太浓了!厨师不懂代数和三角也能做出甜饼子来。”但是德国的补习学校不是培养某一种狭隘的职业人材,而是给学生打下一般的理论基础,这种基础是每一个受过技术训练的工人所不可缺少的。它力图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一般技术教育水平,因而在这一点上毫无疑问是具有进步性质的。
实际情况很快就表明,补习学校教学工作的缺点就是过于抽象,因此没有达到它原来的目的。于是就开始在补习学校内设置一些小型工厂,把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结合了起来,效果非常良好,德国的补习学校就在这个方面迅速地进行着改造。但是不久就暴露出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疲倦已极,因而影响了学习成绩。学生白天在工厂干了一天活,晚上就不能继续在教学工厂工作下去。于是德国就颁布了一条法令,根据这条法令,每个企业主每周要让学徒停止厂内的工作而到日间补习学校去学习一次。
日间补习学校把德国工人阶级的文化程度提到了更高的水平,因为这种学校里的理论讲授是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讲授本身所具有的不是狭隘职业的性质,而是多少接近综合技术的性质。
德国所不足而美国所有的,是外部感情的一般发展以及对劳动的一般训练(在美国,这些东西都由小学授予儿童)。在美国,学生到技术学校去学习时已经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熟悉各项工作的底细并能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德国至今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读书学校,这种学校不仅不训练儿童去劳动,反而使儿童脱离劳动。德国现代的补习学校就暴露了德国国民学校的这一缺点,因而不得不对它进行改造。
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经常训练儿童劳动。这种一般的劳动训练是在所谓髙级手艺学校[1](High Manual Training Schools)完成的。这是一种设备完善的小型工厂,青年人在这里可以实际地学习整个生产过程。所学习的不是某种职业,而是许多生产部门,选择一些最重要的、最典型的部门来学。在高级手艺学校里,学生所受到的是真正的、全面的理论和实际的综合技术教育。这种综合技术教育不仅给予学生一般的劳动训练,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智力眼界。
德国的补习学校着重于现代工业发展使技术教育成为全民财富的趋势。
美国的高级手艺学校所看重的是这一发展的另一趋势:扩大职业教育的范围,把职业教育从培养狭隘的职业变为准备进行一般的工业劳动,使学生获得一般的基础,这种基础可以使由于现代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职业变更成为可能。
最后,在最近还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学校,这种学校所着重的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另一具有特色的趋势,即把技术教育同生产产品的劳动紧密联系起来。
美国大的工厂主非常需要受过教育的、经过良好训练的工人(这种工人可以委托以负责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们曾在补习学校里受过训练),由于这种要求往往不能满足,于是他们就想亲自掌握培养他的所需要的工人的工作。1905年以后的五年内,美国出现了许多工厂学校,其中大多数是日间学校。学生学习时可以不上班,照样领取平日的工资。此外,如果学生能顺利地把一门课程学完,还发给他50—150美元的奖金。学习通常是每周两天,不过学校是全周都上课的,所换的只是学生。学校招收从14岁到18岁的学生,这取决于进入工厂学校是否要求在普通学校或高级中学毕业……工厂学校所讲授的课程有:适合生产要求的数学、物理、电学、力学、商业学、制图、绘画,等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普通学科。印刷工人和化学生产部门的教学计划稍有不同。
在工厂里,学生在不同的技师监督下工作,并且由使用一种机器转向另一种机器。
1910年,仅仅在铁路公司就有51所这种工厂学校。除了为学生设立的工厂学校(这种学校只有那些有许多少年人参加工作的大企业才能开设)之外,在美国,一种所谓的“合作教育制度[2](cooperative school system)开始得到迅速的发展。这种制度就是一个或几个企业与本地的技术学校订立合同。它们把自己的学生送到学校去(保留他们的工资),让他们用一半时间或部分时间在校内学习(往往是这样安排的:学生一个星期学习,一个星期工作;),而学校负责给学生讲授一些为他们的技术教育所必需的课程。
英国的大企业对培养他们所需要的工人的工作也很关心。
“1903年,英国的造船中心苏格兰的工程师和造船家辛迪加和该市技术学校的行政当局拟订了互相合作的基础,这一合作产生了极其良好的后果。参与这一运动的经济力量的意义,可以从下列事实中看出来:这一运动包罗了25个造船商,其中仅仅多克斯菲德一人就控斛了许多庞大的造船厂,以至于他一家一年所承担制造的船只就等于德国所有造船商要制造的船只。苏格兰所实行的主要原则,就是学生应该在作坊里向老板学习自己的职业,去听技术学校非常适用的科学课程和绘画课程。小学毕业的头两年,他们白天都在作坊里,晚上有时在学校学习,通过竞争考试之后,最有能力的学生就得到了奖金,这样,他们在整个学期就可以不花一个钱而埋头钻研高等技术知识。这种学习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张专门的文凭,而这一纸文凭就可以使他们获得真正的财产”。(《教育评论》1914年7月号,第52页)
“德国的大工业在培养学徒上采取了特殊的方法,目的是培养知识和能力上都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工人。德国设立了许多专门的教学工厂,通过经常更换学习内容的方式来向最有天才的人讲授职业的各种秘密。首创者就是普鲁士帝国的铁路行政当局”。
“在为期一年的学徒期,年轻人在技师的经常监督和指导下学习如何使用材料和工具。然后依次派他们到工厂的各个部门去工作,参加工厂里正在进行的生产,并利用一切他们会使用的机器来从事生产,从而,他们就在最顺利的条件下接受了实际教育”。(惹奴:《《职业教育》(L’enseignement professionnel),第165页)
职业补习学校和工厂学校的设立,是由于现代大工业需要受过训练的、具有技能的工人。工人阶级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普及综合技术教育上所受到的好处,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扩大自己对青年的影晌,以及它在工人阶级中分化出一批最有才千的工人成为特殊的工人贵族、特权阶层这两种手段来求得补偿。但是随着对有技能的工人的需要量日益增加,受过技术训练的工人就越来越多,于是技术教育就从一种特权变为大家都能享受得到的东西了。技术教育提高了工人阶级的一般知识水平,而成为把现行制度改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工具了。
[1] 高级手艺学校是一种进行劳动教育的中等学校。
[2] 原文为英文Cooperative school system。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