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克鲁普斯卡娅 ->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
注释
上卷
我的生活道路(第51页)
第一次载于《少先队员》杂志1925年第2期和第3期。
克鲁普斯卡雅之父康士坦丁·伊戈纳季耶维奇·克鲁普斯基曾就读于武备学校,毕业后当了军官。娜·康·克鲁普斯卡雅曾把她的父亲称作“典型的60年代人物”。有关康·伊·克鲁普斯基最新的传记材料,见于《历史档案》杂志1955年第5期。
克鲁普斯卡雅之母伊丽莎白·瓦西里也夫娜在一所住宿学校(学院)毕业后,曾经在一些富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她亲自教克鲁普斯卡雅读书识字,甚至还给女儿编写带插图的诗歌课本(现存国立列宁格勒图书馆)。
我是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回忆录摘要)(第66页)
第一次载于《青年共产党人》杂志(1922年,第5(56)期,3月号)。
①烈克柳,让·雅克·艾里吉(1830—1905),法国科学家,著有世界地理书籍多本,曾参加1848年革命和巴黎公社。政治信仰上是无政府主义者。
② 沃多瓦卓夫(1864—1933),自由民粹主义派政论家,常为立宪民主党人、人民社会党人和孟什维克取消派分子主办的报刊撰稿。对十月革命持敌视态度。1926年逃亡国外。
③ 尼·康·米海洛夫斯基(1824—1904),自由民粹主义派的思想家,实证论哲学家,主观学派的社会学家,政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他曾批判过马克思主义。
④ 《论劳动和奢侈》,列夫·托尔斯泰于1886〜1891年论文集的书名,即他的论文《我们该做什么?》的第39章。在90卷的《列夫·托尔斯泰全集》中,这一章编入时没有标题,因为这一标题不是托尔斯泰加的(参见 《列夫·托尔斯泰全集》(九十卷集),第25卷,第392—405页)。
⑤ 《中介》出版社(1884—1925),列夫·托尔斯泰创办,其宗旨为出版最廉价的人民读物。继列夫·托尔斯泰之后,担任该社领导人的有捷尔特柯夫、比留柯夫,还有伊·伊·戈尔布诺夫一波沙朵夫。
⑥ 米尔托夫(拉甫罗夫)(1823—1900),民粹派思想家,主观学派社会学家,政论家,“土地和意志协会”会员,其后为民意党党员,第一国际成员,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书信往还。
在《历史信札》一书中(1869年出版),拉甫罗夫站在民粹派的立场上,从社会学主观学派的方法出发来探讨表述“批判地思考的人”的条件和任务这一问题,他认为这种人乃是社会进步的代表。
⑦ H.B.谢尔古诺夫(1824—1891),革命民主主义者,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唯物论哲学家,别林斯基、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研究者,支持农民革命,反对“从小事入手”的自由民粹主义理论,著有《教育通信》 和其他有关用革命民主主义精神进行公民教育的书籍。
⑧ 谢·尼·尤沙柯夫(1849—1910),俄国经济学家,政论家和社会学家,自由民粹主义的思想家,曾批判过马克思主义。
⑨ 确切的书名为:H. И.吉别尔:《原始经济文化概论》(1883年)和瓦·巴·沃龙佐夫:《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1882年)。
⑩ M. И.布鲁什涅夫(1864—1937),1888年至1892年间俄国最早的社会民主小组的组织者之一。1892年,小组解散后,曾被流放十年,以后脱离革命工作。
在斯摩棱斯克夜校工作的五年(第73页)
第一次用《在斯摩棱斯克的教学工作(回忆录片断)》为题发表在1929 年第2期《教育通报》上(该刊系1922〜1929年由莫斯科国民教育局出版的社会教育月刊)。
娜·康·克鲁普斯卡雅在本文中描述了她在彼得堡涅瓦关卡外斯摩棱斯克村成年男工第一星期日夜校的工作情况(该校每周授课二至三次,时间在晚上,星期日则在午后)。
① 安·米·卡尔梅柯娃(1849—1926),进步的社会活动家和马克思著作以及科普著作的出版家;与“劳动解放”组织和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曾大力资助《火星报》;90年代在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任教;十月革命后在列宁格勒师范学院工作。
弗·雅·阿布拉莫夫(阿夫拉莫夫)(1845—?),沃尔柯沃村一所学校的国民教师;90年代任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教员,后来成了成人教育方面杰出的活动家。
② 陶瓷慈善会 斯摩棱斯克村陶瓷厂附设的福利慈善机构。
③ 阿·亚·雅库波娃(1870—1913),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的教师;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成员(为此曾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达四年之久);后来,她同情“经济派分子”,与孟什维克打得火热。
④ 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卷,第60—64页。
⑤ 克鲁普斯卡雅在此处提及的斯摩棱斯克夜校的几位教师,其中很多人后来都从事了大量的党的工作、社会工作和教学工作。
普·弗·库捷尔里(1859—1944),民意党人,1903年起成为布尔什维克,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俄国妇女运动积极的活动家;90年代任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教员;十月革命后从事过新闻工作和党史工作。
尼·列·米雪梁柯夫(1865—1942),职业革命家,民粹派分子,1901年成为布尔什维克;90年代任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教员;十月革命后任《真理报》编委,国家出版社社务会议主席,国家学术委员会委员,苏联大百科辞典副主编,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恩·伊·鲁巴京娜(1865—1930),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教员,俄国杰出的教育家尼·亚·鲁巴京之妻;十月革命后在列宁格勒革命历史档案馆工作。
奥·阿·费拉托娃(1866—1948),娜·康·克鲁普斯卡雅中学时代的女友,在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任俄语和文学教员;十月革命后曾在列宁格勒市工农速成中学和中小学任教。
安·伊·捷秋林娜(1866—1948),彼得堡斯摩梭斯克星期日夜校的教员,斯摩梭斯克国民阅览室图书管理员;1917年入党;十月革命后从事图书馆工作。
⑥ 《上帝见到真理,但不很快道破》,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 (1872年)。
⑦ A. Г.巴兰诺夫(1844—1911),诺沃托尔日师范学校校长;著有国民学校教科书多本;其中有一部分从80年代直至十月革命曾印行数十版(如识字读本,阅读课本,地理教科书)。
⑧ 《斯姆林村纪事。俄国农民生活片断》,俄国民粹派作家П.В.査索基姆斯基(1843—1912)写的小说。
⑨ Д.Л.莫尔朵夫采夫(1830—1905),俄国作家和历史学家,著有多本历史小说。
⑩ 《斯巴达克》17世纪罗马纪元历史故事,意大利作家、批评家和历史学家拉法艾洛·若瓦里阿尔(1838—1915)所著。著者曾参加民族解放运动。
⑪艾尔克曼一沙特里安,法国作家艾弥尔·艾尔克曼(1822—1899)和亚历山大·沙特里安(1826—1890)所用的笔名。
⑫ 贝尔纳·艾德华(1850—1898),美国作家,新闻记者,风靡一时的幻想小说《回首往事》(俄译本为:《在二〇〇〇年》)一书的作者。
⑬ 国民图书阅览室是90年代为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开设的,由社会和私人资助,但其业务活动受到沙皇政府的严格控制。
⑭ 彼·库·扎波罗茨(1873—1905),社会民主党人,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会员;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村国民图书馆马克思主义小组负责人。
⑮ 这些教师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了党的积极活动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尼·米·克利波维奇(1856—1920),90年代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教员,民意党人,后来成了布尔什维克,任《火星报》经理;在1905〜1907年的革命年代里,为党做了大量工作。
尼·尼·雅柯夫列夫(1870—1966),苏联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90年代在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任教员,矿业学院教授(1899),俄国古生物学协会创始人之一(1916)和协会深孚众望的会长;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1921)。
亚·里·卡坦斯卡雅(1872—1963),原为民粹派,后来成了布尔什维克,90年代在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任教员;十月革命后供职于《走向新学校之路》杂志、国家学术委员会科教部、克鲁普斯卡雅共产主义教育学院。
⑯ Д.M.罗加切夫(1851—1884),俄国革命家,民粹派,曾在彼得堡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后来又到农民中进行这种宣传,1878年被判服苦役。
⑰ 伊·瓦·巴布石金(1873—1906),职业革命家,布尔什维克,是列宁的学生和列宁在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最亲密助手。
⑱ A. H.斯特兰诺留布斯基(1839—1903),俄国数学教学法家,海洋学院教授;彼得堡别斯吐日内夫高等女子学堂的负责人之一。
⑲ 圣经基督教派系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期间流行于欧洲许多国家 (包括俄国在内)的一种宗教派别;90年代与洗礼教派合并。
⑳俄国技术协会成立于1866年,其宗旨是促进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设有技术教育常务委员会,开办了一些学校来培养技术干部,并为成人和儿童举办了许多短训班和普通教育学校。
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的技术班于1889年开办。1894年获准开设一些非技术课程,如:地理,历史,文学。
㉑ 兹·巴·克尔日伊然诺夫斯卡雅(涅夫佐罗娃)(1869—1948),职业革命家,布尔什维克子;彼得堡斯摩棱斯克星期日夜校地理教员;十月革命后供职于教育人民委员部和克鲁普斯卡雅共产主义教育学院。
㉒ 雅·普·科罗布卡,彼得堡亚历山大罗夫工厂工程师,马克思主义小组领导人;90年代曾在彼得堡一些中等学校担任数学课。
㉓ 《工人事业》报,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秘密报纸,创刊号由列宁编审出版。1895年12月9日凌晨,创刊号被警察查获,未能问世。
㉔ 格·马·克尔日伊然诺夫斯基(1872—1959),共产党最老的活动家,列宁的朋友和战友,苏联杰出的电气科学家,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电气化委员会主席,苏联国家计委领导人。
B.B.斯达尔科夫(1869—1925),曾参加彼得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小组,是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会员; 1905〜1907年革命后脱党。
㉕ 克鲁普斯卡雅于1896年8月被捕,曾在狱中被关押7个月之久,随后一年受到特殊的监视,直至被判处三年流放为止。
妇女与儿童教育(《女工》一书捕录)(第95页)
《妇女与教育儿童》,娜·康·克鲁普斯卡雅1899年所著《女工》一书的第三章。该书最初由《火星报》于1901年在慕尼黑出版,未署作者姓名。
写一本有关俄国女工的书是列宁的主张。克鲁普斯卡雅回忆说:“还在流放时期,1899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与党组织的通信中,曾经谈到他想为秘密刊物撰写文章的一些题目,其中有一本书名就叫《妇女与工人事业》”(见列宁著《论妇女解放》一书克鲁普斯卡雅所写的序言,1934年版,第4页)。
①妇女在家庭中只不过是奴隶而已。这种从属地位使她深受影响。妇女毫无权利,备受欺压。——作者注
②参见列夫·托尔斯泰著《黑暗的势力》,芳信译,作家出版社1955年,第123—124页。——译注
论自由学校问题(第101页)
此文最初发表于《自由教育》杂志1909~1910年第7期(1910年3月)。
①俄国和国外报刊上发表的有关自由学校问题的文章(时在20世纪初叶),内容形形色色,各不相同。这些文章主要只触及到一些纯教育方面的问题(批判呆板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上的专横作风等等),而未涉及社会教育问题、整个教育制度的民主化问题、教育制度的统一问题以及各级教育的普及性等问题,大多数文章都赞成所谓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是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在许多国家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教育流派。支持这个流派的人猛烈抨击和严厉谴责当时教育机构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机械训练、呆读死记的表现,以及摧残儿童个性的作法。他们反对对儿童进行任何的强制,主张儿童有权自由表现自己的个性,提倡儿童人人都要自由发展,不必加以约束。
拥护自由教育的人在捍卫必须使儿童和谐地发展这一思想的同时,都一致指出各种形式的儿童生产劳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必须使教育与学校周围的环境保持联系。他们同时还主张教学内容应随儿童兴趣和愿望的变化而变化,极不重视教学的系统性,认为没有必要去搞什么教学大纲、教科书、固定的课程表和一定的作息制度。因此,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育研究上让教师享有充分的自由。
②波尔·拉科姆(1848—1921),法国教育学家,著有《根据儿童心理进行的教育》一书。
是否应教男孩做“女人家的事”(第107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自由教育》杂志,1909~1910年,第10期(1910年6 月)
① 指1909年。
② 《教育通报》,供家长和教师阅读的科普刊物。1890年〜1917年每月在莫斯科出版。
教育管理工作的两种方法(第111页)
此文第一次载于《自由教育》杂志1911~1912年第3期。
1911年8月12日,克鲁普斯卡雅致书《自由教育》杂志编辑部,提出“最好把关于两种方法的那篇文章和《向母亲们进一言》发表在连续的两期上,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两文涉及的是同一主题。”(见《克鲁普斯卡雅敎育书简》第19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① 肯尼希·舒尔茨(1872—1932),德国教育家,右翼社会民主主义者,1906年起任社会民主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著有《教育改革与社会民主》一书。
无产阶级的儿童(第117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1912年9月19日《真理报》,署名娜·康·。
家庭与学校(第119页)
此文写成日期不晚于1913年1月4日。
克鲁普斯卡雅1913年1月4日致书《自由教育》杂志主编伊·伊·戈尔布诺夫一波沙朵夫说:“现奉上《家庭与学校》一文。目前彼得堡正在召开有关家庭教育的代表大会,此文也许是适时的。”(见《克鲁普斯卡雅教育书简》 第25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全俄家庭教育代表大会于1912年12月31日~1913年1月6日在彼得堡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共1253人。在讨论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时,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趋向,就是把儿童的家庭教育理想化,并且把这种教育与社会教育对立起来,似乎社会教育对学龄前儿童是完全不适合的。
布尔什维克主办的《真理报》于1913年1月4日在《自由主义的软弱无力》一文中指出,“软弱无力和畏缩不前表现在这次大会的全部工作、全部讨论和决议上”。
此文第一次载于《自由教育》杂志1913~1914年第1期(1913年9 月)。
① 弗里徳力赫·威廉·奥古斯特·福禄培尔(1782—1852),德国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信徒,曾创建独特的学前教育体系。
② 德雷福斯案件系以莫须有的罪名指控法国德雷福斯(犹太人)的间谍案件,由法国反动军事当局于1894年一手炮制而成。此案引起了法国进步力量对反动当局进行的尖锐斗争(如:左拉、法朗士等人的反抗表现)。(可参阅《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9卷第587—588页。——译注)
③ 德兰士瓦战争指英国对南非各共和国发动的侵略战争(1899— 1902),是帝国主义初期的一次战争。(可参阅程西筠、王璋辉著:《英国简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译注)
④ 施泰恩肯尼希·弗里徳力赫·卡尔(1757—1831),徳国国务活动家,1807年至1808年期间任普鲁士总理,曾进行过一系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改革,是费希特制定的民族教育计划的支持者。
⑤ 洛齐·皮耶尔(1850—1923),法国资产阶级作家,著有《一个儿童的恋情》。
关于北美和西欧的国民教育工作(迎接第一次全俄国民教育代表大会)(第128页)
此文第一次载于1911〜1914年在彼得堡出版的布尔什维克杂志《教育》 (1913年第11期,11月)。
① 指自由经济协会所属彼得堡识字委员会(成立于1861年),该会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倾向,其宗旨是在群众中开展识字运动。1865年,改隶于国民教育部,经彻底改组后,易名为圣彼得堡识字协会。
② 第一次全俄国民教育代表大会于1913年12月22日〜1914年1月3日在彼得堡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六千多人,主要是小学教师。这次会议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关这次会议的材料均发表在布尔什维克主办的报刊上(《教育》,1913年第11期;《无产阶级真理》报1913年12月〜1914年1月)。
③ 马尔丁·布兰泰(1727—1772),瑞士教育家和自然科学家,撰有多本物理和数学著作。他于1761年在加耳金斯坦创办了一所学校,企图实现“学校共和国”。
④ 贺拉斯·曼(1796—1859),美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世纪30年代〜40年代,他为了改进美国的教育工作而领导了进步的社会教育运动。
⑤ 克魯普斯卡雅在他的一些论著(如《论学校自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两种方法》、《关于北美和西欧的国民教育工作》等)中,肯定了美国学校的一些进步之处,但对欧洲和俄国许多学校的阶级一等级教育制度却持猛烈抨击态度。克鲁普斯卡雅曾把这种教育制度与美国资产阶级统一学校加以对比,认为这种学校比等级学校要进步得多。
后来,在1923年,克鲁普斯卡雅写道:“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倾向于把美国学校和美国教育理想化。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我国学校控制在沙皇政府手中,所以我们只能把它与美国学校加以对比(《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集》第3卷,第45页,1959年,莫斯科)。
她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例如,我们往往大肆赞扬美国学校,说美国学校极其民主,因为在美国学校苦力的儿子可以与总统的儿子同窗共寝。可是我们却忘了,美国的整个教育方针是适应总统的儿子的需要的,而不是适应苦力的儿子的需要的。人们往往未能透过民主的外衣而洞察其阶级实质”(见马列学院中央党史资料档案室档案)。
⑥ 弗尔·谢巴斯基扬(1858—1942)法国教育家,曾为贫民子弟和孤儿创办“蜂房”寄宿学校。
⑦ 有关该校的情况可参见《‘社会的未来’五年教育经验》(《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集》第1卷,第154—156页,1957年,莫斯科)。
致国民教师代表大会(第135页)
此文第一次载于1913年第15号(12月24日)《无产阶级真理》报。
克鲁普斯卡雅积极参加了布尔什维克筹备全俄国民教育代表大会的工作。她先后在《无产阶级真理》报上发表了下列文章:《教育工作的组织》、《马克思论教育》(此文部分材料又用于《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致国民教师代表大会》、《无党性的学校》。她在这些文章中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国民教育方面的反动政策,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克鲁普斯卡雅的这些文章,署名均用简称:娜·康·,直至60年代才为人们辨识出来(参见《教师报》 1968年2月20日)。
① 参见И.A.柯诺瓦洛夫著:《当代农民状况概述》, 1913年,圣彼得堡。
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第138页)
此文写于1913年。第一次载于《国民教育》杂志1963年第7期。
在《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一文的手稿上,标题系列宁亲笔所写。这个文件是克鲁普斯卡雅准备在第四届国家杜马上用作布尔什维克代表发言的草稿。但是,1913年6月,在讨论国民教育部1913年经费预算的报告时,布尔什维克代表宣读了列宁草拟的讲演稿(参见《列宁全集》第19卷,第 12—13 页)。
① 指内务部中央统计委员会。
② K.П.波别多诺斯采夫(1827—1907),俄国国务活动家,反动分子,专制主义的狂热信徒。1880〜1905年任元老院长。
③ 指杜马关于实行普及初等教育的法令草案,根据这一草案,宗教教区所属小学一律改隶国民教育部,但保留宗务院对小学的监督权。
④ 《新时代》是受沙皇政府资助的保皇派报纸。1868年至1917年在彼得堡出版。
⑤ M. O.孟什柯夫(1859-1918),反动政论家,黑帮分子报纸《新时代》的撰稿人。按照列宁形象的说法,此人乃是“……沙皇黑帮分子忠实的看门狗”。(《列宁全集》第20卷,第142页,俄文版)孟什柯夫在十月革命后疯狂反对苏维埃政权。
⑥ 指立宪民主党。
⑦ 巴·尼·米留柯夫(1859—1943),立宪民主党头目,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在临时政府第一任成员中担任外交部长,是策划外国武装侵犯苏维埃俄国的组织者之一。
⑧ 右派政党是大工商资产阶级、地主和上层官僚集团的反革命政党,成立于1905年10月。1907年该党解体,一部分党员成了十月党人,另一部分沦为黑帮分子。
⑨ 瓦·安·卡拉乌洛夫(1854—1910),立宪民主党人,第三届国家杜马代表。
⑩ 国家委员会系一立法机构。该委员会由官僚集团的高级官吏、军人、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组成。国家委员会经常阻挠国家杜马所通过的法令的执行,1917年10月6日被撤销。
⑪ 弗·费·巴甫连科夫(1839—1900),进步的教育家,出版家。根据他的遗嘱所捐献的款项,修建了两千所免费国民图书馆。
⑫1912年12月9日,彼得堡私立维特曼实科中学逮捕了32名学生,借口是未经行政当局许可擅自召开大会。
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第146页)
此文写于1915年,由《生活与知识》出版社1917年在彼得堡以单行本形式出版。
此书是克鲁普斯卡雅教育著作中第一部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学说的论著。本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明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历史。
克鲁普斯卡雅在撰写此书时,研究了大量原始资料和各种文献,阅读了历史上许多最有名的教育家的著作和各国与她同时代的教育家的著作。
本集编入了她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写的第一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序言。
① 约翰·贝勒斯(1654—1725),英国经济学家,曾起草一个由富人资助的组织劳动公社(友谊性)的方案,著有《关于建立劳动学院的建议》一 书,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② 指沙俄教育部(译者注)。克鲁普斯卡雅系借用列宁的说法(参见 《列宁全集》第19卷,第127页)。
③ Д.И.伊洛瓦依斯基(1832-1920),历史学家,贵族君主派的政论作家,官方历史教科书(在沙俄中小学普遍采用)的编著者。
④ 参见附录(第198页)。
⑤ 谢·尼·尤沙柯夫(1849—1910),俄国经济学家,政论家和社会学家,自由民粹主义思想家之一。
⑥ 参见《列宁全集》第2卷,第402—431页。
⑦ 阿·叶·巴达也夫(1883—1951),苏维埃和党的活动家;1912〜1914年任第四届国家杜马布尔什维克党团成员。
⑧ 指列宁所写《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一文(参见《列宁全集》第19卷,第124—134页)。
⑨ 《列宁全集》第19卷,第134页。“不是卡索的”系指国民教育部长卡索在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推行的反动政策(1910—1914)。
⑩ 《致拟出版〈教育辞典〉的出版商书》一文(参见《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集》六卷集,第1卷,第240页)。
⑪艾曼路易·费林别尔格(1771—1844),瑞士教育家,大土地所有者,经济自立的学校制度的创始人。
⑫ 罗伯特·欧文(1771—1858),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工厂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最初一批机构的组织者。
⑬ 让·安东·孔多塞(1743—1794),法国教育哲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巴黎科学院成员,吉伦特党员,立法会议国民教育委员会成员。
⑭ 热伯特·洛姆(1750—1795),立法会议和1792〜1793年法国国民,公会代表,起草了许多有关国民教育的法令草案。
⑮ 让·加任费拉特茨(1755—1827),化学家,国民公会成员。
⑯ 泛爱派是一种教育流派,他们想在18世纪德国的条件下实现卢梭的教育思想。泛爱派成立了一种教育机构——泛爱学校,这是一种独特的寄宿学校,目的是为了满足德国资产阶级的需要。这个流派的领导人物有:巴兹朵夫(1724—1790)——德萨泛爱学校的创办人;卡门别(1746—1818)——巴兹朵夫泛爱学校的同事;扎里茨曼(1744—1811)——施涅普费达尔泛爱学校的奠基人,古特斯姆特(古特斯·姆特斯)、约翰·克里斯朵夫·弗里德里希(1759—1839)——扎里茨曼泛爱学校的教师。
⑰ 让·波尔·里赫杰尔(1763—1825),德国作家,反封建的讽刺文学和教育著作《列瓦那,教育学说》(1807年)的作者。
⑱ 参见《裴斯泰洛齐教育文选》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⑲ 约翰·雅科布·波得米尔(1698-1783),瑞士社会活动家,裴斯泰洛齐的教师。他的收信人祖里茨尔(1720—1790),德国神甫,撰有许多教育著作。
⑳ 约翰·卡斯巴尔·布龙奇里(1743—1767),裴斯泰洛齐“古代瑞士人协会”(18世纪60年代瑞士爱国组织)的志同道合者。
㉑ 指裴斯泰洛齐所写《怀念人类的挚友》一文(载1782年8月8日第32号《瑞士之叶》),是为悼念裴斯泰洛齐的朋友与保护者伊沙克·伊捷林而写(参见《裴斯泰洛齐教育文选》第1卷)。
㉒ 《论农民》一文未译成俄文。
㉓ 指《致贵族卡尔·庆陈道尔夫伯爵关于职业教育与国民学校的联系的备忘录》(参见《裴斯泰洛齐教育文选》第2卷)。
㉔ 裴斯泰洛齐在《怀念人类的挚友》一文中谈到了自己的错误。
㉕ 兰喀斯特学校又称贝尔一兰喀斯特学校,是指实行在教师指导下儿童互教互学这种制度的学校。拟定这个制度的是苏格兰人安德纽·贝尔(1753—1832);伦敦的一位教师约瑟夫·兰喀斯特(1778—1838)把这一制度用于英国。
㉖ 主教协会系一宗教团体。
27 奥托·龚茨凯尔(1841—1909),瑞士教育史家,著有《裴斯泰洛齐和费林别尔格》一书。
㉘ 约翰·雅科布·威尔里(1790—1855),费林别尔格在霍夫维尔办的学校的教师。
㉙ 参见《关于北美和西欧的国民教育工作》一文注③。
30 参见阿布拉莫夫著《裴斯泰洛齐传》,1893年圣彼得堡版。
31 1816年,罗伯特·欧文在纽兰纳克创办了一个“性格形成学园”, 其中包含托儿所(1〜3岁的儿童)、幼儿园(4〜6岁儿童),还有小学(6〜16岁儿童)。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5页。
33 佛兰西斯·普兰斯(1771—1854),英国政治活动家,为扩大手工业者选举权而斗争的激进主义者。
34指罗伯特·欧文所著《论人的性格的培养》(1813—1814)。1865年首次译成俄文。
35 1789年6月17日,法国“第三”等级(农民和市民)的代表与贵族和僧侣(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国王召开的三级会议,他们自称为制宪会议,而在1789年7月9日(在巴士底监狱陷落之后几天)改称创宪会议。
36 萨尔·莫里斯·塔列兰(1754—1838),法国外交家,在五执政内阁、拿破仑一世以及后来在第二帝国时期起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37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立法会议,1791年具有创宪会议的地位。
38 国民公会是法国的代表大会,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高立法机关,存在于1792年9月20日至1795年10月26日。1792年9月22 日,国民公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39 罗伯斯庇尔(1758—1794),法国雅各宾专制时期革命政府的首领。
40 雷佩尔提(1760—1793),法国国民公会议员。
41 让·若列士(1859—1914),法国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家,法国社会主义党中央机关报《人道报》(1920年起为法共机关报)的创始人和主编。
42 路易·安东·圣一优斯特(1767—1794),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活动家,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
43布基埃(1739-1810),法国国民教育委员会委员,1793年提交国民公会讨论的改革国民教育方案的起草人。
44 有关比松辞典的问题可参见本书《〈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一书素材摘要》。
45 约瑟夫·拉卡纳尔(1762—1845),法国国民公会成员,在国民教育委员会中起了领导作用。
46 拉瓦锡(1743-1794),法国化学家,巴黎科学院成员。
47 塔列兰关于国民教育的报告是在1791年9月制宪会议最后几次会上讲的,未经讨论即转交给了立法会议。组织国民教育的方案包含了当时的某些进步思想,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是温和稳健的。
48 纳·威·西尼耳(1790—1864),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4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40页。马克思在原文此处注明了引文的出处:西尼耳《社会科学会议》第55—58页。
50 同上书第539页。马克思在原文此处注明了引文的岀处:《童工调査委员会。第5号报吿》第XXV页第169号。
5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39页。
52 马克思在原文此处注明了引文的出处:《工厂视察员报告。1865年10月31日》第118、119页。
53 马克思在原文此处注明了引文的出处:西尼耳在“全国社会科学促进协会”第七届年会上的演说,载于《总结报告》第66页。
5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
55 马克思在原文此处注明了引文的岀处:《童工调査委员会。第5号报告》第XXV页第162号和《第2号报告》第XXXVIII页第XXV、XXVI 页第191页。
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6页。
57 《哥达纲领》第3条是这样表述的:“限制妇女劳动和禁止童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4页)。
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4—35页。
59 同上,第4卷,第490页。
60 同上,第486页。
61 同上,第485页。
62 同上,第23卷,第533页。
63 同上,第534—535页。
64 同上,第535页。
65 马克思为出席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1866年)的代表拟定了一个指示。他提出的九点指示中,有六点成了大会的决议,其中包括“男女儿童和少年的劳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6—218页)。
66 克鲁普斯卡雅译出了这一决议(参见《克鲁普斯卡雅文集》四卷集,第1卷,1930年莫斯科一列宁格勒版)。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中, 这段原文译为:
“我们认为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工作的趋势是进步的、健康的、合乎规律的,尽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趋势是不正常的。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九岁起都应该成为生产工作者,正如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成人应该服从一般的自然规律一样,这就是:为了要吃饭,就应当劳动,不仅用脑来劳动,而且用手来劳动。
<……>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不把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父母和企业主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解决儿童和少年参加劳动的问题的。
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种东西:
第一,智育。
第二,体育,即在体育学校和军事操练所传授的东西。
第三,技术教育,它使儿童或少年了解一切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使用一切最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
智育和体育以及技术教育的逐渐复杂的程度,应该同儿童和少年工人按年龄的划分相适应。技术学校的一部分开支,应当以出售他们的产品所得的钱来补偿。
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能够使工人阶级大大超过中、上层阶级的水平。”
67 参见《教育管理工作的两种方法》一文。
68 科恩基,法国20世纪初叶的教育家。
69 波耳·拉法格(1842-1911),第一和第二国际的活动家,法国工人党的创始人之一。
70 奥托·卡敏尔(1865—1951),德国工程师,著作多系关于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的书。
71 巴·尼·米留柯夫:《武装的世界和军备限制》,1911年圣彼得堡版。
72 高级手艺学校是一种进行劳动教育的中等学校。
73 原文为英文 Cooperative school system.
74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表现为工具主义的形式)。杜威主张“通过动手”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让一切知识来自儿童的实际独立活动和个人经验。杜威主张依靠教育和学校达到“阶级利益和谐一致”的思想。
75 巴乌里辛·弗里德里希(1846—1908),德国教育家、新康徳派哲学家,有许多美学、教育学、国民教育史的著作。
76 参见《向母亲们进一言》一文注①(见《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集》 六卷集第1卷)。
77 狄库林·艾德孟(1852—1907),法国教育家、社会学家和政论家,法国“新式学校”的创办人。
《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一书素材摘要(第233页)
克鲁普斯卡雅的创作素材,共有26本笔记,现均保存在苏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央党史资料档案馆。《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一文的素材饶有兴味。她在这些素材中可以不必顾虑沙皇的检査制度。关于如何回避检査的情况,她在《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三版序言中已谈及。
① 皮耶尔·克洛德·弗兰芬·杜鲁(1761-1840),国民公会成员,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拥护孔多塞。
② 山岳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8世纪末叶)对国民公会革命民主团体的称呼。
③ Germinal(芽月)系法兰西共和历第七月,这一共和历系国民公会通过,从1793年10月5日使用至1806年1月1日。
④ Bpromep(雾月)系法兰西共和历第二月。
⑤ 参见本书《关于北美和西欧的国民教育工作》一文注④。
⑥ 罗宾·波耳(1837—1912)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参加第一国际第二次代表会议,致力于全面教育问题的研究。他曾于1880年在布烈沃(巴黎近郊)开办一所孤儿院,以实现自己的主张。
⑦ 《蜂房》是报纸名称。
⑧ 胡斯·扬(1371—1415),捷克人民的民族英雄,思想家,捷克改革运动的理想家。
⑨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第一次全欧两大强国之间的战争。起初具有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性质,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这一性质日益消失。这次战争以签订维斯特伐利和约告终,但这一和约并未使战前欧洲的政治组织发生多少变化。
列宁致阿·马·高尔基(第248页)
写于1916年2月8日之前,寄往彼得格勒,第一次刊印在1925年出版的《列宁文集》第三卷。现载《列宁全集》第49卷第182—183页。
克書普斯卡雅致阿·马·高尔基(第249页)
写于1915年12月14日和1916年2月8日之间,由伯尔尼寄往彼得格勒。第一次载于1961年6月17日第72号《教师报》上(见门得列维奇所写 《高尔基和克鲁普斯卡雅》一文)。
① 指克鲁普斯卡雅所著《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一书)。
论社会主义学校问题(第253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国民教育》月刊(1918年,第1〜2期,彼得格勒)。
① 显然,克鲁普斯卡雅是指自由资产阶级民主知识分子的一些社会教育团体,如识字委员会和识字协会(成立于19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活动。俄国技术协会等团体坚持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在两次革命之间的这段时期,沙皇政府已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于是就向国家杜马提出了实行普及初等教育的法令。但是这一法令也未获执行。
②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医生和教育家,她拟定了一个发展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学龄儿童感觉器官和协调动作的体系。她在很多方面赞同“自由教育”的思想。
③ 劳动教育法就是利用学生的劳动活动来向他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熟练技巧;使学生的认识活动积极起来,为此就要发动儿童运用其感觉器官。
一篇很有童思的文章(第263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机关刊《国民教育》(1918年,第1—2期,彼得格勒)。
① 巴·布朗斯基所撰《教育原理雏议》一文编入《巴·彼·布朗斯基教育文选》,第145—159页,1961年,莫斯科。
论废除童工问题(第268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真理报》(1918年2月20日,第30号)。
①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要求“禁止工厂主雇用(未满16岁的)学龄儿童参加劳动并把少年儿童(16—18岁) 的劳动时间限制为6小时”。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曾根据1917年11月11日(3月29日)《关于8小时工作制》的法令,废除了童工制。该法令第9款写道:“……1)不准雇用未满14岁的幼童参加劳动,2)未满18岁的童工一昼夜的劳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见《临时工农政府报》,1917年10月30日,第2号)。
1919年第八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俄共(布)党纲指出:“……由战争所引起的严重破坏和世界帝国主义的进攻,迫使苏维埃政权不得不采取下述退 一步的办法……允许14岁至16岁的少年参加劳动,限定工作日为4小时……”(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卷,第58页,第8版,1970年,莫斯科)。
② 《哥达纲领》第3条是这样表述的:“限制妇女劳动和禁止童工”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9卷,第34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1卷,第273页。
⑤ 显然,克鲁普斯卡雅是指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章(第6节)和第13章(第3节和第9节)。马克思在揭露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进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部残酷性时,提出不必禁止童工,而是要使这种劳动在适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的条件下进行。马克思写道:“……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 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530页)。
⑥ 给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1866年)代表的指示是马克思写的。他提出的九点指示中,有六点成了大会的决议,其中包括“(男女)儿童和少年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6卷,第216—218页)。
⑦ 法令草案于1917年11月30日抄送劳动人民委员部,草案规定在安排少年儿童劳动时应使他们有学习的机会,并让他们逐步熟悉各种生产。
职业教育的任务(第272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每周附刊《国民教育》(1918年第2期,6月2日)。
① 工人大学系一种人民大学,是在工人组织的倡议下于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兴办的。
俄国的人民大学出现于20世纪初叶,正值第一次俄国革命风起云涌之际。1917年10月之后,人民大学的网点有所扩大,成了整个教育机构体系中的一个部分。随着工人大学的发展,人民大学相继停办。
教师联合会和国际主义教师联合会(第276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每周附刊《国民教育》(1918年第2期,6月2日)。
全俄教师联合会(全教联)是教师工会,成立于1905年4月,起初(1908年以前)叫做全俄教师和国民教育工作者联合会。在反动年代,该会停止了活动(1908年)。1917年2月革命后重新恢复,改称全俄教师联合会。在该会起领导作用的是立宪民主党人和社会革命党人。全教联的领导人对十月革命持敌视态度。共产党员教师和一些同情苏维埃政权的教师退出了全教联,建立了国际主义教师联合会。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18年12月23日下令解散了全教联这个反苏组织。1919年成立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工会,国际主义教师联合会遂与其合并。
本文写于全俄国际主义教师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之时。这次会议是1918 年6月2日至6日举行的。6月5日,列宁在会上发表了演说。
社瓮主义教育的理想(1918年9月20日在无产阶级文教团体代表会议上的演说)(第279页)
第一次载于《第一次全俄无产阶级文教团体代表会议记录汇编》(第56—61页,1918年,莫斯科)。
① 格奥尔格·凯兴斯泰纳(1854—1932),德国教育家,资产阶级公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理论家,主张进行宗教教育,强调学生必须绝对顺从听话,认为普通教育的内容只限于对青年工人进行职业训练。
② 参见《列夫·托尔斯泰教育文集》第243页,1953年,莫斯科。
③ 斐迪南·拉萨尔(1825—1864),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是德国工人运动中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之一的创始人。他在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时,站在反对革命和阶级斗争的立场上,主张工人与资产阶级国家和平共处,期待自上而下的改革。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批判了拉萨尔的观点(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3卷,第1—25页)。
④ 法国教师的工团主义运动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主张各个教师组织与工人的工会运动团结合作并建立密切的联系,因而受到政府的镇压。
⑤ 若尔日·本扎曼·克列孟梭(1841—1929),法国政治活动家,反动分子。1906—1909年和1917—1920年期间任总理,是武装干涉苏联的策划人之一。
⑥ 罗惹·库吉列(1881—1973),法国教育家,“新教育”的代表人之一。他创造了学生分组教学法(每组2〜5人,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各种课程)。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全俄第一次学校教育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摘要)(第 287 页)
1920年8月16〜2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全俄第一次学校教育科、省国民教育处代表大会,克鲁普斯卡雅在大会上的发言载于教育人民委员部出版的周刊《国民教育》(1920年,第71—73期,11月1日)。
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进一言(第290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共产主义教育》杂志(1920年,第1期,11—12月号)。
① 指1920年9月召开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的决议。该决议指出必须成立统一的国家机构来领导全国政治教育工作。
② 所引决议系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所通过。
③ 参见《无产阶级文化》杂志,1920年,第17—19, 83—84页。
综合技术教育学校(第293页)
这里发表的材料是克鲁普斯卡雅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报告提纲之一,她准备在俄共(布)中央召开的党的国民教育会议上做这个报告。这次党的会议于1920年12月31日至1921年1月4日在莫斯科召开,会议的宗旨是为迎 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准备有关组织全国教育工作的材料,并根据苏维埃政权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任务,讨论有关改组教育人民委员部的机构问题。
关于综合技术教育学校的提纲(第295页)
第一次编入里亚波所著《苏维埃教育制度中的职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问题》一书(1929年,哈尔科夫)。
这里发表的材料是克魯普斯卡雅在党的第一次国民教育会议(1920年12月31日至1921年1月4日)上的报吿提纲之一。由于克鲁普斯卡雅患病,她所撰写的这一报告提纲由卢那察尔斯基代读。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是这次会议的一个最重要的议题,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综合技术教育学校是“社会教育的基础”,而有人却主张实行“单一技术”教育。克鲁普斯卡雅在提纲中主张实行综合技术教育。而格·费·格林柯和奥·尤·施米特则主张早期实施狭隘的专业教育。这一争论一直持续到会议结束以后。
列宁对克鲁普斯卡雅的提纲写了评述。
① 显系“教师”之误。
共产主义教育问题(第298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女共产党员》杂志(1921年,第8—9期,1〜2月号)。
① 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第一项法令是1917年10月29日发布的教育人民委员告俄国公民书。其中谈到有关“成立对全体公民统一的、绝对非宗教性的多级学校”的问题(见《苏联国民敎育》。1917〜1913年期间文件汇编,第8页,1974年,莫斯科)
由于实行统一的教育制度,全体儿童不论其家长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如何,都能获得同样的普通教育知识、劳动技能和熟练技巧。实行这一制度的前提是教育和教学的目的一致,基本的教育原则一致,各级学校相衔接。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行这一原则。
② 显然,克鲁普斯卡雅指的是二月革命后在立宪会议选举时的选举权;当时公民权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并未消除.
③ 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党党纲写道:“……由国家供给全体学生以衣、食、鞋袜及教材”(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卷,第48页,第8版,1970年,莫斯科)。
1918年至1921年期间,通过了一系列关于供给儿童伙食,特别是免费供给儿童伙食的法令。但是,1921年夏天克鲁普斯卡雅写道,“然而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经济的普遍凋蔽,我们至今未能实现普及教育,未能建立统一的学校,未能由国家负担学生的费用”。实际做到的只是大大扩充了收容孤儿的儿童之家,以及对部分家庭经济最困难的劳动人民出身的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帮助。
④ 统一劳动学校这一名称见于苏维埃政府关于普通教育学校的第一个法令——俄罗斯联邦统一劳动学校章程。该章程经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批准,于1918年10月16日公布。章程把学校分为各种初等和中等学校(古典中学,实科中学,商业学校,等等),除高等学校外,凡隶属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学校均授予新的校名。统一劳动学校学习期限为九年,分为两级,均为免费并实行男女合校,坚持非宗教性质。明文规定“生产劳动乃学校生活之基础……”(第12条)和“劳动学校的教学在一级和二级阶段均具有普通教育的综合技术教育性质”(第13条)。
章程还规定了学校工作的制度和学校自治的基本原则。在公布这一章程的同时,还下达了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通告《统一劳动学校的基本原则》。这两个文件均见《苏联国民教育》(第133—145页,莫斯科)。
论妇女职业教育问题(第304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真理报》(1921年2月27日)。
论学校建设(国家学术委员会科学教育部提纲)(第306页)
第一次刊印(据俄罗斯联邦国立中央档案馆档案)。
① 国家学术委员会科教部系根据1921年2月11日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批准的教育人民委员部章程于1921年6月成立的。克鲁普斯卡雅于6月28日召开的科教部会议上根据这一提纲作了报吿,而提纲则于1921年7月4 日通过。这一提纲成了国家学术委员会对各科学研究所下达指示的根据。
② 学校合作社建立于20年代,其任务是负责供应学生在校的早餐和教学用品。克鲁普斯卡雅在《论学校合作社》一文和她所作的报告《二级学校的社会政治教育》(见《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集》十卷集,第3卷,第149—153,166—168,178—179页,1959年,莫斯科)中均曾指出:学校合作社应发展为生产性质的合作社,而非商业性质的合作社。她认为,全体学生一律参加的这一生产合作社能够成为用集体主义精神进行劳动教育的一种手段。由于学校的物质基础薄弱,学校合作社后来未能得到推广。
③ Text-book——教科书,指南。
在俄国共靑团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第309页)
第一次载于俄国共育团第四次代表大会速记报吿汇编(1925年,莫斯科)。
① 俄国共青团第四次代表大会1921年9月21〜28日在莫斯科召开。
② 克鲁普斯卡雅指的是1921年9月22〜29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全俄各省国民教育局代表大会。
③ 俄罗斯电讯社。
④ 工厂学校,即工厂艺徒学校。根据共青团的倡议,1919〜1920年创办了此种学校。从1921年起,工厂学校发展成为群众性地培养专业技术工人的一种形式。最初,工厂学校招收具有小学程度的少年工人,学习期限三至四年,教学计划包含七年制中学的普通教育、社会政治教育、一般技术和职业训练以及生产教育。后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迫切需要干部,学习期限缩短为一年半至两年,压缩了普通教育课程,扩大招收七年制中学的毕业生入学。工厂学校是各个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首先要满足企业对干部的需要。为了满足那些不能自办工厂学校的企业对干部的迫切需要,1940年建立了劳动后备学校体系,同时对大多数工厂学校进行了改组。到了60年代,劳动后备学校改为城乡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期限不一。进入70年代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学习期限三至四年。
论青年共产主义教育问题(第312页)
此文第一次载于《青年共产党人》杂志(1922年,第8—9期)。
① 《工人思想》是“经济派”的机关报,1897年10月出版,1902年12月停办。列宁在许多文章及《怎么办?》一书中,都对《工人思想》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② 苏维埃党校分为一级和二级两种,是1920〜1934年为培养基层党、苏维埃、共青团工作人员而开办的。学习期限一至二年。
一级学校的任务(第318页)
第一次载于《走向新学校之路》杂志(1922年,第1期,7月号)。
《走向新学校之路》杂志(1922—1933)是国家学术委员会科学教育部机关刊。该刊的宗旨是团结一切赞成统一劳动学校这种主张的教育家,让他们去探索建立新的、苏维埃学校的途径。1930〜1933年,该刊为马克思主义教师协会的机关刊。该刊从第2期起由克鲁普斯卡雅任主编。
该刊第1期在发表克鲁普斯卡雅文章的同时,还发表了布朗斯基写的《小学的教育任务》,戈尔东写的《新式学校,原则、结构和方法》以及沙茨基写的《是学校为了儿童还是儿童为了学校》(第2期续完)。这几篇文章加有如下编者按语:“这几篇文章虽然实质上谈的是同一问题,但每个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却各不相同。编辑部认为,同时刊登这几篇文章可以充分阐述所涉及的问题。”
克鲁普斯卡雅在文中论述了苏维埃初等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以及这一工作与生活、与研究群众的劳动活动、与组织儿童参加集体的公益劳动的密切关系。她还提出,自治是学校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布朗斯基的文章着重讲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小学与群众的联系以及培养儿童积极参予周围生活的志趣。
沙茨基的文章特别强调环境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问题。
戈尔东反对小学实行课程教学制,主张改为按综合法讲授具体的生活材料。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各个课程的材料都集中为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综合体。
谈教学大纲问题(第327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走向新学校之路》杂志(1922年,第2期,9月号)。
① 1918年9月通过的《统一劳动学校章程》和《统一劳动学校的基本原则〉只规定了苏维埃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但是,在1918〜1920年,全国性的大纲尚未制定。1921年成立的国家学术委员会科学教育部成了制定普通教育学校新教学大纲的中心。该部制定的一级学校和二级学校教学大纲一直用到1931年。
新教学大纲的总的构思,克鲁普斯卡雅已在科教部1921年7月4日通过的有关学校建设的提纲(见本书第255页)中谈到了。
制定一级学校教学大纲的主要工作是由布朗斯基和沙茨基负责的。
制定二级学校第一圆周阶段(即5〜7年级)和第二圆周阶段(即8〜9 年级)教学大纲的工作是由M.M.皮斯特拉克主持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的。参加这项工作的有教学法工作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莫斯科市列别辛斯基实验示范公社学校的教师。
到1922年末,已制定的有:一级统一劳动学校大纲、二级学校第一圆周阶段、二级学校第二圆周阶段的教学大纲的草案。1923年3月5日,教育人民委员部部务会议通过了上述三种大绢的革案,决定在此基础上使大纲进一步完善详尽。
1923年7月15日,教育人民委员部部务会议同意了一级学校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学大纲,以及二级学校一年级教学大纲,并将这些大纲印发下达供各实验示范学校讨论和试行。
大纲把全部教材分为三个部分:(1)自然界、自然资源和自然力;(2)人对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利用;(3)社会生活。这三部分的材料统一在总的综合性题目之中。大纲分为两种:城市一级学校用和农村一级学校用;两种大纲均应保证统一的知识量。
1924年,出版了一级学校全部四个年级的教学大纲,其中着重指出了社会学科、劳动知识、自然学科、数学和本族语的总的知识量。
预计在三年内(从1924〜1925学年到1926〜1927学年)使所有一级学校全部逐渐过渡到按新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二级学校第一圆周阶段(即5、6、7年级)的教学大纲汇编于1925年出版,包括下列课程的教学大纲:社会、自然、物理、化学、数学、本族语、文学、地理和外语。同时,每门课程的教材安排体系要服从总的综合性题目。过渡到使用5、6、7年级的新的教学大纲,规定在三年期限内,即从1926一1927学年到1928—1929学年。
上述大纲见于下列两书:《一级统一劳动学校新教学大纲》,莫斯科,1924年,《二级学校第一圆周阶段(5、6、7年级)教学大纲》,莫斯科,1925年。
1927年,根据各校执行新大纲的经验,修订出版了一级和二级学校教学大纲(参见:《统一劳动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法说明书》,第1〜4册,莫斯科,1927年)。这次出版的大纲第一次纳入了1〜7年级劳动教学的材料。
二级学校第二圆周阶段(8、9年级)普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于1927年出版(第5、6册)。
这两次新编的教学大纲(1924、1925年和1927年)在教育界统称为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
这些大纲促使教师注意加强学校与生活、与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以及共产党政策的联系。这些大纲也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这是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的优点的一方面,也是它与旧时学校的教学大纲和1919〜1921年大纲参考材料原则上不相同的地方。
但是根据统一的综合题目来制定大纲的做法证明是不妥当的。综合性地安排教材往往导致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十分牵强,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因此,1931年就改变了综合性的结构。从此以后,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大纲均按课程体系制定。
娜·康·克鲁普斯卡雅不止一次地指出综合性有变为偶像的危险,极力反对教学大纲之间的主观臆想的、牵强附会的联系。她在《谈教学大纲问题》 一文中说,综合性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内容,只有在低年级适用,以后还是得按课程分(参见本书第256页)。
执行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的时期,是从原则上改革和更新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之后,到30年代初期,苏维埃学校已能保证学生具有相当广阔的社会政治视野和总的发展水平,而这是革命前的和资产阶级的学校所不可与之比拟的。
但是,中小学校有一个根本的缺点未能克服,就是它为中等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输送的人才水平还不够高,科学基础知识还掌握得不够牢。废除综合性的大纲并不是否认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1932年8月25日,联共(布)中央关于教学大纲和学校制度的决定中已指出了这种联系所存在的缺点及加强这种联系的必要性。
② 指《七年制统一劳动学校教学大纲》一书(莫斯科,1921年)。
③ 分科制——为了实行专业化在中小学高年级分为许多科,但保持共同的基础教学内容。
无产阶級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336页)
第一次载于《真理报》(1922年10月8日)。
①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系文学艺术领域里无产阶级独立的文化教育组织, 成立于1917年9月,不受资产阶级国家的管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领导人在捍卫其独立性的幌子下,使这一组织走上了脱离无产阶级国家领导的道路。他们对文化遗产的意义估计不足,企图摆脱群众文教工作的任务,坚持通过实验的途径建立纯无产阶级文化的错误理论。
列宁、联共(布)中央和克鲁普斯卡雅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这一宗派主义和分裂主义的立场。
20年代中期,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地方组织改由工会管辖,1932年由于文艺团体改组而解散。
② В.Ф.普列特涅夫(1886—1942),曾于1921〜1932年任“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央委员会主席。
组织自学(第341页)
第一次以《读什么和学什么》丛书的一个分册的形式出版(1922年,莫斯科)。
1919年3月,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联共(布)党纲指出,学校及教育方面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国家全面协助工农自学及其自求深造(建立校外教育机关网;图书馆,成人学校,人民文化宫,大学,短期训练班,讲演会,电影院,艺术工作室及其他等等)”(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卷,第49页,第8版,1970年,莫斯科)。
克鲁普斯卡雅主张,必须为自学者拟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法指导书,出版参考书、科普读物和自学杂志,推广各种形式的函授教育。克鲁普斯卡雅对自学问题写了很多文章,发表了很多演说。1922年成立了国家自学委员会,以后多次召开了全俄各种会议来讨论有关组织自学的问题。
在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和科技革命的形势下,不断更新社会全体成员的知识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因此,1973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的 《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法律基础》中,有一条专门谈到自学问题:“12.为了促进公民的自学并提高其文化水平,特开办人民大学、讲习班、短训班、共产主义劳动学校及其他社会形式以普及政治和科学知识。国民教育各机关和机构均应协助组织公民的自学。”该文件的第19条指出,中等普通教育学校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他们(指学生——编者)不断完善自己知识的志向以及独立补充知识、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苏联国民教育》,第96页和97页,1974年,莫斯科)。
① 泰罗·弗雷徳里克·温斯洛(1856—1915),美国工程师,创立了工厂管理法,旨在尽量缩短劳动时间并合理地利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泰罗制度是用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的。
② И.И.伊万纽科夫(1844—1912),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教授。他承认经济现象的历史正确性和进化情况,支持温和的民主改革。
③ 擒自普希金:《诗人》(《普希金抒情诗选集》(下),査良铮译,第19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
④ 威康·詹姆士(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撰有情感理论和“意识流”理论的著作多本。他在哲学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也是实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⑤ 见威廉·詹姆士:《心理学》,第223页,第8版,1922年,彼得格勒。
⑥ 伊·伊·斯克沃尔佐夫(斯杰潘诺夫)(1870—1928),党和国家活动家,撰有经济学、历史学和无神论方面的著作多本,曾翻译过马克思的 《资本论》三卷及其他著作。他是俄罗斯联邦首任财政人民委员,《消息报》 主编(1925〜1928),列宁研究所所长,1921〜1925年任俄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25年起为俄共(布)中央委员。
⑦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第250—251页注。
⑧ 同上书,第251页注。
⑨ A.A.波克罗夫斯基:《图书馆工作》(论人民图书馆的文化和社会工作),第6页,1919年,莫斯科)。
⑩ 孟德斯里·詹姆斯(1848—?),19世纪90年代兰开夏纺织工会的领导人。
⑪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第101—102页。
与流浪儿现象作斗争(第365页)
第一次载于《真理报》(1923年3月7日)。根据克鲁普斯卡雅所著《少先队运动的道路》一书第2版,莫斯科1928年刊印。
① 1910年,沙皇俄国共有250万流浪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流浪儿人数又急剧增加。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为消灭儿童流浪现象展开了斗争,拨出了经费,开办了许多儿童之家。但是,由于国内战争的影响,经济凋蔽,特别是由于1921年的旱灾,据克鲁普斯卡雅证实,流浪儿至1922年已达700万人。为了联合各个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来消灭流浪儿现象,根据捷尔尔斯基的提议,1921年2月成立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儿童委员会,负责建立儿童之家以收容流浪的少年儿童,安排他们从事劳动,并对他们进行职业训练。1924年7月24日成立的“列宁基金会”在拨款开办儿童之家这一工作中起了突出的作用。1917年,孤儿院收容的儿童只有3万人,而1923年,儿童之家 收容的少年儿童已达80万人左右。
当时俄罗斯联邦的许多儿童之家、收容所和公社的教育工作都搞得很好。
1924年,为了发动社会力量来反对流浪儿现象,成立了“儿童之友”协会。随着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流浪儿人数逐渐减少。到30年代中期,流浪儿现象已基本消灭。
② 指保障未成年人的社会权利处。
浅论教师(第369页)
第一次载于《真理报》(1923年3月27日)。
弗·伊·列宁在他所写的《中央委员会给教育人民委员部党员工作者的指示》和《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均发表于1921年2月)两文中,都提出要特别注意吸收具有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的教育家参加工作,并把他们安排在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地方机关和中央机关担任负责工作。同时指出,非党专家必须在党员监督下进行工作。教学内容,特别是社会科学和共产主义教育的内容,只能由共产党员来确定。列宁讲到要善于发现和使用专家,实现教育家与党员领导人的合作(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2卷,第 110—111 页,第 112—116页)。
教育人民委员部吸收了巴·彼·布朗斯基、H. H.约尔丹斯基、C.T.沙茨基、H.B.契诃夫等非党专家参加了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领导工作。
克鲁普斯卡雅此文捍卫了党在对待专家问题上的路线,反对在所谓与资产阶级倾向作斗争的幌子下对专家一律持怀疑态度。约尔丹斯基、沙茨基和其他许多专家在参加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后,他们的全部活动充分表明他们无限忠于苏维埃新学校并且真诚拥护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
① P.B.拉法伊尔(法尔布曼)于1921年至1923年任莫斯科国民教育局局长。1927年,由于他积极参加“反对派联盟”的派别活动而被开除岀党。
② H. H.约尔丹斯基(1863—1941),革命前系进步的国民教育活动家。1921〜1922年为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部务会议委员和儿童社会政治教育事业管理总局局长。晚后,在莫斯科高等师范院校任教授,撰有学校管理学方面的著作多本。
③ C.T.沙茨基(1878—1934),俄国和苏维埃教育家。1905年在校外儿童工作方面开始其教育活动o 1919年起任国民教育第一实验站站长;1921〜1933年任国家学术委员会科教部委员;1929〜1932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部务会议委员,1932〜1934年任教育人民委员部中央教育实验室主任。1928年加入共产党。撰有大量教育著作,如关于学生社会公益工作法、关于儿童集体的组织问题、关于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等方面的著作。
改革教师培养工作(第371页)
第一次载于《真理报》(1923年7月11日)。
① 指1923年3月召开的全俄第二次省社会教育科长代表大会。
② 指国民教育处。
论道徳缺陷儿童问题(第375页)
第一次载于《走向新学校之路》杂志(1923年,第9期,11月号)。
本文批判了1918年一1923年间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中间流行的“道德缺陷”概念和理论。与“道德缺陷儿童”这一概念同时并用的术语还有“妨害社会利益的”儿童,“变态心理的人”,“不讲道德的人”。属于这一范畴的儿童主要是一些在道德感情的发展上有缺陷的人。道德缺陷这一概念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布里査尔德在19世纪初叶提出的。在俄国,道德缺陷这一概念见于特罗辛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以及别里斯基等人的著作中。
克鲁普斯卡雅首先指出道德缺陷论在哲学上是站不住脚的,同时指出这种理论非人道的、露骨的资产阶级性质。与此同时,《走向新学校之路》杂志还于同期发表了巴·彼·布朗斯基写的《论所谓道德缺陷》一文,该文阐述了这一概念的起源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
俄罗斯联邦的国民教育制度(在国民教育局长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纲)(第378页)
第一次载于《走向新学校之路》杂志(1923年,第9期,11月号)。
1923年11月29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四次国民教育局长代表大会上,克鲁普斯卡雅作了报吿。她的报告提纲对有关各级教学和教育机关的整个制度作了说明,并且就这一制度如何在对国民教育进行了六年社会改造之后形成的过程作了描述。提纲阐明了这种改造的基本原则并指出了进一步发展苏维埃教育的前景。
1918年5月30日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议通过的关于各级教学和教育机关一律隶属教育人民委员部的法令,是俄罗斯联邦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稍后,又相继通过了有关国民教育制度的下列政府决议:
1919年2月20日:关于将孤儿院和其他儿童机构由社会保障人民委员部所辖改为隶属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决议;
1919年6月20日:关于扩大职业技术知识面的措施的决议;
1919年12月26日:关于扫除俄罗斯联邦居民中文盲的决议;
1920年1月29日: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总局职权范围的决议;
1920年6月4日:关于高等技术学校的决议;
1920年7月29日:关于职业技术教学的决议,
1920年9月17日:关于工农速成中学的决议;
1921年9月2日:关于俄罗斯联邦高等学校的状况;
1922年12月27日: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报告的决定;
1923年8月20日:关于制定普及教育计划的决定;
1923年12月18日:统一劳动学校的章程;
1918年1月20日: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议关于信仰自由和宗教团体的法令和1918年2月1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非宗教学校的决定宣告了学校与教会脱离;
1918年5月31日:教育人民委员部通过了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决定;
1917年12月20日:教育人民委员部学前教育处的通吿,宣布要建立学前教育的国家制度,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1918年9月3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通过了俄罗斯联邦统一劳动学校条例。
① 在20年代,长日制学校为数极少。
② 暑期学校是指20年代暑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保健活动,体育活动,参观旅行和乡土研究小组的活动,采集植物标本,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一种组织。
③ 参见《谈教学大纲问题》一文注①(见《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集》 六卷集,第2卷,第112页)。
④ 参见本书《在俄国共青团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一文注④。
⑤ 青年农民学校是农村不完全的中等普通教育学校。1923年10月,俄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批准了关于建立青年农民学校的方案。1923年11月,教育人民委员部部务会议通过了这一方案。1924年5月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同年7月共青团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会议决定都肯定了这种学校类型。青年农民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一直存在到1934年建立统一的初等和中等学校结构时为止(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1934年5月15日决定)
⑥ 设计教学法是20世纪初美国农业青年俱乐部在工作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它把各种课程的材料统一起来,使之服从于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或实际工作的培养任务。它是使理论与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知识的选择上完全从功利主义出发而对理论材料的作用估计不足。因此克鲁普斯卡雅反对把设计教学法变为一种万能的方法。
⑦ 市政劳动是指与城市经济各个领域有关的劳动。以这种劳动为基础的城市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材料没有编出。
1925年起,与工业企业有联系的七年制学校在工人区有了广泛的发展,这种学校称为七年制工厂学校。从1934年起,七年制工厂学校改为不完全中学或完全中学。
⑧ 有关教师培训制度的问题详见本书《改革教师培养工作》一文(第320页)。
⑨ 科学教学法研究会是省国民教育局的工作机关。它由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各种专业教师组成,其任务是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材料,这些材料要能反映本省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特点。它们还要编写教学法指导书,这些指导书要根据当地条件对教育人民委员部的指导文件加以补充和发展。
⑩ 工农速成中学1919〜1920年附设于高等院校,目的在于培养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农青年尽快升入高等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期限为三至四年。工农速成中学毕业后有优先升入高等院校的权利。工农速成中学在培养新型苏维埃知识分子上起了重大作用。工农速成中学于1940年停办。
⑪ 参见本书《论青年共产主义教育问题》一文注②。
⑫共产主义大学系高级党校,学习期限三至四年,培养党和苏维埃的领导干部。共产主义大学中包含培养国民教育机关领导干部的共产主义学院。
⑬ 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外,苏联其他各共和国均采用了俄罗斯联邦的国民教育制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两个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不同,普通教育学校为七年制;下一阶段为三年制的职业学校,然后为二至三年的中等专业学校和三至四年的专科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专科学校被视为不同形式的高等学校。俄罗斯联邦的工厂艺徒学校是在四年制小学的基础上开设的。
培养列宁主义者(在俄国共青团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第387页)
第一次全文载于《俄国列宁共青团速记报告》一书(1924年,莫斯科)。
1924年1月24日,俄国共青团临时全会通过决议,俄国共青团以列宁命名。同时决定把苏联当时的斯巴达克小组和少年先锋队儿童共产主义小组更名为列宁少年先锋队员儿童共产主义小组。全会决定由俄国共青团全俄代表大会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审议。俄国列宁共青团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24年7月12日至18日在莫斯科召开。在7月12日的开幕大会上,会议决定把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俄国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大会向全体团员、全体青年工人和农民发出了宣言。
这次代表大会还通过了一项决议,把少年先锋队这个儿童共产主义团体和斯巴达克儿童团体易名为列宁少年先锋队这一儿童共产主义团体,并通过了告苏联全体少先队员、全体工农子弟书。大会讨论了共青团下一步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中包括工农青年的劳动和教育问题,农村工作问题,儿童共产主义运动的任务问题,红军和红海军中的工作问题等。克鲁普斯卡雅在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培养列宁主义者》的演说。
① 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卷,第114页。
② 列宁在《政论家的短评》(1920年)一文中批评了法国和德国中派分子的两个决议,他们在这两个文件中把“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口号变成了偶像,正如第二国际的许多决议成了他们领袖的偶像一样。列宁说:“……对偶像应该祈祷,可以画十字,对偶像应该磕头,但是偶像丝毫不会改变实际生活和实际政策。”(《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0卷,第323页)
③ 参见《列宁文集》中文版第5卷,第486页。
④ 《工人之路》是1917年7〜10月间《真理报》遭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査封时所用的名字之一。
⑤ 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5卷,第299页。
⑥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论美国经济学家凯利所著《致美利坚合众共和国总统的政治经济书信》一书时写道:“历史的道路并非涅瓦大街的人行道;这条道路完全通过荒野之地,有时尘土飞扬,有时泥泞不堪,有时经过沼泽,有时穿越密林。谁要害怕尘土满身,谁要害怕鞋子弄脏,谁就不可能投身社会活动”(参见:《车尔尼雪夫斯基全集》,15卷集,第7卷,第923页,1950年,莫斯科)。
⑦ 参见《列宁全集》第32卷,第495页。
论儿童之家问题(第392页)
第一次载于《走向新学校之路》杂志(1924年,第7〜8期,7〜8月号)。
① 克鲁普斯卡雅的母亲伊丽莎白·瓦西里也夫娜曾在彼得堡巴甫洛夫学院学习。
学什么和怎么学(在俄罗斯联邦列宁共青团中央全会上的报告)(第397页)
第一次载于《共产主义教育》杂志(1924年,第5期,9〜10月号)。
克鲁普斯卡雅1924年9月20日在俄罗斯联邦列宁共靑团中央全会上的报告,在全会日程上所定的题目为《论青年团的列宁主义教育》。这篇报吿与她1924年7月12日在共青团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有着有机的联系。这篇报告曾以不同的标题发表过:《培养列宁主义者》(1924年),《论列宁主义教育》(1925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1925年)。
① 参见《列宁全集》第2卷,第13—52页。
② 指1897年6月2日颁布的缩短工厂工作时间和安排节假日休息的新工厂法。工作时间缩短为一昼夜11.5小时,节假日规定为66天。列宁1897年夏天在流放地所写的《新工厂法》这本小册子对这一法令作了透辟的分析和批判(参见:《列宁全集》第2卷,第228—271页)。
③ 爱德华·伯恩斯坦(1850—1932),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极右翼领袖,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家,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国家。
④ 卡尔·考茨基(1854—1938),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之一,初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来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叛徒,最危险的机会主义——中派的思想家;敌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德国1918年11月革命,恶毒诽谤苏联。
⑤ 参见本书《我是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一文注⑥。
⑥ 指列宁的著作《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3卷,第234,261页)。
⑦ 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版,第5卷,第486页。
⑧ 尼·康·米海洛夫斯基(1842—1904)在《英雄和群氓》一文(1882年)中把群众运动看作一种无意识的、模仿的运动,认为知识分子是一种“超阶级的”力量,能够根除人民的不幸。“英雄”与“群氓”的理论(其创始人为П.Л.拉甫洛夫)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是社会学中主观派代表人物所特有的理论,具有反动的性质。
⑨ 指1917年11月4日(17日)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上,列宁答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质问时所说的如下一段话:“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列宁全集》第26卷,第269页)。
发动群众参加学前教育工作(在全俄第三次学前教育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第 406 页)
讲话发表于1924年10月15日,第一次全文载于克書普斯卡雅著《学前工作》,1936年,莫斯科。
① 全俄第三次学前教育代表大会于1924年10月15日至21日在莫斯科召开。主要议题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工作;会上还讨论了幼儿园新的工作内容的报告、研究儿童的方法的报吿和培养学前机关工作人员的报告。
学校和少先队运动(第408页)
第一次载于《辅导员》杂志(1924年,第6期,10月号)。
工厂艺徒学校的社会政治教育(在全俄工人教育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14 页)
第一次载于《国民教育》杂志(1925年,第1期,1月号)。
全俄工人教育代表大会1924年12月15日至21日在莫斯科召开。
① 参见本书《在俄国共青团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一文注④。
② 参见《列宁全集》第31卷,第463—470页。
③ 同上书,第468页。
④ 根据1936年的苏联宪法,剥削阶级分子、过去的沙皇警察以及神职人士均无选举权。
苏维埃学校(在全苏第一次教师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20页)
第一次全文载于《国民教育》杂志(1925年,第2期,2月号)。
全苏第一次教师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至19日在莫斯科召开。岀席这次大会的有各县教师代表大会选举的1600名代表。
大会讨论了下列报告:教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态度;苏维埃建设的任务和教育在苏维埃建设中的作用:民族问题,与共青团的合作等等。克鲁普斯卡雅于1月11日向大会致贺词,1月14日发表了与流浪儿现象作斗争的演说,1月15日作了《苏维埃学校》的报告。
这次大会具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
① 参见《列宁文集》俄文版,第15卷,第417—418页,1924年,莫斯科。
②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
③ 1921年成立的国家学术委员会科学教育部成了制定普通教育学校新教学大纲的中心。该部制定的一级学校和二级学校教学大纲一直用到1931年。
④ 指安纳托里·华西里耶维奇·卢那察尔斯基。
⑤ 农民社会互助委员会(简称农互会)于1921年由社会保障人民委员主持组成,遇有各种灾情和困难时给有困难的农民以救济。
全苏第一次教师代哀大会(第434页)
本文写于全苏第一次教师代表大会闭幕之后。同时发表于《人民教师》 杂志(1925年,第2期,2月号)和《共产国际》杂志(共产国际执行局机关刊)(1925年,第2期,2月号)。《共产国际》杂志该期还发表了《大会告世界各国教师书》。本文据《人民教师》杂志(1925年,第2期)刊印。
① 《列宁选集》中文版,第4卷,第678页。
② 全俄教师代表大会1917年4月7日至9日在彼得格勒召开。大会的代表多数是城市中学教师,其中许多人同情立宪民主党,主张只是对学校进行一点温和的改革。
③ 《列宁选集》第4卷,第676—680页。
④ 扫盲站:扫除文盲站。该站对成人文盲进行识字教学。由国民教育局、工会和其他社会团体举办。初期,扫盲站学习期限为三个月,后来改为识字学校,学习期限九个月。
⑤ 指1924年的农村苏维埃选举。
⑥ 吉敏剧院是一家私营剧院,1904年由吉敏创办于莫斯科。革命后收归莫斯科市苏维埃。
⑦ 参见本书《苏维埃学校》一文注③。
为建立文明的新国家而奋斗(在全苏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第440页)
本文的摘要最初载于《真理报》(1925年5月20日)。这里发表的是1925年5月18日在大会的演说速记稿全文,曾编入《苏联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一书,速记报告,1925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出版社,莫斯科—克里姆林。
① 全苏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于1925年5月13—20日召开。
② 参见《列宁全集》第30卷,第275页。
③ 指列宁的下列文章:《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681—688页,689—692页,698—712 页)。
④ 参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记录》第196页, 1959年,莫斯科。
少先队运动(在党的国民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提纲)(第443页)
本文第一次载于《国民教育》杂志(1925年,第3期,3月号)。
克鲁普斯卡雅这一提纲是为迎接党的第二次国民教育会议而写的。这一会议原定1925年举行,后改定1929年举行,实际是在1930年4月26日至 30日举行的。
① “前哨"是各校少先队员和学生的组织,分为若干中队。“前哨”建于1922年至1934年,当时少先队组织系按生产原则建成,少先队各中队均附设在各机关和企业。1935年以后,少先队组织才开始按学校的班级建制。
少先队运动的迫切任务(在全苏第二次少先队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闭幕词)(第448页)
这次大会于1925年5月末在莫斯科召开。克鲁普斯卡雅的发言第一次载于《共青真理报》(1925年5月30日)。
① 兰喀斯特学校是指贝尔—兰喀特斯的相互教学制度,是小学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导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为低年级学生上课。因其创始人是英国教师贝尔(1753—1832)和约·兰喀斯特(1776或1778—1838)而得名。这种识字方法由于花钱少、收效快而于19世纪初叶在许多国家(美国、法国、比利时)得到了推广。俄国学校从1819年开始采用这种方法,但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
② 指全苏第一次教师代表大会。参见本书《苏维埃学校》一文注。
③ 指列宁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参见《列宁全集》第36 卷)。
④ 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486页。
⑤ 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
⑥ 同上书,第5卷。
⑦ 为纪念列宁而吸收党员的运动是为了纪念列宁逝世而于1924年吸收最有觉悟的工人大量参加到共产党队伍来的一次活动。在三个月内,吸收了24万先进工人和两万农民为候补党员。
⑧ 见列宁《论合作制》一文(《列宁选集》第4卷,第681—688页)。
⑨ “候鸟”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组织。德国“新学校”的组织者之一——古斯特夫·维列金促进了这一组织的发展。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自由的教育集体,师生应协同工作。
下卷
上一篇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