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列宁全集》 -> (2020年第二版增订版)各卷前言 旧版第39卷
《列宁全集》(2020年第二版增订版)第39卷
前言
〔说明〕录入自《〈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资料汇编·前言卷》(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
本卷收载列宁在1920年5月至11月期间的著作。
1920年4月下旬风云突变,波兰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军队,在法、英等帝国主义的唆使和支持下,悍然进攻乌克兰。与此同时,盘踞在克里木的弗兰格尔白卫军也倾巢而出,乘机发动新的进攻。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再次组织力量投入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的斗争。经过5个多月的反复较量,波兰反动势力被迫于10月12日同苏维埃俄国和乌克兰签订了初步和约。10月下旬,红军挥师南下,直捣克里木,肃清了弗兰格尔匪帮。至此,苏维埃俄国的广大国土,除远东等一部分地区外,已经全部解放,延续达3年之久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以苏维埃俄国的胜利而告结束。1920年夏天,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举行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问题是本卷涉及的一个主要问题。编入本卷卷首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是列宁论述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的重要著作。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1919年3月)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欧美很多国家相继成立了共产党。然而有些新成立的共产党虽然具有革命热情,但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思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左”的错误倾向。为了帮助它们认识和纠正错误,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撰写了这部著作。
列宁在这部著作中首先阐明了俄国革命的国际意义。他说:“所谓国际意义是指我国所发生过的事情在国际上具有重要性,或者说,具有在国际范围内重演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必须承认,具有国际意义的是我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见本卷第1页)他在这部著作中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迫切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向各国共产党介绍俄国革命的经验,指导它们结合本国实际学习和运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策略原则。
列宁论述了布尔什维克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这就是:它有着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得到了整个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无产阶级政党的这种严格的纪律能够维持并不断加强,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见本卷第5页)。布尔什维主义之所以能够建立并且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实现极严格的集中和铁的纪律,是因为布尔什维主义是在坚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俄国革命者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见本卷第6页)。
列宁回顾了布尔什维主义在俄国革命几个主要阶段的特点,总结了布尔什维克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经验,指出它善于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交替运用各种不同的斗争手段和斗争形式,为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谨慎的、周到的、细致的和长期的准备。列宁阐明了布尔什维克主义发展壮大的战斗历程,指出布尔什维主义首先是而且主要是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成长、壮大和得到锻炼的,机会主义在帝国主义战争爆发后彻底变成社会沙文主义,成为布尔什维主义在工人运动内部的主要敌人。列宁着重论述了布尔什维主义在工人运动内部的另一个敌人,即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指出“布尔什维主义是在同小资产阶级革命性作长期斗争中成长、成熟和得到锻炼的”(见本卷第12页)。他剖析了小资产阶级革命性在工人运动中的种种表现,着重剖析了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左”倾错误及其根源。
德国“左派”共产党人曲解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制造“群众”和“领袖”、政党和阶级的对立。列宁针对他们的这种错误观点,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见本卷第21页)。列宁揭露了“左派”共产党人否定政党和党的纪律这种错误主张的严重危害,指出他们的这种主张就是完全解除无产阶级的武装,就是纵容小资产阶级的散漫、动摇、不能坚持、不能团结、不能步调一致,这样必然会断送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列宁着重论述了党的领导和党的纪律对坚持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意义。他写道:“无产阶级专政是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进行的顽强斗争,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和和平的,军事的和经济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斗争。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为本阶级一切正直的人们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谁哪怕是把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稍微削弱一点(特别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那他事实上就是在帮助资产阶级来反对无产阶级。”(见本卷第24、25页)
列宁针对德国“左派”共产党人拒绝参加反动工会、抵制资产阶级议会的错误言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工会和议会的基本原则。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成立工会是工人阶级的一大进步,实现了初步阶级联合,但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和发展,工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某些反动色彩,还出现了“工人贵族”。“左派”共产党人以此为借口拒绝参加反动工会,“不在反动工会里工作,就等于抛开那些还不够十分成熟的或落后的工人群众,听凭他们接受反动领袖、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工人贵族或‘资产阶级化了的工人’的影响”(见本卷第32页)。共产党人应当做到“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应该善于作出一切牺牲,克服极大的障碍,在一切有无产阶级群众或半无产阶级群众的机关、社团和协会(哪怕这些组织是最反动不过的)里有步骤地、顽强地、坚定地、耐心地进行宣传和鼓动。”(见本卷第33页)“共产党人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善于说服落后分子,善于在他们中间进行工作,而不是臆想出一些幼稚的‘左的’口号,把自己同他们隔离开来。”(见本卷第34页)
列宁批驳了德国“左派”共产党人认为议会制斗争形式已经过时、应当坚决拒绝的错误主张,指出:“在德国,议会制在政治上还没有过时,革命无产阶级的政党必须参加议会选举,参加议会讲坛上的斗争,其目的正是在于教育本阶级的落后阶层,正是在于唤醒和启发水平不高的、备受压抑的和愚昧无知的农村群众。”(见本卷第38页)共产党人应当在资产阶级议会内部进行长期的、顽强的、百折不挠的斗争,揭露、消除资产阶级民主偏见和议会制偏见对工人和农民中的落后阶层的影响;应当“在反动议会内建立一个由坚定、忠诚、英勇的共产党人组成的优秀的议会党团”(见本卷第44页)。“左派”共产党人妄想“‘跳过’利用反动议会来达到革命目的这个难关,那是十足的孩子气”(同上)。
列宁还驳斥了“左派”共产党人笼统否定一切妥协的错误观点,指出:应当分清两种不同性质的妥协,一种是为客观条件所迫而作出的妥协,这种妥协丝毫不会削弱工人阶级对革命的忠诚,另一种是叛徒的妥协,他们屈从于资产阶级的威逼利诱;对于危害革命阶级的机会主义的妥协要善于识别并竭尽全力予以揭露,但不要以为,“只要一承认容许妥协,就会抹杀机会主义(我们正同它并且必须同它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和革命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之间的任何界限”(见本卷第48页)。他强调,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对其他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政党实行必要的通融和妥协;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必须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利益上的矛盾和裂痕,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见本卷第50页)。
列宁告诫共产党人要正确地对待错误。他说:“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这才是党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才是教育和训练阶级,进而又教育和训练群众。”(见本卷第37页)
列宁对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人寄予厚望,并给他们指明今后的斗争方向。列宁希望各国共产党人十分自觉地既要考虑到同机会主义和“左倾”学理主义的斗争这个主要的基本任务,又要考虑到这一斗争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民族构成、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必然具有的具体特点;要认识到,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政策的统一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和民族差别。他强调指出:“在每个国家通过具体的途径来完成统一的国际任务,战胜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和左倾学理主义,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都必须查明、弄清、找到、揣摩出和把握住民族的特点和特征,这就是一切先进国家(而且不仅是先进国家)在目前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见本卷第71-72页)他告诫各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善于领导自己的党,还要善于引导广大群众。他说:“单靠先锋队是不能胜利的。当整个阶级,当广大群众还没有采取直接支持先锋队的立场,或者还没有对先锋队采取至少是善意的中立并且完全不会去支持先锋队的敌人时,叫先锋队独自去进行决战,那就不仅是愚蠢,而且是犯罪。”(见本卷第72页)他还指出,革命形势错综复杂,革命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任务,必须善于掌握社会活动的一切形式和一切斗争手段,善于把不合法斗争形式和一切合法斗争形式结合起来;“一切国家的一切共产党人要普遍而彻底地认识到必须使自己的策略具有最大的灵活性”(见本卷第81页)。
列宁在评论东南欧国家办的共产国际杂志《共产主义》一文中批评该杂志发表的一些文章的作者害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空谈马克思主义,对十分明确的历史情况不作具体分析,不去努力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见本卷第128页)。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在该书出版后不久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中得到了体现、发挥和补充,这些文件成为各国共产党的行动纲领。
列宁在他草拟的《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中根据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特点,指出:“目前各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分散的共产主义力量,在每一个国家中成立统一的共产党(或加强和革新已有的党),以便百倍地加强工作,为无产阶级赢得国家政权,并且是赢得无产阶级专政这种形式的国家政权作好准备。”(见本卷第187页)列宁在《提纲》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的实质,要求各国共产党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建立苏维埃政权应该立即有步骤地进行各种准备工作。列宁强调指出,各国共产党要为建立苏维埃政权作准备,必须加强反对改良主义和“中派”的斗争,“在揭发那些改良主义者或‘中派分子’时,任何不彻底或软弱的表现都会直接增加资产阶级推翻无产阶级政权的危险”(见本卷第187页)。列宁针对“左”的错误倾向要求各国共产党“必须竭力实现‘更深入群众’和‘更密切地联系群众’的口号”(见本卷第191页),“必须经常把合法工作和不合法工作、合法组织和不合法组织结合起来”(见本卷第192页)。列宁在《提纲》中还对那些退出第二国际并愿意同第三国际接近的政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草拟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以及他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就这个问题所作的发言,阐述了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提出了防止和肃清机会主义和“左”倾思潮的影响的有力措施。文件中规定:参加共产国际的政党必须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坚决斗争;必须同改良主义者和中派分子彻底决裂,把他们驱逐出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在群众中进行组织和宣传工作,把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结合起来,到军队、农村、工会和资产阶级议会中去工作;必须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党内实行严格的纪律;等等。文件中还规定,凡愿意参加共产国际的党都应当称为“某国共产党”。列宁强调指出:“名称问题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而且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问题。共产国际已经宣布要同整个资产阶级世界和一切黄色社会民主党进行坚决斗争。必须使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十分清楚共产党同那些背叛了工人阶级旗帜的旧的正式的‘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之间的区别。”(见本卷第206页)
列宁草拟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他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代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作的报告,阐述了共产党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立场和任务。列宁分析了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指出必须把被压迫阶级的利益同笼统说的民族利益明确地加以区分,把被压迫民族同压迫民族明确地加以区分。他认为:“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见本卷第164页)共产国际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民主运动,特别要援助落后国家中反对封建主义的农民运动,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要同东方各殖民地以至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紧密联盟。列宁还指出:如果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国家以其拥有的一切手段去帮助落后国家,那么“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见本卷第236页)。
列宁的《土地问题提纲初稿》对资本主义国家农民的不同阶层的特点作了详细的分析,并相应规定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以及革命胜利后对这些不同阶层的农民应采取的策略。列宁在提纲中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论证了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强调农村劳动者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帮助下才能摆脱地主和资本家的压迫,而无产阶级如果没有农民这个同盟者,也不可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全面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指出,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制度正在经历巨大的革命危机,一方面群众的经济状况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另一方面,在极少数势力极大的战胜国中间,瓦解已经开始而且正在加深。“现在各国的革命政党都应该用实践来‘证明’,他们有足够的觉悟和组织性,他们与被剥削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足够的决心和本领利用这个危机来进行成功的、胜利的革命。”(见本卷第219页)列宁在报告中还指出:“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考虑如何在各个非资本主义国家内为组织苏维埃运动奠定头一块基石。在这些国家里组织苏维埃是可能的,但这种苏维埃将不是工人苏维埃,而是农民苏维埃,或劳动者苏维埃。”(见本卷第224-225页)
列宁在这一时期写的《给奥地利共产党人的信》、《给德国和法国工人的信(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讨论)》、《论意大利社会党党内的斗争》、《给英国共产党临时联合筹备委员会的回信》、《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等著作以及列宁同威廉·波尔和阿古尔斯基的两次谈话表明他对各国共产党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十分关心,他坚持反对机会主义和“左”倾思潮的斗争,根据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所确定的纲领和策略,对有关国家的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和组织建设及时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苏维埃俄国抗击波兰进攻的战争是这一时期列宁著作所涉及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列宁在《对开往波兰战线的红军战士的讲话》、《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工会和工厂委员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在罗戈日-西蒙诺沃区工人、红军战士扩大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在全俄农村工作干部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对〈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向波兰提出靖和建议问题的声明草案初稿〉的修改和补充》等著作中反复说明波兰的进攻是法英帝国主义唆使地主资产阶级的波兰去作推翻苏维埃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号召俄国人民全力以赴粉碎敌人的进攻。列宁还拟定了苏维埃俄国解决这场战争的指导方针。列宁的《在制革业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会议上关于共和国国内外形势的报告》、《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他在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代表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政治报告回顾了这场战争的整个进程,分析了战争的几个基本阶段和俄波双方在每个阶段的得失及其原因,说明了这场战争的国际影响。
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除了总结对波战争的经验教训、确定苏俄同波兰媾和的方针,还着重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列宁在这次代表会议上作的《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的讲话》和草拟的《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决议草案》和《对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决议的建议》以及稍后发表的《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中央监察委员会工作的决定草案》、《关于党的当前任务的意见》等文献中对党内出现的不健康情绪提出了及时的批评,为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改进党的各级机关的工作、克服官僚主义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他要求经常召开党员大会,听取意见;创办刊物,开展党内批评;制定规章制度,防止某些负责工作人员滥用权力;成立同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受理党员的申诉。
收入本卷的《青年团的任务(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和原则,阐明了共青团的性质和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任务。列宁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要由青年一代来担负;青年必须懂得他们的任务是学习;只有受了现代教育,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他们才能担当起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重任。列宁认为,青年要成为共产主义者,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他强调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某些以无产阶级文化专家自居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的产物:“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一方面的典范。”(见本卷第333页)列宁教导说,青年学习共产主义不能仅凭书本,不能脱离沸腾的实际生活。列宁在讲话中还强调在青年中弘扬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性,要求青年团必须坚持与工农的劳动相结合,通过教育、训练和培养,使现代青年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代新人。
列宁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草案中,强调在文化教育事业中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见本卷第374页),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他批判了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文化遗产、否定党的领导的严重错误。
列宁在《关于专政问题的历史》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是现代工人运动的根本问题,“谁不懂得任何一个革命阶级为了取得胜利必须实行专政,谁就对革命史一无所知,或者说根本不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见本卷第409页)列宁详述了布尔什维克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历史,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专政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驳斥了俄国立宪民主党人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专政的否定和攻击。列宁指出:“无论对理论家或实际的政治领导者来说,全部问题就在于给革命下一个确切的阶级定义。而不用‘专政’这个概念,就不可能下这个确切的阶级定义。不为实现专政作准备,就不可能在实际上成为革命家。”(见本卷第413页)
列宁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第一次星期六义务劳动到五一节全俄星期六义务劳动》和《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论述了培养共产主义思想的问题。他指出,必须帮助劳动群众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克服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要建设共产主义,工农群众应当自觉地改造自己,培养新的劳动态度,实行新的纪律。他在后一篇文章中还提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列宁指出:教育任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重要任务,教育不能不问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政治,而政治不仅是指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粉碎资产阶级的反抗之后,政治更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党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建立一支同党和党的思想保持紧密联系、能贯彻党的精神的新的教育大军;为了重新教育群众,还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整个共产主义宣传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实际指导国家建设。
在《列宁全集》第2版中,本卷文献比第1版相应时期的文献增加48篇,除了列宁在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就党的建设问题作的讲话和草拟的决议,还有《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会议上关于共和国国内外形势的报告》、《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中央监察委员会工作的决定草案》、《关于党的当前任务的意见》,列宁在卡·马克思纪念碑奠基典礼和在彼得格勒卡·李卜克内西和罗·卢森堡纪念碑奠基典礼上的两次讲话,列宁同日本记者中平良、布施胜治的谈话,列宁同霍华德·朗格塞特、威廉·波尔、路易丝·布赖恩特、阿古尔斯基等外国朋友的谈话,等等。
在本增订版中,本卷文献比第2版相应时期的文献增加6篇。其中列宁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政治报告和就政治报告所作的总结发言是会议的速记记录稿,是对本卷原只收录的“报道”的重要补充;此外还收录了列宁为政治报告所写的提纲以及列宁起草的关于乌兰诺夫斯基报告的决议草案。新收的文献还有《为俄共(布)中央全会准备的关于波兰问题的提纲草案》、《答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问》等。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