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 劳动者的诗和斗争的艺术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槙村浩

陈九仁



  今年是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槙村浩浙世二十五周年。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战士以他稀有的才华本来可以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文学作出更多的贡献的,然而在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统治的残酷迫害之下,经过了长期监狱生活的折磨和严峻的考验之后,终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献出了他的短促的一生。
  槙村浩于1912年诞生于高知市,原名吉田丰道。他幼年丧父,母亲做过产婆,也做过纺织工。槙村浩因童年时代聪颖过人,一时曾轰动乡里;他既博学强记,又勤勉苦读,少年时代就熟读中国唐宋诗人的作品,博览东西方古典文学和哲学。这位早熟的青年在受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教育之后,又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很快地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在南海中学求学时,槙村浩就参加了反对“学生和军队联合秋季大演习”运动。他曾同其他人一起号召同学拒绝军事课程,在这次斗争中,他们全班同学的军事教练简答题都交了白卷。他在《略历与感想》中说:

  十五岁时因反对军事教育曾遭学校驱逐。从此以后对资产阶级社会不感兴趣。靠自学潜心钻研东西方古典哲学,以应征论文所得奖金终于购得久已憧憬的《资本论》,立即倾心于马克思。由于受藏原惟人文章的感动,遂投身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运动。1932年春天被捕。也是奇缘,在狱中也作了和妈妈一样的纺织工。曾在狱中组成“绝对不背叛同盟”。与同志们共同协力从事监狱基层支部工作。这期间得到许多同志极大鼓舞和慰问,委实是令人兴奋的事。
  因四年来的白色恐怖,在濒死状态中出狱。迩米在极端穷困中休养,……

  槙村浩于1931年10月参加无产阶级作家同盟高知市支部。1932年初担任共产主义同盟高知地区委员会书记局委员,并兼任宣传鼓动部部长。他在《略历与感想》一文中提到的1932年春的这次被捕,表现了槙村浩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具有的高贵品质。据《槙村浩(吉田丰道)年谱》记载,1932年3月,他和当时共产主义青年同盟高知地区委员会书记滨田勇领导了反对高知朝仓步兵第四十四联队出兵上海的斗争。他们印发以地区委员会署名的反战传单,并创刊题名《士兵之声》的报纸。槙村浩负责在军队内部进行宣传工作,他曾潜入第四十四联队的营房和打靶场,亲手把这些宣传品交到士兵手里。他在这年4月2日被捕入狱,被羁押一年之久,由于拒绝背叛而被判三年徒刑。他在狱中受尽酷刑拷问,因而罹“躁郁症”和“拘禁性食道狭窄症”。
  1936年6月6日,刑满出狱。这一年,因长诗《拜伦—海涅》在友人贵司山治主持的《诗人》月刊上发表,他来到东京,寄寓贵司家。一天,他因事外出时又遭逮捕,在往高知市押解途中,他从火车便所的车窗跳下,逃奔住在神户的友人中泽启作家中避难。由于在高知市参加当地进步文学运动及“人民战线事件”,又于同年12月5日被捕,后因病重而获释,为避免再受迫害,入土佐脑科病院,并在那里病逝,死年尚不满二十七岁。

  槙村浩的许多遗稿,全赖他的朋友贵司山治历牲艰险才得以保存下来,他的诗歌作品,现在发现的有二十几首,其中由贵司山治保存下来的十九首是他生前没有发表过的。诗人以笔名槙村浩发表的第一首诗是1932年写的《活枪架》。这首诗是写给当时正入侵我国东北的日本士兵的。他以这首诗获得《大众之友》杂志的“新人作品奖”。这一年,《无产阶级文学》四月增刊号刊载了他的长诗《间岛游击队之歌》。诗人对朝鲜山川草木、自然景色的描绘,对朝解人民的武装斗争的歌颂.特别是对朝鲜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无产阶级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很自然地在日本革命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意。当时许多日本人不仅不能想象这是一个十九岁青年的作品,甚至不相信会是一个日本诗人写的。
  据说朝鲜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的故事,曾在当时的日本广为流传。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要不是诗人对朝鲜地理、历史具有丰畜的知识,对朝鲜人民的武装斗争的传说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是不能达到这样高度的艺术真实的。而更重要的是,如果诗人不是对朝鲜的民族痛苦感同身受,以“侵略别的民族也必然给自己人民带来灾难”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来把握现实,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从而可以这样讲,槙村浩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也是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
  贵司山治在《槙村浩的诗》一文中说,槙村浩所交给他的诗除保存下的十九首之外,尚有《十四行诗五首》,是一些韵律很美的诗,大概是他十二、三岁时的作品。槙村浩把《十四行诗五首》交给他时说:“其它的诗全都扔了,抄这几首留下,但愿剩下的这几首还不至于给我带来耻辱。”可惜这些诗因贵司山治藏在防空洞里腐烂了,只剩下《十四行诗五首》的一张封面。据说可能有不少他少年时代的诗作散失在高知市,日共高知县委会正在搜集中。

  槙村浩一生羸弱多病,但是读他的作品,从他投身现实革命斗争的英勇精神来看,这是一个硬骨头革命家的典型,是一个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革命家的形象。任何失败和挫折也吓不倒他。
  槙村浩曾对中泽启作说过大意这样的括:“失败主义者是从天皇制不可能打倒的想法出发,你们把自已比作是在天皇制这一大铁门前飞舞的落叶,这是自卑的错误想法。天皇制终究是要用人民的手来摧毁的。”当中国工农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时,资产阶级报纸充斥着一次又一次的红军被歼灭的消息,当时不少人感到痛苦。槙村浩在分析当时的形势时说:“中国红军是不会失败的,从各个个别的战役不能作出判断。……和朝鲜的间岛游击队一样,中国红军现在正考虑到日本帝国主义才是主要敌人。……打击帝国主义的目标决不变更。敌人前进他们则退却,敌人退却他们则前进。共产党领导的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游击战是不败的,是不会被消灭的。我们必须克服我们之间的失败主义。”这段话可以和《间岛游击队之歌》里的这几行诗对照来读:

  我们是不会灭亡的!
  我们也曾几度打过败仗,
  刺刀和马蹄曾把我们的队伍驱散。
  但是,
  潜伏在密林中的十个人
    不是变成了一百个吗!
  我们后退了十里,
    不正是为了前进二十里吗!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诗人,一个日本诗人,在三十多年前能够写成这样的作品。
  槙村浩短短的一生大半是在颠沛流离中,在白色恐怖下,在监狱里、病床上度过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言行,从没有流露意志消沉、悲观绝望,而始终是生气勃勃,充满了乐观的战斗精神。这不能不归因于:他在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博览东西方古典现代作品的同时,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有过杰出贡献的藏原惟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篇著作更给予他巨大的影响。槙村浩对当时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正确认识,正是反映了他对革命前途、革命文学的信念,这种信念当然会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象许多杰出人物在幼年时代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一样,槙村浩也在幼年时代受到母亲很大影响。他在《略历与感想》中说,“在母子两人度日的贫困家庭中,母亲真是好母亲”。据说他在童年时代曾问母亲:“分配应该是怎样的?”母亲说:“多予人,少自取。”童年时代,许多人为他光明幸福的前途祝福。但是这个早熟的孩子似乎已经看到许多人的不幸福,看出那个社会并不光明,看到它的毛病和不合理现象,他企图从书本上寻找改变不合理现象的方法。当他日夜埋头图书馆阅读革命的经典著作,退学、逮捕、入狱等残酷的迫害相继而来时,唯一相信儿子,把未来一切寄托在儿子身上的母亲,仍不放弃信念,她鼓励儿子说:“男儿要为自己的信仰而以身殉道。”


  据中泽启作说,当她惦记在狱中患病的儿子时,常常在监狱左右徘徊,竟至通宵达旦绕着监狱在转,表现了对儿子那种无限的疼爱。为了儿子,她把所有的东西都卖完了,甚至家无隔宿之粮,而只得寄身养老院。诚如中泽所说的,“很少象她这样刚强的女人,这真象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母亲那样美的插话。这是槙村浩值得自豪的母亲。”
  槙村浩的母亲野村丑惠于1953年2月23日病逝。

  今年,日本进步文学界举行过几次纪念会,纪念这位杰出诗人、革命家。《文化评论》6月号选载了他一部分诗作,同时发表了他的战友中泽启作、贵司山治的纪念文章,作为纪念诗人的专辑。日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著名文艺理论家藏原惟人为这个专辑写了《前言》,对这位极有才华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对他献身革命的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
  6月27日在高知市中央公民馆举行的有各界代表参加的纪念晚会上,藏原惟人、贵司山治、中泽启作和在日朝鲜作家金达寿都作了专题报告,并朗诵他的作品,文化团体和一些作家以及在日本的朝鲜作家许南麒也拍去电报。诗人小学时代的老师、年通八十高龄的海治国丰先生也出席了这次纪念会。槙村浩纪念委员会正在筹备在他墓前建碑。为纪念他的文学业绩,以他的长诗《鞑靼海峡》命名的杂志巳创刊。
  6月28日,各界代表在诗人墓前举行的纪念会上,藏原惟人代表日共中央朗读的《献词》中说:“槙村浩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日益侵略中国,国内的法西斯镇压加强,我们党遭受毁灭性打击,我国革命面临着最大困难的时期,在高知市高举反战的革命旗帜,和同志们一起,坚持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以许多具有高度党性的优美的诗篇,打击帝国主义,以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歌颂各民族的团结和和平,歌颂对美好日本未来的光明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念。”槙村浩在《寄异邦的中国诗人》一诗中说:

  当我们遭受迫害的时侯,
    你们曾奋起为我们反抗,
  我们虽然不如你们,
  也要竭尽全副力量,
    抗拒对你们的惊夺。

  中国人民永远和日本人民站在一起,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反抗共同的敌人,而诗人生前憎恨的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者早在他逝世后的七年,1945年就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从中国大陆上赶出去了。槙村浩生前向往的是:

  直到这样的一天:
  你们国家一个角落的那壮丽的晨曦,
  能够把你们嘹亮的歌声,
  真切地送到我们的耳底!

  今天,晨曦不是来自中国的一个角落,而是照耀着整个中国大陆,,如果槙村浩能够亲眼看到,他该会多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