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 劳动者的诗和斗争的艺术

南朝鲜反抗诗人金芝河

赵成宽

(南朝鲜《月刊朝鲜》,1990,№5 , 405—422 ,朝文)



  南朝鲜著名的反抗诗人金芝河在国内的名气决不亚于某些政治家,至少在70 半代到80年代初是这样。1969的年他在《诗人》杂志上发表《通向汉城》的诗作而一举成名。1970年因在《思想界》月刊上发表长诗《五贼》,抨击当局的腐败而被扣上触犯“反共法”入狱监禁一百天。之后由于他不断参加各种揭露当权者的罪恶的斗争而又多次被捕入狱,在狱中总共度过了7年漫长的岁月,直到1984年8月才被特赦释放。使金芝河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抗诗人”的成名之作是1970年发表的《五贼》长诗;1972年发表的《蜚语》也被当时的政府宣布“违反反共法”。由于金芝河的不懈斗争,1975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决定授予金芝河被称为“第三世界诺贝尔奖”的洛特斯奖(Lotes),并被美、日、欧等地作家和知识界提名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及和平奖获奖候选人。但金芝河认为自己写得最成功的诗作是1986年发表的(《爱怜》以及另一首作品《黑山白夜》。
  金芝河原名金英一,1941年出生在木浦市一个教徒家庭里。他自幼显示出在美术和语文两个领域的才华。他在中学时代写的诗《王宫的叛乱》就曾被七六私立高中“文学之夜”选为佳作。后在汉城大学美学系攻读美学课程。
  金芝河其名并非自取,而是新闻记者的“杰作”。1963年上大学四年级的金英一为了在大学学报上发表作品,嫌英一的同名者太多,想找一个漂亮笔名。当时因到处有“地下理发店”、“地下茶座”等招牌,因而取“地下”的谐音。记者们于是又把“地下”谐音为“芝河”,从此得名。但金芝河发表作品署名从不用汉字“芝河”,而贯用纯朝鲜字。
  关于文学和生活的关系问题,金芝河说:“文学和生活趋于一致是人们最希望的。金沫映说过‘诗乃我人生中的风帆’,这是相当中肯的表现。我想强调诗的作用,因为诗就是那随波逐流的称为‘我’的这条船上的一种操纵装置”。
  70年代的金芝河曾全力以赴地反对独裁政权,进入80年代,他特别强调世界观问题。在这两个时期,虽然主线是相同的,但如果说70年代是直接的、露骨的、事实上的“生命破坏”,即以生命来支持对军事独裁的直接斗争,那么80年代则是从文明的角度来考察更根本的问题。
  金芝河认为:“迄今为止,对生命的破坏,即‘死亡的秩序’的罪魁祸首就是工业文明和工业技术至上的意识形态。现在应当朝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了。”“就是从直接的、露骨的、表面的抵抗走向体现‘生命的秩序’的方向,这是一种积极的抵抗。”他认为,二千多年来,基督教和佛教引导芸芸众生走出黑暗。但自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宗教失去了光彩。在死亡的阴影日益笼罩的今天,在生命之灯上需要更明亮的爱和慈悲的火花。1848年马克思通过《共产党宣言》宣布人类的解放,并高举革命旗帜,成为全世界受压迫、受歧视的一切阶级和民族的舵手。但今天,革命的旗帜正在退色。马克思坚信人们通过对物质生产、分配和占有的革命变革,可以实现人的解放。
  金芝河鼓吹寻找“第三种思想”。他说:“我不赞成用激进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这就是靠推翻政权,用权力之争来创造新秩序。”“强化社会主义或修正社会主义的轨道是可笑的,认为资本主义将取得胜利的主张更是荒谬的。我要寻找新的方向。新的道路就是回顾整个文明的历史,改变生活的具体方法。最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观。”他还说:“去年以来,中国人对章炳麟、谭嗣同的‘仁学’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欧洲刚突然热衷于对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和叔本华等人的研究。”“我们共同生活运动的标志是同时排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希望从传统的东方思想中理出头绪。因此试图创造性地同新科学或绿党运动的各种经验相结合,以此找到将民族统一的方向同全人类的方向变化结合起来的道路。”

(沈默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