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王独清

说创作不振

王独清

(1935年5月10日)


  〔说明〕本文最初刊载于《文艺大路》创刊号,1935年5月10日出版。经作者修订后收入于《如此》,上海新钟书局1936年4月25日出版。


××先生:

  你要我来也说几句人家已经说了许多的“创作不振之原因”,为了你底好意,我只得就我能想到的来说几句。

  本来所谓“不振”这含义就很含糊。我不知道提出这问题的人意思是怎样?不过就表面上看来,这大概是指目前创作稀少的现象而言。若是这样,据我看来,答案是并不难的。

  就过去历史上的事实看来,凡是创作蓬勃的时期,都是因为有一种文学运动。就一般的来说,像欧洲底文艺复兴时期,像各国底浪漫运动时期,创作都有惊人的纪录。在中国,像五四运动后的文学运动和创造社底浪漫运动,再像一九二八年创造社底文化运动,都是曾经产生过多量的创作的时期,并且,我们可以说,一直到现在,新文学中所有的一些成绩几乎都是这两个时期底遗产。这都证明创作底“振”与“不振”并不是完全由于作家底努力与不努力,而是由于有没有推动作家的社会力量,一句话:我们目前创作不振是因为我们没有一种文学运动。

  有些人以为文学绝对地是在一切社会运动停滞了以后才会发生;有些人又以为文学是绝对地和政治同时进展,几乎一刻钟也不会太早或太迟;还有一般染了艺术至上主义倾向的人更以为文学绝对地是社会运动的前趋。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文学底产生是要社会上有某种相当安全的条件,这是事实;但是,在我们目前经济斗争的社会之中,文学以光焰熊熊的姿态出现到我们面前的却总是在一个社会变革的动乱期间。然而因为它底产生需要着社会上某种相当安全的条件,故每一个文学运动底发生不是在动乱底前夜便是在动乱后的某种时期。所以,文学决不是凭空掉下来的甚么“社会运动的前趋”,但是同时也不是和实际政治行动底脚步那样一刻钟也不多不少的恰好相合。这都是过去历史事实告诉给我们的知识,我相信,在人类还没有踏进另一种经济制度社会的期间,这种现象总依然会继续地演着。

  不过这儿所证明的却只有一点:创作蓬勃的时期必然是有着文学运动,而所谓文学运动又必然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向后退的社会层常常在组织文学集团而终于不能发展出一个运动,便是这个道理。所以要说明中国目前创作不振的原因,第一步须先说明中国底社会。

  在这儿,我希望有人能用心看一看我从前在报上发表的一篇《中国文化运动史的考察》的一篇演讲(在大夏大学讲,《时事新报》发表),那结论便可以说明和这问题有关的一切。我们要是希望创作振兴,那我们只有希望有一个文学运动到来。但是这个也还在我们去争取,决不是从空中可以掉下来的东西。



感谢 先知在1917 收集、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