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王独清
另起炉灶
王独清
(1936年1月3日)
〔说明〕本文最初刊载于《前奏》第1期,1936年4月15日出版。经作者修订后收入于《如此》,上海新钟书局1936年4月25日出版。
石榆:
我最近没有好的诗抄给你,现在先借这个机会来说一点我对于诗的意见罢。
我以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诗运动到现在已经走到了绝路。从新诗运动开始时的反旧体的解放一直到后来走向章句法的形式主义,那恰是反映了市民社会进展的姿态。而到最近,诗坛退回到封建时代去,也恰就说明了“五四运动”带来的新诗运动已经完成了它底使命,再没有前进的出路了。若果不明白这层,单只讲新诗坛底消沉,那是怎样也讲不通的。
这情形在欧洲也是一样:浪漫主义的诗歌是给市民吹了喇叭,唯美主义的诗歌便是给市民唱了挽歌,而这以后却都是走的倒退的步法。我们只要一穷究为甚么象征主义把宗教的赞美当作了尾巴而同时还出现了其他追求原始用语的派别,便可以了然。不过欧洲和中国不一样的便是欧洲因为资本主义长期的稳定以及市民统治之坚强化的结果,所以另一方面在所谓纯艺术的形式派以后又产生了未来派及其同类的诗歌,这在中国却是始终不曾抬起头来。而特别是,中国市民社会进展底暂短与贫弱,不能肃清旧时代浓厚的残余,所以代表这个社会层的诗歌一爆完了它夺人的火花以后,便简直没有一点掩饰地倒退着走了。这正是中国这种半殖民地命运底真实的反映。
现在,并不是“复兴”新诗坛的问题,而是“新生”新诗坛的问题了。
我们要认清“五四运动”带来的新诗运动已经没有复兴的可能,须得“另起炉灶”才行。这倒不仅仅是指诗底属性,而是兼指诗底形式和用语。目前许多青年诗人尽有一些代表新社会层的诗歌,但是却总好像叫不响亮。这依我看来,便是因为属性虽然是新的而形式和用语却还是承继了过去诗歌底形式和用语的缘故。要救济这种缺点,我以为诗人们须得认真地下“另起炉灶”的决心,先作一番基本的工作。那便是:尽量地去发掘下层社会底用语。我相信,若是没有真正的大众诗歌起来,那将没有办法可以摧毁诗坛上的封建骷髅。
真正的大众诗歌,将是未来新诗坛底础石。新诗人必须要从这上面努力,才可以有新的生命。
老实说,我自己便是一个“五四运动”底新诗运动中的喇叭手,同时也是把形式主义担在肩上的这时期底收场人,并且,制作更新的社会层的诗歌而不曾寻取更新的形式,我也是一个,——我由我这些经验得来的直感,觉得目前除了“另起炉灶”,实在再没有方法能够使诗坛生烟了。
不过,这工作却是艰苦的。要做这样的新诗人,怕不会是我们一向所理想的那种“才子”罢?
三,一月,一九三六
感谢 先知在1917 收集、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