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王凡西 -> 《电影漫谈》(1956)

《青春颂》的毛病何在?



  《青春颂》是失败的,大原因是编导者似乎不懂音乐,同时又没有够格的音乐专家作顾问。编导想表达的意思是好的,要音乐家走健康和积极的路,但不知为什么(环境关系呢还是实在不了解中国音乐界的历史?),把两种音乐倾向——该抛弃的与该追求的,写得太不明白。就戏剧所举的例子看,被否定的似乎是词句上文绉绉,调子上阴沉沉的那种歌——曾被我称之为“李叔同体”的。这些歌,在中国的歌唱界中其实早已没有什么影响了,目前拥有不小势力——尤其在港澳南洋一带——而且在年青人的现实生活中起着影响的是那种“时代曲”,——即我曾称之为“黎锦晖体”的。这种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起着作用,它几乎和“牛仔牛女”生活分不开,和少爷名媛们的腐败生活分不开,若以之入戏,不但主题更明确,而且观众也一定懂,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借以收教育效果。《青春颂》批评了一种为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音乐倾向,在社会上没有影响和后果的音乐倾向,它的否定和肯定都与真实生活无关,以致人们看不懂,不受感动,只觉得那个固执的老人是患神经病的。从这里,发生了戏中一切无法避免的缺点,最趋明的例如那个教授正想自杀时,竟会被他深恶痛绝的“嗓音”所感动,因而发生转变,叫人看了十分不自然。如果换个方向处理这个戏,把张教授写成一个“时代曲”的作者,他排拒“健康歌曲”;他的歌很流行,几乎在每一舞场,每一电台上播唱,为多数少男少女所爱好,他为自己的成功所陶醉,因之,他看不见毒害,他不听老友们的忠告,结果,他的爱女成了他自己歌曲的牺牲,她变成牛女,受人欺侮,这打击才唤醒了教授,深自忏悔,于是一变其音乐作风。如果这样安排,不但戏会好得多,票房价值也会高得多吧……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