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德〕卡尔·考茨基 ->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887)

第九章 劳动分工和工厂手工业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个起源。工场手工业的两个要素:局部工人和他的工具
第二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个基本形式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个起源。工场手工业的两个要素:局部工人和他的工具


  在第一篇里,我们所作的叙述除了根据“资本论”以外,还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部分地根据“雇佣劳动和资本”。在编写第九章“劳动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章“机器和大工业”时,我们除了“资本论”以外,还采用了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也就是其中第二章第二节“劳动分工和机器”的论点。

  “哲学的贫困”比“资本论”更详细地硏究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分工对工人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文献资料。“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第二节不仅在时间上先于“资本论”的第十二和十三章,而且是这两章的补充。我们认为,这两章是马克思写得最精彩的作品,但可惜现在“资本论”的大多数读者并没有对这两章给以应有的注意。

  我们首先考察一下工场手工业,这“还没有成为拥有机器的大工业,但早已不是中世纪的小手工业,也不是家庭工业”[1]。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工场手工业大概在从16世纪中到18世纪末的时期,占居绝对的统治地位。[2]

  工场手工业有两个起源。一方面,资本遇到的一些产品,在取得自己的最终形式以前,要经过各种不同的小手工业者的手。比方说,马车要从马车工手里,交给马具工、裱糊工、油漆工、玻璃工等。资本家现在不再与这些属于各种不同行业的独立小手工业者发生关系,而使用了各种行业的雇佣工人,叫他们在同一个工作场所有计划地一起制造马车。

  但是,工场手工业还按另外一种方式发展起来。资本家把从事某种物品生产的许多工人,比方说制针工人,集合在一起。每个制针工人都要按一定先后顺序完成制针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一切工序。可是,只要大量工人开始集合一起工作,结果就会在各种工人中间划分出不同的工序。

  工场手工业一方面是通过把各种独立行业联合一起的途径产生的,另一方面,又是通过在各种工人中间划分同一行业的不同工序的途径产生的。

  但是,不论工场手工业工人完成的工序是过去每个小手工业者完成的单独工序,还是它由同一行业的不同工序分解而成,小手工业始终不仅是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基础,而且也是它的技术基础。用双手完成每道工序,仍然是这种生产的必要条件。工场手工业和小手工业中的劳动是否有成效,主要决定于每个工人的灵巧、信心和工作速度。

  可是,小手工业者和工场手工业工人,有很大的区别。小手工业者过去要完成各种不同的工序,现在工场手工业工人日以继夜地、年复一年地完成千篇一律的简单工序。工人在这里已经不是用头脑工作的独立生产者了。他变为一架巨大的工作机器的一个附属部分,他等于是整个工作机体的一个部分。

  因此,工人在自己有限的工作范围内的技巧,当然会大大地提高。他发明许多新的工作方法,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同事们,自己也向他们学到不少东西。工人在完成各种不同工序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要改变工作地点和调换工具,这样就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工场手工业的局部工人可以避免这种浪费,因为他在同一地点、用同一工具、按同一方法,不断地进行工作。另一方面,小手工业者在更换工作时,能够休息一下,重新恢复精力。但局部工人就没有这种可能。

  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分工,不仅使工人能够提高自己的技巧,而且还能够使工人的工具得以改善。一件工具如果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工序,那就不可能完全适合于每道工序。但专门用于某道工序的工具,可以改得很适合于这道工序,这样,工具的生产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所有这些情况都会使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小手工业高得多。


第二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个基本形式


  我们在前面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两个起源和组成要素一一局部工人和他的工具。现在我们继续硏究整个的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形式,这是由制品(产品)的性质所决定的。有一种产品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其中每个部分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产品。另一种产品是通过若干道彼此密切联系的操作和工序制造的。在加工某一劳动对象时,这种操作和工序依次完成。

  工场手工业的两个基本形式,我们都能够用经典例子加以说明。威廉·配第爵士用应该列为第一种工场手工业基本形式的钟表业的例子,清楚地说明了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分工。在小手工业生产中,钟表最初是某一工人的劳动产品,他一个人从头到尾把钟表制造出来。但是,一旦钟表业实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钟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制造工作以及钟表的装配工作,就由专门的局部工人来做了。这样,就出现了制造弹簧、表盘、齿轮的专门工人,以及把各个部分装配成钟表的工人和校正时间的工人。

  亚当·斯密在他叙述当时制针业情况的一段有名的文章中,举了工场手工业的第二种基本形式的例子。

  他说:“一个工人拉钢丝,另一个工人将钢丝锤直,第三个工人将钢丝切断,第四个工人磨针尖,第五个工人把钢针一端车平,压成针头;针头的制造需要两道或三道独立工序;针头的压平需要一道工序;针头的磨平也需要一道工序;把制成的钢针别在纸上,也是一道独立工序。这样,制针业的复杂劳动就几乎划分成为18道独立工序,这些工序在某些手工工场里完全是由不同的工人完成的,而在另一些手工工场里,一个工人有时要完成二道或三道工序”[3]

  一条钢丝要按一定顺序经过各种不同的局部工人的加工,但所有这些工人都是同时工作的。在制针工场里,许多工人同时拉钢丝,把钢丝锤直,把钢丝切断,磨针尖以及做其他各种工作。简单地说,过去由一个小手工业者依次完成的各道工序,现在在手工工场里就齐头并进地同时完成。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现在有可能比过去生产更多的商品。

  与小手工业相比较,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也表现出优越性,因为工场手工业具有协作的性质。但是,工场手工业也的确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不论工场手工业是属于以钟表业为例的第一种类型,还是属于以制针业为例的第二种类型,产品或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从某一工人的手里转到另一工人的手里,这就需要时间和劳动。这种限制只有在大工业中才能够消灭。

  当产品从某一工人手里转到另一工人手里的时候,一个工人把原材料交给另一工人,也就是说,每个工人把工作交给另一个工人。比方说,如果负责把针头压平的工人没有得到足够数量的制就钢丝,他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工序。为了使整个工作不致中断,毫无停顿,应该精确地规定制造产品每个部分所必需的时间,并且必须使制造产品每个部分的工人人数和算出的时间相适应。

  如果负责把钢丝切断的工人能够每小时平均切1,000枚钢针,而负责把针头压平的工人每小时平均只能做200枚钢针的工作,那末,为了使10个针头压平工能够不间断地有活可做,手工工场必须留下2个钢丝切断工。

  另一方面,如果资本家雇用1个钢丝切断工,他就必须聘请5个针头压平工,否则他就不能充分地利用钢丝切断工的劳动力。如果资本家想扩大自己的企业,那末,他要雇用的新工人的数目也不是随便规定的,否则他也就不能充分地利用工人的劳动力。就我们举过的例子来说,如果资本家雇用一个新的钢丝切断工,那末,他只有在另外请来5个(不是3个或4个)针头压平工的时候,才会得到一定的好处。

  我们知道,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是任何商品生产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个要求,商品生产者被迫彼此竞争。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也成为一种准技术上的必要了

  如果小手工业者的劳动时间大于或者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会影响他的劳动收入,但不会使他的劳动成为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只要产品某个零件违反了定额标准,整个劳动过程就要被破坏。但是,如上所述,在同一工作中同时使用大量工人,能够使工人的劳动平均化。这种现象是简单协作的优点,也是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般规则来说,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资本家)才按照社会必要平均劳动时间生产自己的商品,并且被迫只能按照这种办法从事生产。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价值规律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还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某些行业就开始使用机器。但是,机器当时只不过起次要的作用。

  工人仍然是工场手工业的主要机器,其中各个局部工人只不过是彼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齿轮罢了。在工场手工业制度下工人实质上是机器的一个部分,象机器一样,他必须按时地不断地动作起来。象机器有比较复杂的和比较简单的零件一样,各种不同的局部工作也就需要有比较熟练的和比较不熟练的工人。因此,这些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也就高低不一。

  当制针业还采取小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的时候,每个制针工人的培养要求是一样的。因此,一般说来,每个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也是一样的,是比较高的。当制针业实行手工工场制度的时候,制针业就分解成为许多局部工作。其中一部分工作需要熟练技巧另一部分工作可能不费什么力气就可以掌握。要用许多时间才能获得必要熟练技巧的工人,他们的劳动力的价值当然要比完成比较简单工序的工人高得多。

  这样就产生了“劳动力等级,以及与它相适应的工资率”[4]

工作名称 工人人数 每日工资
拔钢丝1男工3先令3便士
拉钢丝1女工1先令
1女童工6便士
磨针尖1男工5先令3便士
制针头1男工5先令4(1/2)便士
1男童工4(1/2)便士
压针头1女工1先令3便士
磨刚针1男工6先令
1女工3便士
把针头别在纸上1女工1先令6便士


  可见,工资最低4(1/2)便士,最高6先令。

  列在这张工资表上的最低等级的工人,他们的工作是不经过任何训练,不需要任何技巧,就能够完成的。这种简单操作,在每个生产过程中都是有的。在小手工业生产中,这种简单工作与比较复杂的工作交叉一起。在工场手工业中,这些简单工作是某种工人的固定的不变的职业,这部分工人现在作为非熟练工人,而与熟练工人区别开来。

  每个手工工场工人的学徒时间,几乎都要比有关工种的小手工业者少。小手工业者必须掌握最终制成产品所必需的一切操作,而手工工场工人只限于掌握某一种或某几种操作。至于非熟练工人,他就不必负担任何训练费用。

  由此可见,在工场手工业生产中,劳动力的价值降低了,同时,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也减少了。在劳动日长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因而相对剩余价值也增加了。

  但是,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成为畸形的了。对工人来说,工作已经失去任何内容,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工人本身变成了资本的附属品。



注释

[1] 译文参看:“哲学的贫困”,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93页。

[2] “工场手工业”这个词是由两个拉丁词组成的:manus(手)和lactus(制造)。当时工厂手工业的最重要的一个部门是织维一一羊毛、棉花等一一的加工业。所以,现在纺织厂往往称为工场手工业,虽然它已经不再属于工场手工业,而属于大机器工业了。有时,工场手工业被理解为只是纺织业。“工场手工业”术语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

[3] 亚当·斯密:“国富论”,1935年俄译本,第1卷,第10页。

[4] 这张表录自巴贝其著的“论机器和工场手工业的经济”(1835年伦敦版)。这张表很清楚地说明了工资率的等级,鲜明地表明了下列技术上的必要性一一即从事每种工作地工人人数应该相互适应,社会必要平均时间应该严格地遵守。这张表说明了19世纪初英国小型制针手工工场地情况。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