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德〕卡尔·考茨基 ->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887)

第五章 人口过剩


第一节 “工资铁律”
第二节 产业后备军


第一节 “工资铁律”


  大家知道,马尔萨斯主义者宣称,工人由于“生活轻佻”,所以生育率超过了生活资料实际数量——更精确地说,可变资本——的增加速度。因此,他们认为人口是过剩了,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家所能雇用的范围,生活资料的实际数量不能满足一切工人的需要。只要工人生育没有限制,失业、饥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切恶果和贫困,就将成为至少是一部分工人阶级的不可避免的命运。马尔萨斯主义者就是这样说的。现在我们来看马克思是怎样研究资本增加和工人阶级扩大之间的真正的相互关系的。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遇到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资本构成和它在积累过程中所起的变化。
  资本构成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构成是由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可变资本(即劳动力的价值,工资总额)之间的比例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的物质要素来看,任何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资本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在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时所必需的劳动数额之间的此例决定的。我把前者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者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这两种资本构成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说明这种相互关系,我把资本的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因为价值构成是由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我在简单地说资本构成的地方,指的始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1]
  不同资本具有不同的有机构成。所以,我们在后面是就某一国家的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来研究问题的。
  上面是一些必要的解释。现在我们言归正传。
  我们先来考察最简单的例子。假定说,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构成没有变化。这就是说,为了把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投入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数量始终是一样的。比方说,有一笔资本共计100,000马克,其中3/4是不变资本,1/4是可变资本,如果有20,000马克的剩余价值和原始资本合并一起,那末,追加资本将按原始资本的构成进行分配。这样,整个资本将包括90,000马克的不变资本和80,000马克的可变资本。可见,可变资本的增长比例,是与不变资本相同的,即两者都增加20%。但是,为了使新的追加资本能够继续增加价值,还需要额外的劳动力。只有在资本所能够支配的雇佣工人人数增加20%的情况下,规定用于积累的20,000马克的剩余价值才能够成为资本。
  如果资本构成保持不变,而雇佣工人人数的增加速度低于资本的增加速度,那末,对工人的需求就会比工人的供应增加得更快,这样工资就提高了。
  马尔萨斯主义者就是根据上述情况,提出他们限制工人生育的建议,作为他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的。他们首先忽视了下列事实:资本主义关系,即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决不会由于工资提高而被消灭掉。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扩大再生产,意味着资本和剩余价值(无偿劳动)量的扩大以及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
  即便劳动价格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了,无产阶级人数也会同时有所增加,资本统治的范围也会有所扩大。
  但是,工资的提高始终不应该威胁到剩余价值本身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由于资本要求自我增殖,由于资本要求生产剩余价值而引起的。所以,资本无论如何也不会按过高价格购买劳动力,以致使剩余价值的生产成为不可能。
  如果工资由于资本积累而增加了,那就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劳动价格的提高,并不会妨碍资本的进一步积累。即使剩余价值下降了,剩余价值终究也会由于积累而有所增加。“在这种场合下,很明显,无偿劳动的减少,丝毫也不会妨碍资本统治的扩大”[2]。另一种情况是:积累停止了,因为“利润的刺激作用由于劳动价格提高而减少了”[3]。但是,随着积累的停止,使工资上涨的原因也消失了。这样,工资也就回落,直到跌到能够满足资本对自我增殖的需要的水平为止。
  “这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调节作用,也就把它自己暂时造成的障碍扫除掉了”[4]
  我们在这里看到有偿劳动和与无偿劳动之间的特殊的相互作用。
  “如果工人阶级提供的、由资本家阶级积累起来的无偿劳动的数量增加得太快,以致只有在特别增加有偿劳动的条件下,这部分无偿劳动才能转为资本,那末,工资就会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无偿劳动就会相应地减少。但是,只要无偿劳动降到这样一个水平,以致滋养资本所需要的剩余劳动不再按正常数量提供出来,这时,就将出现相反的情形,也就是说,收益中转为资本的部分就将减少,积累速度就将变慢,工资上涨的趋势就将扭转过来。由此可见,劳动价格的提高不能越出一定的范围,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丝毫不能动描,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大再生产必须得到保证”[5]
  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看来,资本积累的增减使工资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似乎这种增减就是寻找工作的雇佣工人人数的增减。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迷惑木解,正如人们误信地球停住不动,而太阳围绕地球旋转一样。[6]
  如果资本积累速度变慢,那就会使人获得一种似乎劳动人口比平时增加更快的印象。如果积累速度加快,那就好象劳动人口减少了,或者增加得比平时慢。工资有时上涨,有时下跌,但不会超越一定的限度。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劳动人口随着工资提高而迅速增加,而劳动力供应增加又使工资回跌。工资的下降,使工人阶级进一步贫困化,提高了工人的死亡率,这样就减少了劳动力的供应,使工资重新上涨。这就是“工资铁律”的理论。
  这种理论被众所周知的简单事实驳倒了,即:工资并不是一代隔一代地涨跌的,而是在极短时间内涨跌的。这个问题,我们将留在后面研究。

第二节 产业后备军


  我们在上面假定,资本构成在积累过程中保存不变。但是,在积累过程中,资本构成是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一有变化,资本的技术构成就会受到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人转移到产品上面去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一起增加。工人所加工的原料的数量,他所使用的劳动工具的数量,都会增加。因此,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资料数量对这些生产资料所物化的劳动数量的比例也会提高,也就是说,与劳动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相比较,劳动数量矗减少了。
  资本技术构成的这种变化,影响到资本价值构成。这就是说,可变资本相对地减少了,不变资本相对地增加了。但是,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并不与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完全相符合,原因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增加了,而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减少了,虽然价值的减少抵不上数量的增加。
  譬如说,在19世纪初,投入纺纱业的资本,几乎一半是不变资本,一半是可变资本。现在纺纱工用同样的劳动所加工的原料,所使用的劳动工具等的数量,比过去增加了400倍,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比例却变化很少。现在,纺纱业的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比例,大约是7∶1。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始终意味着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
  可是,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是极其密切地相互作用的。
  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可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求实行大规模的协作,需要很大的厂房,需要大量原料和劳动工具等。在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只有当个别资本达到相应的积累水平的时候,个人才能够把大量生产资料集中在自己手里。“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大规模生产只有采取资本主义形式,才能发展起来”[7]
  因此,资本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是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的先决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切办法,同时也就是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办法,即加强积累的办法。资本积累反过来又作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后者又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强有力的刺激力量。由此可见,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在相互作用中愈益向前发展。。
  旧资本的拆散,例如,遗产分配和新的独立的资本的分出,对个别资本增长(积累)的影响,起一种相反的作用。但是,这种对积累的相反作用,却被原有资本的集中和合并,即特别是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绰绰有余地抵消了。资本集中,象资本积累一样,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技术构成的改变。另一方面,积累加强了集中,而集中又加强了积累。资本积累得愈多,它也就愈容易在竞争中战胜和吞并小资本。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愈多,则它所使用的劳动的生产率也就愈高,积累也就愈多。
  但是,少数人手里积累大量资本,这并不仅仅在已经实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劳动部门里提高劳动生产率。许多小资本从大生产的部门被排挤出来,流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最后巩固的劳动部门,因为小资本在这里还能够经得起竞争的压力。由此可见,在这些生产部门实行资本主义统治的条件也就成熟了。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经常不断的技术革命中。技术革命使不变资本愈益增长,使可变资本相对地咸少。
  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的过程,要比积累进展得快得多。至于在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新资本,它所雇用的额外工人人数,与资本量比较,是愈来意少了。在积累的同时,资本也在实行技术革命。如果当时技术有了新的成就,用坏的机器就不再用同样的其他机器代替,而用更好的机器代替,这种机器能够使工人比过去生产更多的产品。生产效率愈来意高的旧资本,被再生产出来。结果,它就把过去雇用的工人愈来愈多地排挤出去。
  资本集中是对旧资本进行这种改造的极其有力的一种杠杆。
  旧资本的集中和技术革命进行愈快,则新资本的积累也就愈快,这样工人就业人数可以不致减少。可是,积累愈快,则它也就愈有力地促进资本集中和技术革命。
  马尔萨斯主义者认为,“人口过剩”的原因似乎在于生活资料(更确切地说,可变资本)是按算术级数,即按1∶2∶3∶4∶5……增加的,而人口却具有按几何级数,即按1∶2∶4∶8∶16……增加的趋势。可见,人口的增长始终将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结果,必然产生贫困和罪恶。
  事实上,在资本总数增长的同时,可变资本是累进地减少了。如果可变资本原来占资本总数的1/2,那末,它逐渐地下降为1/31/41/51/6……。
  “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随着全部资本的增长而变本加厉,并且超过了全部资本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这相反地表现为劳动人口的绝对增长速度超过可变资本即劳动人口的就业手段的增长速度。事实上,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与自己的力量和规模成正比例地——生产出相对地过多的劳动人口,也就是说,劳动人口与资本对自我增殖的平均需要相比较,是过多了,因而也是剩余了。”[8]
  社会资本构成的变化,并不是在一切部门中都是均衡的。在一些地方,资本由于积累而扩大了,但积累最初并没有改变资本的原有技术基础,因而随着积累的增长而吸收了额外的劳动力。在另一些地方,资本构成虽然改变,但资本绝对量并没有增加,旧资本只是被新的生产效率更高的资本所代替;而工人就业人数则相对地或绝对地下降了。在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场合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复杂情形,这是由积累、集中、旧资本改造成为生产效率更高的资本等错综复杂的影响所引起的,结果或者是工人直接被排挤掉,或者是“采取比较不显著的但并非比较不真实的形式,额外的劳动人口很难为通常的疏导渠所容纳”。[9]
  由此可见,劳动人口经常是处于流动状态中,在这里是被吸收了,在那里是被排挤掉了。而资本构成变化愈快,劳动生产率愈高,资本积累愈多,则劳动人口的这一变动也就愈剧烈。
  马克思举了许许多多的英国统计资料,说明许多工业部门中工人就业人数不仅相对地而且往往还绝对地减少了。从最近几次普查资料中,我们举出下面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说明工人就业人数在生产同时扩大的条件下绝对地减少了。
  第一个是1861—1871年期间英国棉纺工业的例子。

 1861年1871年
工厂…………………………2,8872,483
纺锭…………………………30,387,46734,695,221
蒸气织布机…………………399,992440,677
工人…………………………456,646450,087

  我们知道,在工人就业人数减少的同时,工厂也减少了,但纺纱机和织布机增加了。这说明资本积累的集中。
  在1895—1904年期间,英国的棉花消费量从15.5亿磅增加到17亿磅,但棉纺厂的工人人数却从539,000减少到523,000。在德国纺织业的某些部门里,情形与此相同:工人人数大大减少,而完全指小企业说的。但大企业及所雇工人人数,却增加了。可见,资本是大大地集中和积累,同时工人被解雇了。比方说,德国的丝织业就是如此:

年 份小型企业 中型企业 大型企业
 (5个工人以下) (6—50个工人)(50个工人以上)
 企业工人 企业工人企业 工人
1882……39,50057,782 4124,90269 13,580
1805……16,52720,484 1923,469140 32,129
1907……8,27212,823 3465,650240 48,719
加(+)或减(—)-31,228-44,959 -66748171 35,139

   麻纺业的情形,也是如此。

年 份小型企业 中型企业 大型企业
 (5个工人以下) (6—50个工人)(50个工人以上)
 企业工人 企业工人企业 工人
1,882……71,91591,039 4045,22673 7,543
1,805……34,08242,228 2914,598120 19,996
1907……14,27518,949 2655,214180 28,177
加(+)或减(—)-57,640-72,090 -139-12107 20,634

  丝织业和麻纺业的工人人数,25年来总共减少了60,540人。而这完全是由于小型企业破产所引起的:在这两个工业部门中,小型企业减少88,868个,即减少80%,而其中工人人数则减少116,959人。相反地,大型企业从142个增加到420个,即将近增加2倍,而其中工人人数则从21,123人增加到76,896人,即增加2倍以上。
  我们在前面假定说,工人就业人数的增减完全与可变资本的增减相适应。但实际情况并不始终如此。如果工厂老板延长劳动日,而劳动价格保持不变,那末,他就将付出更多的工资。即使工人就业人数没有增加,有时甚至减少,可变资本也会增加。
  假定说,某企业老板雇用了1,000个工人,劳动日等于10小时,每天工资等于2马克。现在他想在企业中投入追加资本。他可以扩大厂房,购买新的机器,雇用额外的工人。但他也可以把这笔追加资本的一部分用来采购补充原料,而把其余部分用来延长现有工人的劳动日。比方说,他把劳动日延长5小时,而保持劳动价格不变。这样,每天工资将等于3马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将增加50%,而工人人数维持原状。
  任何资本家都想通过延长劳动日或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增加劳动数量,不愿意采用增加工人人数的办法,因为:在前一种场合下,他必须投入企业的不变资本数额,比在后一种场合下增加慢得多。生产规模愈大,这对资本家带来的好处也就愈多。这种好处是随着资本的积累而增加的。
  譬如说,如果工人的劳动工具是价值2马克的铁铲,那末,通过增加工人人数的办法增加劳动数量的建议,资本家未必会起来反对。但是,如果工人使用的是价值100,000马克的机器,资本家的态度就会不同了。
  可是,随着资本的积累,不仅资本家企图在不添用工人的条件下增加劳动数量的欲望加强了,而且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这种做法的力量也降低了。资本积累使工人过剩,这样工人就彼此竞争起来,从而也就降低了就业工人的反抗力量。结果,工人就被迫同意做过重的工作,而过重的工作反过来又使劳动人口更加过剩。一些工人的失业,使另一些工人不得不做过重的工作,反过来既,一些工人做过重的工作,又使另一些工人失业。
  我们知道,资本积累以及它所引起的种种现象和后果——瓷本的集中,旧资本的技术改造,过重的劳动等——具有一种使就业工人人数相对地(与整个资本相比较)减少,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的趋势。
  但是,资本积累同时还使准备为资本效劳、归资本支配的工人人数增加了,而且这种增加大大超过人口的增加。
  我们在第二篇里知道,工场手工业以及——在更大的程度上——大工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使熟练劳动力有可能为非熟练劳动力所代替。工人训练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工人在很年青的时候就能够归资本支配,工人劳动力再生产的时间缩短了。此外,在许多劳动部门中,成年男工为女工和童工所代替。这样,不仅直接使劳动大军大大地扩大了,并且由于女孩和青年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地位,由于他们共同劳动,由于有可能很早就把孩童送去工作,所以早婚就得到了鼓励。工人阶级的再生产的时间也就缩短了。
  当农业普遍实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候,另一个使劳动大军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也开始起作用。在这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仅引起工人就业人数的相对减少,而且还引起绝对减少。1861年,英国农业中的就业人数共计2,210,449人,到1871年只有1,514,601人,即几乎减少700,000人。这样“剩余”下来的农民,除了移民海外的以外,纷纷集中到工业区,从而又扩大了为资本效劳的劳动大军。
  最后,我们不应该忘掉铁路和航运业的重要性。铁路和航运业使资本有可能从工业落后地区和国家——爱尔兰、波兰、斯洛伐克、意大利、中国等——招聘大批工人。
  由此可见,劳动人口的迅速增加,超过了资本对新的劳动力的需要。结果,就出现了相对的人口过剩。我们知道,人口过剩是由资本积累引起的,也就是说,不是象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由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引起的,恰恰相反,是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
  所谓人口过剩现象的存在,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不仅没有妨碍资本的发展,反而在一定阶段上是资本发展的一个前提。
  我们知道,资本是一个有伸缩性的数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愈向前发展,则资本的周期性的扩大和缩减也就愈剧烈、规模也就愈大。我们在第二篇里已经指出,现代大工业经历一个独特的循环运动。在1873年以前,这个循环运动大约每隔十年周期性地重复一次。这个循环运动是以经济的一般趋于活跃开始的,后来经济突飞猛进,接着出现了繁荣时期,生产突然大大扩展,工业生产如火如荼,最后是经济崩溃,生意萧条,直到市场容量有了适当的扩大,能够吞纳剩余商品时为止,这时经济又活跃起来,旧的循环又重新开始,只不过规模此以前更扩大了。
  马克思所著“资本论”在1867年最初问世的时候,情况正是如此。他在写“资本论”第二版序言的时候(1878年1月24日),情况也是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序言中指出普遍危机即将来临。[10]
  大家知道,马克思的这一预见不久就很精确地实现了。
  但是,在1873年危机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乎进入了新阶段。如果说,大工业的生产效率以前发展很快,以致有时比世界市场的扩大还要快,那末,现在由于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统治领域大大扩展了,席卷了俄国、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在短时期内和在个别的情况下才能够把世界工业产品容纳下去。过去,在10年为期的循环中,先是经济一般活跃,接着生产如火如荼,然后是危机以及萧条,最后又开始新的经济活跃。但是,从1878年起,市场上出现了慢性萧条长期静寂,只是到1889年,经济形势才有所改善,掀起了短时期的投机热潮。但这次投机热潮很快就平静下来,让位于更加深刻的经济萧条。比较大规模的“工业繁荣”时期,当时看来是再也不会出现了。
  但这种顾虑是错误的。从1895年起到1900年止,又出现了繁荣时期;经济蓬勃高涨,以致不少的乐观主义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危机时期是再也不会来了。
  这种看法很早就被认为是没有根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经济繁荣必然以危机告终。事实上,危机不久也就爆发了。
  我们这里谈的只是资本的暂时扩展和缩小,这种波动现象既出现于慢性萧条时期,也出现于10年一次的危机和经济繁荣时期。
  资本的每次周期性扩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怎样得到满足的呢?工资提高了。而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论来说,这会引起人口的增长,20年后,劳动人口会多得足以使资本能够在繁荣时期捞一大把。可是,经济繁荣时期每次只延续若干年,往往只延续几个月!
  对资本来说,幸而实际情形并不象“工资铁律”理论所说的那样。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为地制造了过剩的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人口组成了产业后备军,使资本在任何时候都能随心所欲地吸取补充工人。没有这种后备军,资本主义大工业是不可能按这种独特的忽涨忽落的方式发展的。
  如果德国工业在70年代以及90年代下半期找不到这么多的愿意为它效劳的“自由工人”,找不到整批整批的劳动大军,由他们铺设铁路、开掘新的煤矿和建造新的铁厂等,那末,德国工业会面临怎样的局面呢?这种后备军不仅使资本的突然扩展成为可能,它还成为对工资的一种压力。在工业高涨达到顶峰的时期,这部分后备军也未必会全部被工业生产容纳下去。结果,即使在工业最繁荣的时期,工资也不会上升到一定的水平。
  人口的增加和减少,仅仅是表面现象。事实上这是资本的周期性扩展和缩小的反映。马尔萨斯主义者要求工人生育不得超过工人能够就业的范围。这就是说,工人应该使自己的家庭人口适应于资本的不断改变的需要。
  马尔萨斯主义把资本的不断改变的需要和现有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力混为一谈。这是很荒谬的。最近20年来,特别清楚地看出这种荒谬性。欧洲一些农业区,现在由于生活资料过剩,由于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棉花和食用肉的竞争,愈来愈感到人口过剩了!
  不论马尔萨斯主义提出的要求是何等荒谬,这只不过是反映了工人目前在资本面前所处的地位。工人仅仅是资本的附属品。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是工人在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在使用工人。我们知道,即使在业余时间,工人也是属于资本的。当他吃饭和喝水的时候,当他维持自己生活和传种接代的时候,他这样做也必须适应于资本的利益。工人处在自己产品的压迫下;他不仅用自己的劳动力为它效劳,而且用自己的全部生命为它效劳。[11]




[1] 译文参看:“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769—770页。

[2] 译文参看:“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779页。

[3] 同上。

[4] 同上。

[5] 译文参看:“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780—781页。

[6] 马克思说道:“当工业处于危机循环阶段的时候,商品价格的普遍下落表现为货币的相对价值的提高,在繁荣阶段上,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又表现为货币的相对价值的下降。所谓Currency-School[通货学派]由此作出结论说:在物价高时,货币流通量太少了,在物价低时,货币流通量太多了。现在有些经济学家在解释上述积累现象时,认为有时是因为雇佣工人太少了,有时是因为雇佣工人太多了。这些经济学家对事实的无知和完全曲解,与通货学派比较,恰好是半斤八两”(译文参看:“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779一180页)。

[7] 译文参看:“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786页。

[8] 译文参看:“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793页。

[9] 同上,第749页。

[10] 我们在本书第二篇里已经介绍过的那位施德吉曼博士,关于这问题曾故作惊人之言:“马克思毫不犹豫地(!)宣布普遍危机即将到来”(“普鲁士年鉴”,第57期,第227页)。马克思在谈到这个问题的地方,指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性循环的转变。这个转变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译文参看:“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8页)。
  马克思说得再清楚也没有了。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位多才多艺的博士把这里所说的危机理解成为革命。这种“误会”,用国会讲坛上的职业话来说。必然会把煽动各种恐怖事件的罪名加在马克思头上。许多读过或者甚至没有读过马克思著作的学者,在援引马克思的话的时候,都惯于采取这种态度。

[11] 作者对产业后备军问题的叙述是很不完全的。他漏掉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绝对地和相对地贫困化的重要结论。“不论劳动者的工资是高是低,他的地位必然将趋于恶化……在一端,是财富的积累;在另一端,即在把自己产品当作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奴役、劳动折磨、愚昧无知、粗野无礼及精神颓废的积累”(译文参看:“资本轮”,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813页)。——俄译本校订者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