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西班牙] 阿尔贝蒂诗选 杰出的诗人 勇敢的战士 (1983) 最近,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宣布,将今年的“塞万提斯文学奖”授予著名诗人拉法埃尔·阿尔维蒂。阿尔维蒂获奖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卓著的诗人,而且是一位热爱人民的歌手,勇敢无畏的战士。 “塞万提斯文学奖”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是全世界西班牙语地区最高的文学荣誉奖,每年12月公布评选结果,次年4月塞万提斯纪念日那天举行授奖仪式。 阿尔维蒂于1902年出生在安达卢西亚的圣马丽亚港。最初曾从事绘画。18岁那年,父亲的去世使他陷入了哀思,便开始写诗。三年后因患肺病去瓜达腊马山区休养。对大海的怀念使他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感到诗歌比绘画更能表达他的激情,从此便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24年他创作了第一部诗集《陆地上的海员》,刚一问世,就引起文学界的重视并获得西班牙国家文学奖。由著名诗人和作家组成的评委会竟然把头等奖授予一个22岁的“无名小卒”,这在当时的评论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种种非议无非是说作者“名不见经传”。的确,阿尔维蒂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连中学也没有毕业。他走的是自学之路。他的诗歌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语言流畅、格调清新,富有民歌的韵味和风格。有时短短的几句对话就能把某种特定环境中的感情抒发得深切动人。 阿尔维蒂的艺术道路是曲折复杂的。二十年代,他接连发表了几部诗集。但这些作品大都打上了当时风靡西方文坛的超现实主义的烙印。1930年以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严酷的现实使得超现实主义作家之间出现了激烈的分化,阿尔维蒂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也产生了根本的转折。诗人受到革命洪流的推动,他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大的突破。在1931—1932年间,他游历了欧洲各国并首次去苏联访问。希特勒上台后,他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斗争。诗人走上街头,大声疾呼,即兴赋诗,《号令集》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从此,他的诗歌迅速地转向了现实主义。描写农民悲惨境遇的诗集《埃斯特雷马杜拉的农民》是这种变化的明显表现。在此期间,他参加了革命作家联盟,并和他的夫人马丽亚·黛莱萨共同创办了《十月》杂志。1935年,他出访纽约、哈瓦那和墨西哥,写下诗集《十三条和四十八颗星》,以深刻的笔触揭示了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与种族矛盾,描绘了拉美人民的悲惨生活,并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阿尔维蒂站在人民阵线一边,以火一样的革命激情,投身到人民斗争的行列之中,创作了大量激昂慷慨、气壮山河的诗篇,被前线士兵争相传诵。有时,他还亲临火线为士兵们朗诵。在《面包师胡安的歌》一诗中,诗人唱出了当年的心情和意志: 我要将倒下去的先烈歌唱, 他们已在地下长眠, 又随着麦苗生长。 我最好的悼念 就是扛起步枪, 上山去,干一场! 任何艰险也不能使我沮丧。 游击战士象雄牛一样 何惧雨骤风狂。 伤害、拷打 直至夺去我的生命 但我绝不屈膝投降。 …… 内战结束后,人民阵线的失败迫使他又一次离开祖国,过着流亡生活。他首先到了法国,后来长期侨居在阿根廷,仍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并积极参加国际文化活动,出版了《在石竹花与剑之间》、《潮汐》、《献给绘画的诗》、《遥远记忆的回顾》、《帕拉那的歌谣》等诗集。1945年以后,他创作了许多怀念祖国和歌唱祖国的诗篇,以寄托自己的赤子之心,后来汇集成册,取名《今天的标记》。诗人长期过着流亡生活,直到佛朗哥统治结束以后,随着国内民主运动的进展,他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值得一提的是,阿尔维蒂还是中国人民的朋友。1957年,他曾来我国访问。在他自己称之为“美妙的旅行”的旅途中,写了许多赞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诗篇。第二年与他的夫人合作,出版了诗集《中国在微笑》,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来源:人民日报 1983-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