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王凡西 -> 《电影漫谈》(1956)

谈长城公司的二部出品

——《绝代佳人》与《都会交响曲》



  《绝代佳人》看了,不太满意。不过制作的态度是严肃的,叫人不忍作苛刻的批评。剧本编导并不好,——或者在拍摄中打了折扣吧。许多地方交代得不清楚,不充分,甚至不合情理。例如魏王召如姬入宫前,由信陵君、候生、如姬三人间表演的种种,颇为生硬。无忌忠于情,愿偕如姬私奔,如姬却为了报国与复仇心切,竟决定入宫。至于入了宫为什么可以报国,这些都没有说出来,以致叫人看了莫明其妙。

  候生提了一句,说如姬受墨子的影响;可整个戏没有半点做出这个影响来,也是莫明其妙的。

  主要演员中姜明最好,有却尔斯劳顿的成绩。夏梦似不能演一个有思想(墨子信徒)、有胆识、有烈性的女子——外型演技都不称。

  对白失败,有些地方,“戏台官话”与现代普通话连成一句,例如:“愿大王福寿无量,爱护老百姓”(如姬语,记不甚真切),听上去颇不顺耳。究竟古装戏里应该用何种言语,一般似乎尚应考虑。

  音乐亦嫌单调,古琴音色太质,决不宜用以衬托全部剧情。衬托剧情必须用交响乐(古装片则奏中国风的调子),中国乐器只能用作特殊情形的穿插……

  《都会交响曲》给我的印象不算坏,闹剧总不免要夸张胡闹的。当然,这不是一个完善的闹剧,不能与《假凤虚凰》比,甚至还不能和长城自己出品的《说谎世界》比。无论剧本,无论导演,《交响曲》都比较软弱。戏的主题并不坏,把都市里小有产者的势利狠狠地戳了几刀。《假凤虚凰》所讽刺的也是这一阶层,不过后者描绘出来的可笑人物能得人同情,隐藏在作者讽刺后面有更多的仁心,更大的悲惘,因而那讽刺是积极的;而《交响曲》里的可笑人物却是十足的坏蛋,这批人除了可鄙的之外便没有可喜的一面,因而其讽刺是完全消极的。这描写其实与那一阶层人物的本性不符。《说谎世界》的讽刺也是消极的,只因所讽刺的主要对象确实是该被扫除的垃圾,所以这个消极的讽刺颇为积极,而且合乎情理了。《交响曲》的导演与《说谎世界》的似乎是同一人(我已记不大清了),手法风格颇多相似处,最大部分的处理轻快活泼。这部片子如果卖座成绩好,我想主要得归功于导演。演员阵容不够坚强,大多数新人的演技还够不上演这个戏。昨天我是偕一位朋友一同去看的,散场出来,他对某几个演员很不满意,他说:“××为什么连胡闹戏也演不好?”所以会提出这个疑问,显然由于我那位朋友太不懂得演戏。他不知道演“胡闹戏”比演“正经戏”需要更多的演技修养。一个正经戏,因为有了完全的情节、深厚的感情,演员们在表演这些情节或感情时,虽然也必须有精湛的技巧,可是这技巧决不会重要到“独立”的程度;而在“胡闹戏”便不同了,正因为戏的大部分情节是逗笑的胡闹,所以戏的成败和好坏,几乎完全系于演员们表演的成绩。卓别林的戏都属于闹剧性的,它们之所以成为不朽杰作,隐藏在胡闹背后的深刻思想固然是一因素,但同样重要的却是他那空前的(也许绝后的)演技。记得有位评论家说过:卓别灵的哑动作(Pantomime)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芭蕾舞。这评语十分简捷地说出了卓氏作品何以如此完美与如此得人喜欢的原因。你试想想,在这位“笑匠”的戏中,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哪一样不是合乎节拍?不是“中规中矩”的?他在戏中跌倒爬起,奔逃闪躲,和大块头的警察打架作捉迷藏的时候,看来像是胡乱演出,毫不用心,而其实他的精密算计,娴熟锻炼,决不在盖叫天或叶盛章在舞台上的开打之下。由此产生了卓别林戏的那种“边式”,那种完美,那种吸引力,那种令人发笑又流泪的效果。自有电影历史以来,“正经戏”的演员可说是后浪推前浪,新人换旧人,而闹剧演员却至今仍只让卓别林独步,即此已可见后者比前者困难多了。《交响曲》中的演员,如果拿我上述的标准看,仿佛只有龚秋霞是够格的,她的动作和身段,虽然还说不上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芭蕾舞”,但已经有了“韵律”、“节奏”,因之能够配音乐,且能很自然地引人发笑了。看了《交响曲》,我不能不对这位从影二十年的“老”艺人致敬……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